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学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导学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8 13: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 ( http: / / www.21cnjy.com )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似乎都是手握大权,职掌国家军机政务,不可一世的人物。然而,上面的打油诗却又道出了威风八面的皇帝的苦恼。你知道皇帝最苦恼的是什么事情吗?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学习目标】
1.关于“法令出一”,掌握君主专制体制的权力和特点。
2.关于“君权与相权”,掌握从汉朝到元朝历代帝王如何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史实和方式。
3.关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掌握主要朝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史实和评价。
【知识导学】
1.阅读P12“法令出一”,据第一段概括君主专制体制的特征,据第二段概括其弊端。据第三段指出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2.阅读P13“资料卡片”,理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评价。
3.阅读P13“君权与相权”,据第一段,指出帝相之间的关系。据第二段指出汉武帝加强皇权的背景,据第三段归纳其措施。
4.阅读“君权与相权”第四段,概括唐代分散相权的措施。
5.阅读P13、P14,概括宋代分散相权的措施。
6.阅读P14第二段,概括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
7.阅读P14“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列表归纳秦汉、唐、宋、元的主要监察机构。据第四段,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这一制度。
【三”点”探究】
1.探究 三省六部制
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1)据材料回答,唐初时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你如何全面评价三省六部制
2.易错易混
(1)三省六部制是实行民主决策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完全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2)唐代三省之间的精细分工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知识运用】
1.李斯所宣扬的“主创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③维护皇权、服务皇帝成为历代官僚体制变化的基本原则
④君臣关系实际上成为主奴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唐太宗在谈到当时某中央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此处的机构应是(  )。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3.唐天宝六年(747),唐玄宗为了取悦杨 ( http: / / www.21cnjy.com )贵妃下令扩建华清池,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4.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D.加强了相权
【拓展提升】
1.史载:“丞相进,天子御 ( http: / / www.21cnjy.com )坐为起,在舆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疾。丞相府门无栏,不设铃,不警鼓,言其深大阔远,无节限也。”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 ( http: / / www.21cnjy.com )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反思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补充】
1、三省六部制
2、中枢机构的变化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选日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到东汉时期逐惭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也尚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台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到了宋朝,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又另外设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总管国家财政。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元初本来拟用三省制。侍御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鸣进谏,认为三省的行政效率不如一省。他说:“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以中书省代替三省。
3、秦朝的官员考核
秦帝国考核官员有两种方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是自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观察并将结果报告给皇帝;一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官吏考核实行“殿”“最”制,“最”者受奖赏,“殿”者要受罚。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关于“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掌握三大阶段选官制度演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选官制度、评价)和规律
2.关于“行省的设置”,掌握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史实,尤其是元朝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的基本概况和评价。
【知识导学】
1.阅读P14“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据第一段,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三个阶段,概括其关键词。
2.阅读P15,据第二段、第三段归纳察举制的演变情况。据第四段,概括察举制的局限性。
3.阅读P15,据第四段,归纳科举制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阅读P16“行省的设置”,据第一段、第二段,以示意图来归纳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5.阅读P16第二段,及两个“知识链接”,了解元朝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6.阅读P16,据第三段、第四段,对于行省的权力是怎样进行约束的?据第五段,指出行省制的意义。
【三”点”探究】
1.探究 行省的设立
材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 ( http: / / www.21cnjy.com )、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为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九十一,属县三百四十六……
——《元史·地理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说明这项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2.易错易混
(1)唐朝中书省和元朝中书省的职责与地位是一样的吗?
(2)自秦汉到宋元,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趋势是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知识运用】
1.西汉时期,有一人由于在当地很有名望被郡守推荐给朝廷,被汉武帝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选官制度是(  )
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漳州土楼怀远楼有一副对联:“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出现应不早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4.元朝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划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管辖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拓展提升】
1.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和“征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察举”之外,皇帝和高级官员电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来做官。《二十四孝》中的孝子郭巨的故事说:东汉时,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得”。因此郭巨被推为孝廉。通过这个实际说明
A.通过选官制度的改革可以为政府选拔高素质的官吏,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选官制度改革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C.西汉的察举制符合西汉社会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D.打破世官制度有利于平民参政
2.元代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反思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补充】
1.唐代藩镇割据
唐朝“安史之乱”后,安史余部还保留着相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的势力。唐代宗为求暂时的安定,将河北地区分授给安史降将,封其为节度使,带兵平叛的刺史也被封为节度使。
节度使所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父死于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一方,“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都直属中央。在州都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在各种设置转运使,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阅读以下材料,了解元朝行省设置的相关问题。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界限或历史传统等来确定。这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 惯例的体现。然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 ( http: / / www.21cnjy.com )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1课时)
【三”点”探究】
1.
(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
(2)评价:①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了皇权。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2.
(1)不是。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互相牵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权一分为三,便于加强皇权,其“民主”的前提是专制。但是三省对皇权还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认为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是不恰当的。
(2)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限制相权、减少决策失误。
【知识运用】
1.A 2.A 3.B 4.B
【拓展提升】
1.A 2.A
第3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2课时)
【三”点”探究】
1.
原因: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影响: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
(1)不一样。两者都是中央政府机构,其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都是宰相。但两者的职责与地位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诏令,其权力受到另外两省的牵制;元朝的中书省是“三省合一”,六部也划入中书省,其长官宰相的权力比以前明显增大。
(2)正确。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加强。
【知识运用】
1.A 2.C 3.B 4.A
【拓展提升】
1.B 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