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B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速记·巧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zhū)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tāo)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shì)了别人的梦。
D.郊原如海,房舍(shě)如舟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2.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出台对华为的经济制裁,要求所有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的企业,停止给华为供货从此,伤痕累累的“中国芯”,一直牵动我们的心。
B.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C.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慷慨赴死、取义成仁的悲壮史剧。
D.普罗米修斯傲然不屈,拒绝河神阿诺斯和众神使者赫尔墨斯的诱活,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确的一项是( )
A.在那个时候,我和报纸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B.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C.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②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③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④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A.比喻 比喻 反复 拟人 B.拟人 拟人 拟人 比喻
C.比喻 拟人 反复 拟人 D.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断章》的作者卡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C.《统一)一诗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7.根据课文填空。
(1)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 、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3) ,人间遍种自由花。
(4)《定风波》中苏轼用“ , , ”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一边是丝丝的冷意,一边是丝丝的暖意,并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的人生哲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陈与义用“ , ”描绘出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欣赏,带动全员重温学过的古诗词,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上海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最后胜出。对于古诗文她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央民大副教授蒙受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材料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语文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网友Q爱谁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
(1)读完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不失为一档好的节目,但仍有网友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为什么?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10.“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横昔孟母三徙丛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何尔驽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⑤,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选自《晋书 皇甫递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教有所阙( ) (2)何尔驽钝之甚也( ) (3)修身笃学( )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因对之流涕
B.无以慰我 或以为痴
C.于我何有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谧乃感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14.翻译下面句子。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15.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濂成功的共同因素。
【链接材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_______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敌人围追堵截红军、红军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6.第①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文章开头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通过对名言的解说,得出中心论点:①“ ”。这样安排激发了读者的② ;而从“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可以看出,这句名言,还充当③ 来证明中心论点。
17.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B.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C.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D.如果个人如此,群体理应更是这样
18.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19.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人,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人虽身残,却心善,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他补得不好,不断要求返工。站在旁边的我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人抱不平,但他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人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补了这么多次,钱就不用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人。这样,既能帮助老人于无形,又能维护老人的尊严。
④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顿然桃红柳绿了。
⑤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了。她们穿着华贵,吃态优雅,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个包子我不要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⑥母女俩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暖意。那里——餐厅的角落,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闪到桌前,把三个包子当作珍宝似的放进手中的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⑦也是瞬间,在这个严冬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⑧我有一个朋友,在接到大学同学十年聚会的通知时,心里颇有些踌躇。毕业后,朋友一直混得不好,经济上很是拮据。而现在的同学聚会,据说都变成了炫富会,所以囊中羞涩且极好面子的朋友,是羞于参加的。但是,最终他没禁得住同学们煽情话语的诱惑,还是去了。
⑨聚会的饭店不是星级酒店,只是城区角落一小饭馆。同学们有的是骑摩托、电动车来的,有的是打车来的。放眼看去,并没有穿金戴银的土豪。有个同学很萌,居然把读大学时的校服给穿来了。一下子,气氛变得无比和谐融洽,大家杯来盏去,好不欢乐!
⑩朋友也是聚会后的第三个月才偶然知道:其实,很多已经身家不菲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的名牌首饰,在那天悄悄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得知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
朋友说,当他知道实情后,眼泪立马噼里啪啦掉下来。不为别的,只为同学们的一片苦心。
去年夏夜,我和正在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吃?这么晚来摘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眼神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苦难,但这个尘世里,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20.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小伙子“丢”、“吹着口哨”的动作看似轻慢,实则有其用意。
B.文中多次出现了对“眼神”的描写,其中第③段中的“狡黠”一词是贬词褒用。
C.第⑦段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当时感受到的温暖与美好。
D.第 段画线句用了疑问句的句式,表现了三叔公阻止我时的语气坚决。
21.文章标题“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中的“美好”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
22.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第 段的妙处。
第三部分 写作
22.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踏出一条路”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第一单元【B卷】-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速记·巧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一部分 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zhū)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B.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tāo)闲话。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shì)了别人的梦。
