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2:5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的边防压力主要来自
①辽②西夏③金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而倾心纳之”。宋神宗请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
A.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改
B.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
C.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
D.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
4.《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
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
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
5.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两图反映的共同治国理念是
A.强干弱枝
B.分化事权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6.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 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材料表明宋初措施
A.在防犯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宰相权力
D.地方拥兵百万,势力强大
7.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
C.设枢密院
D.实行两税法
8.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 ,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10.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11.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
B.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 (  )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强化君权
D.践行重文轻武政策
二、综合题
13.理财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材料 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这些话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解决财政困难,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去其(指农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达到这个目的,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青苗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例如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的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反映出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什么问题?据材料分析,“抑兼并”关键是要调节哪三者的关系。(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选择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的边防压力主要来自
①辽②西夏③金④蒙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2.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而倾心纳之”。宋神宗请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使人民生活富裕
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A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这说明
A.机构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改
B.宋初并不具备改革条件
C.宋初改革总体上弊大于利
D.改革应兼顾公平与效益
【答案】A
4.《金史》载:“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对此记述理解正确的是
A.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贡”
B.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
C.使宋辽两国保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D.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归南宋统治
【答案】B
5.读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两图反映的共同治国理念是
A.强干弱枝
B.分化事权
C.崇文抑武
D.守内虚外
【答案】B
6.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 zhuàn)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材料表明宋初措施
A.在防犯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削弱了宰相权力
D.地方拥兵百万,势力强大
【答案】A
7.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
C.设枢密院
D.实行两税法
答案:A
8.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
A.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支持变法的皇帝去世,失去支持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答案:A
9.(2023·广东高考真题)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 ,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答案:B
10.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崇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答案:B
11.下表是唐宋时期中央各类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由表中呈现的变化可推知 (  )
学校名称 朝代 入学资格
国子学 唐朝 三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孙
太学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子孙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四门学 唐朝 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
宋朝 八品以下官员及庶人子弟
A.知识分子成为政府主要的参政力量
B.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C.教育开始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D.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B
12.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这一做法旨在 (  )
A.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B.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C.削相权以强化君权
D.践行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C
二、综合题
13.理财措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
材料 王安石曾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用为急,故臣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这些话清楚地说明了,要想解决财政困难,就必须发展农业生产;而要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去其(指农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达到这个目的,王安石变法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要的变革。第一,“抑兼并”,就是限制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为此,变法派曾设立了青苗、免役等法。王安石特别重视对青苗法的变革,认为它是抑制兼并的有效手段。在这个限制中,例如政府以年息百分之四十的青苗钱,去抵制百分之百乃至百分之三百的高利贷。第二,按照每户产业情况负担国家的赋税,这是历代统治者一向标榜的均平赋税。免役法是这类措施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方田均税法,不言而喻,也是这类措施当中的重要一项。方田均税法在变法开始时没有推行,后来推行了十几年,仅限于五路(京东、河北、河东、陕西和开封府界)。到元丰八年(1085年)方田均税法被废止之时、共清丈了上述五路二百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四顷土地。五路占全国总面积不过百分之二十,而清丈的田亩却占全国税田的百分之五十四。
——摘编自《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宋代经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中“以理财为方今急务”反映出当时北宋政府面临着什么问题?据材料分析,“抑兼并”关键是要调节哪三者的关系。(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方田均税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问题:财政危机。(积贫局面:“三冗”问题)(2分)
关系:国家(政府)、地主(豪强)与农民的关系。(6分)
(2)不足:未能在变法开始时立刻推行(或推行迟缓);局限在少数地区(或未能在全国推广)。(4分)
原因:统治者推行改革的态度摇摆不定(宋神宗的动摇);改革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改革时机不成熟。(6分)
(3)影响: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北
宋政府的财政收入。(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