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近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
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
4.下列关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正式推行
②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③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④公务员考录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6.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实际上已独立执行监督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本质上反映了东汉( )
A.监督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B.君主统治权力的加强
C.重视对百官的监察
D.监察机构权力较大
7.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经历了“推举-推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 )
A.具体表现就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
B.彻底完成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实现了道德学问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统一
D.体现了制度设计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
8.《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检举、举荐)以闻(向皇帝报告)”。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
C.独立掌握地方司法权和行政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9.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0.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这与中国唐宋选官制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要事务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
C.多数业务类官员都由考试产生
D.西方公务员队伍基本保持稳定
1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科举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 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中英两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指出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1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废除科举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10分)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解析】选B。A表述虽正确,但不是“实质”反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排除;由材料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地方官吏的考察越加严格和详细,其“实质”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B正确;材料中体现的不是监察制度,而是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制度,故C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的权力,故D错误。
2.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近代英国的文官制度建立(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解析】选B。题干信息“1870年”“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说明1870年(工业革命以来),文官承担的任务具有了更多的专业性要求,而文官制度的上述规定等于适应了这一要求,而且将其制度化了,故B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A错误;C、D与题干信息无关。
3.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
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
【解析】选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废除八股,与材料中“嗣后我君臣上下……痛除积弊,详筹兴革”相符,故B正确。
4.下列关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正式推行
②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③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④公务员考录工作已进入法制化轨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①错误,其他符合史实,故B正确。
5.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其中“品”主要是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世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解析】选B。九品中正制的品评官是中正,品即品级,是中正官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共分为九个品级,A错误;“品”指的是对士人的家世等级进行划分,而非士人优劣的划分,B正确、C错误;中正官对士人只有划分家世品级的权力,而无授予士人官职的权力,D错误。故选B。
6.西汉初年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既掌管监察,又担任副丞相。东汉初设立了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实际上已独立执行监督职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这本质上反映了东汉( )
A.监督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B.君主统治权力的加强
C.重视对百官的监察
D.监察机构权力较大
【解析】选 B。材料反映了监督权与行政权分离的现象,监察机构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力,监察机构地位的变化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这本质上是君主统治权力加强的反映。故选B。
7.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经历了“推举-推举并考察-规范化考试”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 )
A.具体表现就是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
B.彻底完成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实现了道德学问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统一
D.体现了制度设计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
解析 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过程来看,“推举并考察”是对“推举”的完善,而“规范化考试”即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更能体现出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追求,故选D项。这一过程是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完美统一”表述过于绝对,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
8.《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检举、举荐)以闻(向皇帝报告)”。由此可见,宋代通判( )
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
B.是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
C.独立掌握地方司法权和行政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解析 根据材料“凡兵民……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有部分行政权,根据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检举、举荐)以闻(向皇帝报告)”可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是监察地方的机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守臣”,故B项错误;C项与“与守臣通签书施行”不符,排除;D项夸大了通判的作用,排除。
9.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 根据材料“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旧式价值观念的转变,A项错误;“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未说明运动主体是学生,也未体现运动性质,排除B、D两项。
10.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政务类公务员实行任期制,由民选产生或由政府首脑任命,负责政党政策在政府工作中的贯彻执行;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多数通过考试录用,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日常业务。这与中国唐宋选官制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要事务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政务官与事务官“两官分途”
C.多数业务类官员都由考试产生
D.西方公务员队伍基本保持稳定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国家公务员普遍实行‘两官分途’”并结合所学唐宋选官制度可知,B项正确。政务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故A项错误;C项是相同之处,排除;西方公务员队伍还包括有任期的政务官,D项错误。
1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
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
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国民政府政权结构的调整,考试院是政权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介绍文官考试的具体情况,无法判断是否实现,故A项错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已经建立起一党专政的政权,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性质,五权分立与西方分权制衡无本质差异,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1853年发表的《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为建立现代文官制绘制了蓝图。1870年的枢密院令以此为蓝本建立文官制,规定以考试和业绩作为文官录用和晋升的依据。文官制的建立纠正了政党政治中政治分赃的弊病,同时也使国家政策有连续性,不因政府变迁而中断行政过程。
——摘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传统的科举制度必须改革,这是有识者的共识。……选派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自费留学生也“一体考验奖励”。……1905年9月,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随后命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在12月设立学部。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据学部统计,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 222所,学生92 169人;1909年学堂总数猛增为52 346所,学生达156.027万人。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归纳中英两国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指出改革的本质有何不同。(1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废除科举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10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英国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中“随着议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和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完成, 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中国的背景结合材料二中的时代,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第二问本质不同从中英两国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进行比较可归纳出英国是健全民主制度,体现公平。而中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为了造就有用的人才”概括出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从“科举的废除大大加速了学堂建立的步伐”概括出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加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从“留学生人数也大幅度增长”概括出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推行“新政”。
不同:英国,健全民主制度,体现公平。中国,维护统治,加强封建专制。
(2)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加速了新式学堂的建立;出国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客观上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加速了革命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