D.郊原如海,房舍(shě)如舟我有年轻舵(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答案】D
【详解】D.“房舍”的“舍”应读“shè”。
故选D。
2.下面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出台对华为的经济制裁,要求所有使用美国半导体设备的企业,停止给华为供货从此,伤痕累累的“中国芯”,一直牵动我们的心。
B.天昏地暗,血雨腥风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
C.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幕幕慷慨赴死、取义成仁的悲壮史剧。
D.普罗米修斯傲然不屈,拒绝河神阿诺斯和众神使者赫尔墨斯的诱活,选择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答案】B
【详解】B。血雨腥凤: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此处不符合语境。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确的一项是( )
A.在那个时候,我和报纸的接触机会是很少的。
B.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C.6月6日,北京大学生音乐节开幕,全市55所高校约40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会。
D.和平时代,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答案】B
【详解】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清热补血”之后加上“的功效”。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②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③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④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A.比喻 比喻 反复 拟人 B.拟人 拟人 拟人 比喻
C.比喻 拟人 反复 拟人 D.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答案】C
【详解】
①把乌云比作青色的火焰,由此可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结合“呼叫”“争鸣”等词语可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③连续出现两个“遮不住”,由此可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④结合“抓住”“熄灭”等词语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C。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怀言志
②诗与其他文体相比,能更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③优秀的诗篇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
④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⑤但它一般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如何如何,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净化人们的灵魂
A.①③④②⑤ B.③④①⑤② C.②①③⑤④ D.①④②③⑤
【答案】D
【详解】这是一段论述性文字。先找到总起句①,④紧随其后点明诗的基础,②进一步指出诗的特点,③说明诗的作用,⑤紧承③,对诗这种文学样式做总结。故选D。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B.《断章》的作者卡之琳,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C.《统一)一诗的作者是智利诗人聂鲁达。他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歌》《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等。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高尔基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答案】D
【详解】D.“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有误,应为“其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故选D。
7.根据课文填空。
(1)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 、 、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3) ,人间遍种自由花。
(4)《定风波》中苏轼用“ , , ”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一边是丝丝的冷意,一边是丝丝的暖意,并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的人生哲理。《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陈与义用“ , ”描绘出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答案】
(1)迷惘的我 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2)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取义成仁今日事
(4)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惘、沸、腾、饰、仁、峭、迎、疏”等字要正确书写。
8.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欣赏,带动全员重温学过的古诗词,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材料二: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上海复旦附中16岁女生武亦姝最后胜出。对于古诗文她是发自内心喜欢,中央民大副教授蒙受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材料三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语文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网友Q爱谁谁: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
(1)读完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不失为一档好的节目,但仍有网友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为什么?
【答案】
(1)《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示例: 我会加入诗词的理解运用环节,这样既有朗读、背诵,又有理解运用。运用中可以使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彰显和升华;继承中发扬,才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1)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从“从古文化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起了民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在语文老师眼里,简直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我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理解古诗词”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看法不一,各执己见。
(2)本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此题可以围绕“理解诗词意境,品味诗词之美”来提建议,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才可以继承诗词中的精华部分。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10.“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
9.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10.此句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也会面临阴晴雨晦,面对成功淡定泰然,面对苦难镇定从容,我们要学习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解析】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意思是: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诗人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风雨,在竹林里行走,时而唱时时而长啸,丝毫不在意风雨的侵袭,表现了诗人旷达潇洒的抒情主体形象。
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小序中“沙湖道中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可知,“风雨”实指从野外返回时遇到的风雨;联系上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可知,作者本身处于烟雨之中,却说自己有“一蓑”在“烟雨”之中行走,可见此句为虚写,“烟雨”一语双关,在此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指的是人生困境。
根据小序中“已而遂晴(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可知,“晴”是指雨过天晴;联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知,作者坦然踏上归途,不畏惧前方的困难;可见“晴”字一语双关,代表的是顺境;
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作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遇到任何事都能够淡然处之,宠辱偕忘,达到一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横昔孟母三徙丛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何尔驽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⑤,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选自《晋书 皇甫递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稼穑:播种和收获。此泛指从事农业劳动。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教有所阙( ) (2)何尔驽钝之甚也( ) (3)修身笃学( )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因对之流涕
