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0:2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总理曾经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三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据此可知这场战斗
A.标志着祖国完全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巩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从1949年到1959年,中国城市人口从5 765万人增加到9 949万人,增幅为72.58%。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B.公有制企业的广泛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复会。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的文献”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5.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秩序,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
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
8.“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赫鲁晓夫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9.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这说明《共同纲领》(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方针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2.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日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亢不卑才是我们的态度,在这方面必须掌握得体。
——周恩来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时期: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摘编自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兼议“精英舆论”》
(1)材料一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方针(6分) 概括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6分)。
(3)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周恩来总理曾经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历时三年与邻国并肩战斗的胜利,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据此可知这场战斗
A.标志着祖国完全实现了统一
B.保证了新中国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巩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D
2.从1949年到1959年,中国城市人口从5 765万人增加到9 949万人,增幅为72.58%。其主要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B.公有制企业的广泛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建设的蓬勃开展
【答案】D
3.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复会。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的文献”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4.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5.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B
6.“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答案】D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扰乱金融秩序,囤积物资哄抬物价。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毛泽东称这次斗争的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次斗争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三反”运动
C.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和镇压反革命
答案:A
8.“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赫鲁晓夫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9.制宪权的具体行使在客观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最基本的条件是,通过普选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它统一行使制宪权,而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制宪机关。这说明《共同纲领》(  )
A.体现全国人民的智慧
B.仅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由各界代表投票通过
D.是不完善的法律文件
答案:B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方针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B
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12.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日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亢不卑才是我们的态度,在这方面必须掌握得体。
——周恩来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时期: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年),④赞赏时期(1937-1944年),⑤清醒时期(1944-1949年),⑥敌对时期(1949—)。
——摘编自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兼议“精英舆论”》
(1)材料一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方针(6分) 概括在这些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6分)。
(3)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答案】(1)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分)
成就: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8分)
(2)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分)
(3)启示: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际交流;理性对待他国。(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