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3: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3.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
② 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
③ 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
④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4.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如表)。这说明当时(  )
1570﹣1579年 28.5万两
1580﹣1589年 88.9万两
1590﹣1599年 70.3万两
1600﹣16090年 104.1万两
1610﹣1619年 103.7万两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5.明初,朝廷施行“海棼”,但漳州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走私贸易的中心。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上疏请求月港开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这个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史称“隆庆开港”。此后“每年从西国运来的银元输往中国者,达五十万以上”。当时有诗赞曰:“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月港的繁盛(  )
A.表明政府放弃海禁政策
B.促进白银在中国的流通
C.反映社会治安管理有序
D.推动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6.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7.“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8.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9.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
10.清政府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清朝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枢密院 C.理藩院 D.都察院
11.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2.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解析] 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
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
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选择题
1.明朝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沿线设置军镇,号“九边”;而清代却是大肆修建喇嘛庙,借以笼络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因此得了一句俗语:“明修长城清修庙。”下列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的民族政策更具有实效性
B.清朝的民族政策放弃使用武力
C.明清王朝的举措都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民族政策
D.体现了明清采取防御和怀柔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答案】D
2.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C
3.下表罗列了秦、西汉、宋、清各代的部分官职,依据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巡抚总督都统水师提督管带
② 郡守中尉宗正将作少府监御史
③ 刺史三服官盐铁官常侍司隶校尉
④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知州提点刑狱司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A
4.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此后外国白银大量输入中国(如表)。这说明当时(  )
1570﹣1579年 28.5万两
1580﹣1589年 88.9万两
1590﹣1599年 70.3万两
1600﹣16090年 104.1万两
1610﹣1619年 103.7万两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答案】D
5.明初,朝廷施行“海棼”,但漳州月港由于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而成了沿海对外走私贸易的中心。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上疏请求月港开港,允许民间出海贸易,这个请求得到了朝廷批准,史称“隆庆开港”。此后“每年从西国运来的银元输往中国者,达五十万以上”。当时有诗赞曰:“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月港的繁盛(  )
A.表明政府放弃海禁政策
B.促进白银在中国的流通
C.反映社会治安管理有序
D.推动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
6.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如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7.“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8.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  )
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
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
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
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
【答案】B
9.某一电影主题曲:“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岳飞抗金
【答案】B
10.清政府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清朝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枢密院 C.理藩院 D.都察院
【答案】C
11.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C )
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2.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B )
A.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B.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
C.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
D.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
[解析] 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可知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对外贸易由官方垄断,A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贸易的限制,不能体现“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
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二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
通论(上)》
(1)阅读材料一,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答案] (1)观点: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的统一经历了三个阶段。
(2)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