B.无以慰我 或以为痴
C.于我何有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谧乃感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14.翻译下面句子。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15.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试分析皇甫谧和宋濂成功的共同因素。
【链接材料】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1.(1)阙:同“缺”,缺失。 (2)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3)笃:坚定。
12.C
13.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14.皇甫谧于是深受感奋激发,就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奋读书不松懈。
15.(1)选文中皇甫谧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亲手抄写每一本借来的书,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毫不懈怠。可见他们的成功源于勤奋。(2)选文中皇甫谧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只把书写作为自己的事业;《送东阳马生序》中其他同学衣着华丽,而宋濂衣着破旧却毫不羡慕。可见他们的成功还源于用心专一。
【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1)句意为:教育方法有所缺欠。 阙:同“缺”,缺失。
(2)句意为: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3)句意为:修身立德,专心学习。 笃:坚定。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
A.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B.介词,用/认为;
C.都是介词“对,对于”的意思;
D.于是/竟然;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故断句为: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时要“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乃,于是;就,到;受书,学习;怠,懒惰。
15.本题考查文言对比阅读。作答本题一是注意题目要求“成功的共同因素”,二是要熟悉《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根据本文中的“带经而农”一句,可以看出皇甫谧学习的勤奋,他即使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还不忘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中也表现了作者学习的勤奋,比如,作者小时候无书可读,找别人借书,甚至是亲手抄写书,即使寒冷的冬天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再看二人勤奋的原因,皇甫谧是“惟以著述为务”只把书写作为自己的事业,《送东阳马生序》则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其他同学衣着华丽,而宋濂衣着破旧却毫不羡慕。可见他们的成功还源于用心专一,所以二人最终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多岁,眼中没有学习,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于是深受感奋激发,就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奋读书不松懈。
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的风痹疾病,仍然书本不离手。
送东阳马生序
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①“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
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①”。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③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
④_______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断粮、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敌人围追堵截红军、红军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两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
⑤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①正性:最根本的品性。
16.第①段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
文章开头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通过对名言的解说,得出中心论点:①“ ”。这样安排激发了读者的② ;而从“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可以看出,这句名言,还充当③ 来证明中心论点。
17.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④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
B.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
C.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D.如果个人如此,群体理应更是这样
18.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19.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
【答案】
16.(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 阅读兴趣 道理论据
17.C
18.不能。文天祥的事例属于古代,中国工农红军的事例属于近代,刚好与第三段开头的“古往今来”相照应。因此,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位置不能调换。
19.示例: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达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
【解析】
1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选文第①段“‘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可知,开头引用《吕氏春秋·诚廉》中的话,意在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引用名言警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一句充当文章的道理论据,具体有力论证文章中心论点,令人更易信服。可据此作答。
17.本题考查学生补写段首句。
通读文章可知,第②③段主要写个人对理想的坚守,第④段重点写群体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可见此处应填写一个由个人到群体的过渡句。C句突出二者之间的递进关系,符合作者的用意。
故选C。
18.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本文第②③④段是按照由个人到群体的顺序在论证。这两个例子的写作目的是与第④段的段首句“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这样”相照应,个人在前,群体在后,文天祥事例在前,中国工农红军事例在后;同时,文天祥的事例属于古代,中国工农红军的事例属于近代,刚好与第③段开头的“古往今来”相照应。因此,第③④段中“文天祥”和“工农红军”的例子位置不能调换。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案不唯一。
示例:这句话让我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之《伯夷列传》中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终于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对两人所表现了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也”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诱惑,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不受诱惑。
(四)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
①小区门口有个补鞋的老人,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老人虽身残,却心善,修补一双鞋只收两元钱。小区里的人看他可怜,都极为照顾他。
②上月的一天,我看到一个染着黄发的小伙子,把自己的运动鞋拿给他补。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他补得不好,不断要求返工。站在旁边的我实在气愤不过,张口欲为老人抱不平,但他仿佛看出我的心思,用一个温暖的眼神阻止了我。就这样,老人反反复复为小伙子修补了好几次,小伙子这才心满意足,丢下了十元钱,说:“补了这么多次,钱就不用找了。”说完,便吹着口哨离开了。
③小伙子转身离开的时候,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膀,给了我一个狡黠的眼神。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人。这样,既能帮助老人于无形,又能维护老人的尊严。
④瞬间,小区门口凋零的树木,也顿然桃红柳绿了。
⑤前不久吃早餐时,我被邻桌的一对母女吸引了。她们穿着华贵,吃态优雅,着实让人感觉眼前一亮。那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放下筷子,向母亲娇声说:“妈,我饱了,剩下的三个包子我不要了。”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母亲笑了:“刚才你还拼命喊饿,现在又说吃饱了。以前你说我花钱大手大脚,你看,现在你也开始败家了。”
⑥母女俩优雅地离开了餐厅。出门时,女孩回头望向刚才吃饭的地方,眼神里满是暖意。那里——餐厅的角落,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闪到桌前,把三个包子当作珍宝似的放进手中的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
⑦也是瞬间,在这个严冬的早晨,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
⑧我有一个朋友,在接到大学同学十年聚会的通知时,心里颇有些踌躇。毕业后,朋友一直混得不好,经济上很是拮据。而现在的同学聚会,据说都变成了炫富会,所以囊中羞涩且极好面子的朋友,是羞于参加的。但是,最终他没禁得住同学们煽情话语的诱惑,还是去了。
⑨聚会的饭店不是星级酒店,只是城区角落一小饭馆。同学们有的是骑摩托、电动车来的,有的是打车来的。放眼看去,并没有穿金戴银的土豪。有个同学很萌,居然把读大学时的校服给穿来了。一下子,气氛变得无比和谐融洽,大家杯来盏去,好不欢乐!
