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课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课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1:0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资料统计,晚唐时期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占76.4%,中等及寒族家庭占23.6%,而北宋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仅占12.8%,中等及寒族家庭高达87.2%.由此可见,与晚唐科举制相比,北宋(  )
A.实现了仕途晋升公平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D.使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2.陕甘总督左宗棠认为,“(甘肃)地当西陲冲要,南北界连藩服荒服。汉蒙回番杂处,其间谣俗异宜,习尚各别”。在左宗棠努力下,1875年,陕西与甘肃实行了分省取士,甘肃乡试录取名额规定为40名,而之前对此并无具体规定。这反映了(  )
A.清朝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B.政府对甘肃重新定位
C.洋务运动培养人才的需要
D.西南边疆危机的加深
3.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取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B.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5.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6.如表内容能够反映(  )
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年代出身 618 649 650 683 684 709 710 732 733 755 756 779 780 805 806 826 827 846 847 873 874 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政权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7.美国学者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士族依靠科举制度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但这并非是缘于阀阅,而是因为在面对同一选拔机制时,士族子弟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声誉,故而更容易在科场较技中取胜。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门第血缘关系的日益淡化
D.官僚群体日渐儒化
9.清代的总督、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教化等权力身,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督抚属吏并受其控制。这说明当时(  )
A.地方监察权缺乏独立性
B.监察制度是皇权附属品
C.省级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D.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10.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11.(2023·浙江台州期中)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这说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是( )
A.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B.任人唯贤,唯德取人
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D.听命君主,隆礼重法
12.(2023·黑龙江鸡东二中)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淮滨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据资料统计,晚唐时期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占76.4%,中等及寒族家庭占23.6%,而北宋科举出身者世族家庭仅占12.8%,中等及寒族家庭高达87.2%.由此可见,与晚唐科举制相比,北宋(  )
A.实现了仕途晋升公平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D.使贵族退出了历史舞台
【答案】B
2.陕甘总督左宗棠认为,“(甘肃)地当西陲冲要,南北界连藩服荒服。汉蒙回番杂处,其间谣俗异宜,习尚各别”。在左宗棠努力下,1875年,陕西与甘肃实行了分省取士,甘肃乡试录取名额规定为40名,而之前对此并无具体规定。这反映了(  )
A.清朝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
B.政府对甘肃重新定位
C.洋务运动培养人才的需要
D.西南边疆危机的加深
【答案】B
3.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答案】D
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取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B.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答案】C
5.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答案】D
6.如表内容能够反映(  )
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
科目 年代出身 618 649 650 683 684 709 710 732 733 755 756 779 780 805 806 826 827 846 847 873 874 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2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政权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答案】D
7.美国学者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B
8.到了隋唐时期,尽管士族依靠科举制度继续延续其家门地位,但这并非是缘于阀阅,而是因为在面对同一选拔机制时,士族子弟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更多机会获得社会声誉,故而更容易在科场较技中取胜。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士族权力来源方式的变化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门第血缘关系的日益淡化
D.官僚群体日渐儒化
【答案】A
9.清代的总督、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教化等权力身,按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督抚属吏并受其控制。这说明当时(  )
A.地方监察权缺乏独立性
B.监察制度是皇权附属品
C.省级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D.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答案】A
10.如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答案】C
11.(2023·浙江台州期中)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这说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是( C )
A.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B.任人唯贤,唯德取人
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D.听命君主,隆礼重法
【答案】C
12.(2023·黑龙江鸡东二中)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C )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答案】C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淮滨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 宋代
学子出身 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 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考试形式 “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给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政府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 “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
选拔依据 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 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论题:宋代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科举制度。
阐述:从学子出身看,宋代应考的门第子弟较少,打破了唐代门第势力正盛的局面,为底层读书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从考试形式看,宋代“糊名”取士,一定程度上杜绝了考试作弊的情况;从选拔依据看,宋代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比唐朝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科举制度的发展,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增添了政治活力,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淡化了门第观念,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北宋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