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24)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24)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1:33:4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了解缓慢氧化、燃烧和自燃的异同。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学情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燃烧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设疑]:
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
[学生讨论]:
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板书)
[设疑]:
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
[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教师巡视,矫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硬纸圈住,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归纳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
1、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讨论]:
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
[结论]:
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板书)
三、课堂回顾,巩固强化
1、燃烧的概念
2、燃烧的条件
[评价练习]:略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3、4
[板书设计]: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