⑩朋友也是聚会后的第三个月才偶然知道:其实,很多已经身家不菲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的名牌首饰,在那天悄悄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得知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
朋友说,当他知道实情后,眼泪立马噼里啪啦掉下来。不为别的,只为同学们的一片苦心。
去年夏夜,我和正在看护桃园的三叔公聊天,突然听到悉悉索索声,我马上提醒三叔公,肯定是偷桃的蟊贼,并操起了一根木棍。
“不,”三叔公阻止住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吃?这么晚来摘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三叔公眼神里爬满的都是慈祥。
那一晚,我觉得整个天地间都是那么美好。
我一直认为,人活一世,也许或多或少会遇到苦难,但这个尘世里,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
20.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小伙子“丢”、“吹着口哨”的动作看似轻慢,实则有其用意。
B.文中多次出现了对“眼神”的描写,其中第③段中的“狡黠”一词是贬词褒用。
C.第⑦段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当时感受到的温暖与美好。
D.第 段画线句用了疑问句的句式,表现了三叔公阻止我时的语气坚决。
21.文章标题“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中的“美好”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是:
22.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23.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第 段的妙处。
【答案】
20.C
21.(1)小伙子补鞋时,让补鞋老人反复修补,实际是为了找借口帮助老人。(2)女孩吃早餐时,没有吃完并拒绝打包三个包子,实际是为了留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3)朋友的同学们十年聚会时,选择小饭馆,没有开车,没有穿金戴银,实际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4)三叔公看护桃园时,阻止了我操起木棍赶走蟊贼,实际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
22.运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人饱经风霜、身有残疾,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为下文小伙子对老人的帮助作铺垫。
2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美好”带给人们的温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在帮助他人于无形的同时,又能维护他人的尊严。总结全文,呼应标题。结尾处运用省略号给人留下回味,意犹未尽。
【解析】
20.本题考查辨析信息。
C.联系本段中的“我的心一片明媚,春暖花开”可知,此处是对我的心理描写。
故选C。
2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②段中的“。无论老人怎么尽心尽力,他却总是嫌他补得不好,不断要求返工”和后段中的“我突然明白,他是故意找借口来帮助补鞋的老人”可得:小伙子补鞋时,让补鞋老人反复修补,实际是为了找借口帮助老人。
根据第⑤段中的“母亲点着她的额头,笑嗔她是个败家女,示意她打包带走,女孩却表示:区区几个包子,不值得打包”和后段中的“一个衣着褴褛的颇像拾荒者的老太太迅速闪到桌前,把三个包子当作珍宝似的放进手中的碗里。我这才明白了女孩的良苦用心”可得:女孩吃早餐时,没有吃完并拒绝打包三个包子,实际是为了留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
根据第⑩段中的“其实,很多已经身家不菲的同学,那天是刻意没开车来的;很多爱美的女同学,将自己的名牌首饰,在那天悄悄摘了下来;而一开始大家选择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因为得知他的境遇,而临时换成了普通的小饭馆”可得:朋友的同学们十年聚会时,选择小饭馆,没有开车,没有穿金戴银,实际是为了照顾朋友的面子。
根据第 段中的“现在生活好了,谁还缺一口桃吃?这么晚来摘桃子的,无非是几个小淘气罢了。你要是猛地过去了,孩子们一慌,万一从桃树上摔下来怎么办?随他们吧”可得:三叔公看护桃园时,阻止了我操起木棍赶走蟊贼,实际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着想。
2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画线句中的“头发被风霜染得花白,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是对老人的肖像描写。“脸上满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出的千沟万壑”把老人脸上的皱纹比作是沟壑,这是比喻。“年轻时还折了一条腿”交代了老人的外貌和苍老以及身有残疾的事实。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联系后文小伙子故意找借口帮助老人的情节可知,为下文小伙子对老人的帮助作铺垫。
23.本题考查语段赏析。
末段中的“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生活中的美好比作阳光,阳光给人温暖,以此为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好”带给人们的温暖。联系文中小伙子帮助修鞋老人,小孩子帮助贫苦的老妇人,三叔公任凭孩子摘桃子吃的情节可知,末段中的“但这个尘世里,总有一些美好存在于某个角落,宛如缕缕阳光,总会于一个明媚的日子里,和你不期而遇”点明了文章主旨:在帮助他人时,照顾到他人的尊严,为他人考虑,助人于无形。这句话还与题目“总有一些美好不期而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末段的省略号给人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人回味。
第三部分 写作
22.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请以“踏出一条路”为题目完成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答案】例文:
踏出一条路
望着门前那窄窄的小巷,我不禁联想起那个下雨之夜。
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诗含愁,人更愁。默默地,我怯怯前行。哎,考试再次失败,还有何颜面再见家中望女成凤的爸妈?
我站在原地低头思索着,终于明白:生命因选择而辉煌。虽然成长有烦恼、坎坷、挫折,但我不会因为失意而烦恼,更不会为烦恼而烦恼。
无意中,我看到报纸上“一个女记者的视野”一文,我的心为之一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此,我的心中升起了蓝蓝的文学梦。
我一心扎入了浩瀚的文学天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地读懂了李清照的婉约、李白的豪放、朱自清的柔美、鲁迅的犀利、马克·吐温的恢谐,也在心中升起了蓝蓝的文学梦。
从此,操场上少了一个英姿勃勃的女将,课间,少了一个嘻嘻哈哈的女孩,而图书馆的一隅,却多了一个成天抄抄写写的我。
蓝蓝的文学梦成了我心底的期望,而漂亮的笔记本成了我最佳的练兵场。夜深了,蝉睡了,不停的是我手中的笔,伴着橘黄的灯光,发出“吱吱”的响声。香茗已自我牺牲了,我仍倔强地跋涉,任凭蚊子的肆虐。
冬天,寒冷的冬风呼啸地钻入窗缝,我的双脚麻了,站起来跺一跺,双手冻红了,放在嘴边呵一呵,热水袋早已成了冰袋,抛在一边,桌边的橱上堆着《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系列的名著都是我的最爱,我将我的14岁憧憬、15岁的梦幻、16岁的希望全部倾注在了文学上,我想去叩叩文学殿堂的大门,我想用自己稚嫩而执着的文字去写写同龄人,让人们认识少年的火热和清纯,多思与执着。
我用手中的笔为自己踏出了一条实现梦想之路。
【详解】
此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此题是命题作文,要求以“踏出一条路”为题目完成作文。分析三则材料,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意思是道路漫漫,前途又远又长,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追求探索理想。侧重追求、探索理想之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鲁迅先生《故乡》的结尾语句,他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空有希望,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坚持不懈地奋斗,脚踏实地地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大家都去奋斗追求,路就会出现在脚下,希望就会实现,新的生活就一定会到来。综上所述,有了理想并认定了这条路,然后持之以恒地执着追求,就会“踏出一条路”。“路”可以是实指的路,比如回家之路、归乡之路;也可以是抽象的虚指的路,比如方法之路、成才之路、希望之路、理想之路、励志之路、前行之路、腾飞之路、改革之路等。有了目标,成才之路就不会遥远,人生理想就能实现;走上希望之路,就能收获人生的幸福;走对了路就不害怕遥远等。
二、构思选材:现实生活中,路有万千条。大到一个国家,有民族复兴之路,有教育兴国、科技强国之路,就此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感受祖国的变化,用心体会国家政策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比如:科技工作者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不懈地奋斗,使神舟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了飞天揽月的梦想;疫情期间,我国采取“动态清零”的措施,有了“隔离”之路,使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等。小到个人,有成长、长才之路,可以结合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来分享和抒写自己在某条“路”上的奋斗历程。比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可是自己不灰心不气馁,克服困难,向别人请教学习方法,找到正确学习方法这条路,最终取得了成功,成才之路不再遥远。还可以写有些路是艰辛的、曲折的,但只要有正确的路可走,就坚持走下去,不停地走,路途就不会遥远。强调出只要是找对了“路”,选对了“路”,“就不会遥远”。此题没有体裁限制,选择自己擅长的来写,以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为佳,行文中紧扣中心,突出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