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单元重点字词梳理
短文两篇
1.字音
怡情(yí) 傅彩(fù) 藻饰(zǎo) 矫(ji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gāo)
阐证(chǎn) 王粲(càn) 死抠(kōu) 豁然(huò)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shèn)
2.释义
滞碍:不通畅。
狡黠:狡诈。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要诀:重要的诀窍。
藻饰:修饰(多指文章)。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山水画的意境
1.字音
灵魂(hún) 惆怅(chóu) 掠影(lüè) 熟悉(shú) 柏树(bǎi) 宇宙(zhòu) 渲染(xuàn)
意匠(jiànɡ) 真挚(zhì) 碧空(bì) 遥望(yáo) 赋予(fù) 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
2.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无言之美
1.字音
意蕴(yùn) 附丽(fù) 姑且(qiě) 蛾眉(é) 缥缈(piāo) 顷刻(qǐnɡ) 譬如(pì) 谚语(yàn) 寂寥(liáo)
含蓄(xù) 独怆(chuànɡ) 心旷神怡(yí) 信手拈来(niān) 目不忍睹(dǔ) 栩栩如生(xǔ)
2.释义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细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
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写出来。
驱遣我们的想象
1.字音
契合(qì) 旷远(kuànɡ)苟安(ɡǒu) 拘泥(nì)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汹涌(yǒnɡ) 仿佛(fú)
鉴赏(jiàn) 歌谣(yáo) 海啸(xiào) 驱遣(qiǎn)
2.释义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差遣。
桥堍(tù):桥两头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
5.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杂文的阅读方法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阅读杂文,首先要把握杂文的文体特点,从杂文的特点出发,容易理解、欣赏杂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阅读杂文;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因此又要运用形象思维去阅读杂文。
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事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20年代和30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
二要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来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拿来主义》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是在批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阐明作者自己的主张,作者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揭露其危害后,以此作铺垫,提出勇敢地“拿来”的主张。先驳后立,两相比照,议论就很自然地更见深度了。
三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不同,谈论的问题不同,写作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单元写作方法指导
单元写作任务:
1.学会顺读原文,从文中找出原文的问题。
2.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润色,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3.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修改作文,使之被润色得更加贴切、出彩
相关润色的技巧、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做些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
修改文章前要善于问:
一问文章扣题紧不紧
二问文章材料新不新
三问文章立意高不高
四问文章结构顺不顺
五问文章句子通不通
六问文章用词准不准
修改文章时,首先要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有新意,根据发现的问题作出调整。
调整的内容主要包括:
改正观点,观点不正确或失之偏颇,需要加以改正;
完善主题,不正确、不深刻、不集中、影响全局的主题,应当加以修改;
增删材料,材料不翔实,需要补充,材料过多,淹没观点,则需要删减。
第一,对文章的“意”进行修改。
1.关注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
2.分析观点是否鲜明,看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建议文章开头简短明了,要有清晰的点题句。
结尾再次点题、总结、升华并且独立成段。
一篇文章的立意是否深刻、新颖,和开头的点题句,以及结尾的主题升华句有直接的关系。
3.关注文章所选的材料,看内容是否深刻且富有新意。
所选材料应该是新颖的典型材料,且能很好地揭示主题。
对所选材料要适当地进行增删调换。
4.关注文章文体。
首先,文体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其次,文体会受立意和材料限制,应依立意和材料确立文体;
最后,文体必须明确,不能“四不像”。
第二,对文章的“言”进行修改润色。
阶段一:改对。
1.对错别字,有问题的标点、词语,病句逐一修改。
2.对文章段落进一步调整和加工。
阶段二:改好。
1.补充内容,使材料丰盈。
比如写一篇记叙文,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粗线条勾勒,就很难打动人心;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描写性语句,如描写人物、描绘场面等。又如写景,除了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还可以补充从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幻觉等角度的描写;有了静态描写,不妨增加一些动态描写;还可以从远近、上下、左右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考虑增加几个事实论据,或引入几句名言,或增加一两种论证的方法,使论据更充分、论证更严密。
如果写说明文,可以增加几种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鲜明。
2.恰当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
3.适当引用古诗词。
在文章中恰当引入几句古诗词,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学气息,为文章增色不少。
4. 恰当使用特殊句。
根据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短句,或者骈散结合的句子,使句式灵动、优美、变幻多姿。
5. 适当炼字、炼句。
比如郭沫若写剧本《屈原》,有句台词初稿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在排演时接受演员的建议,改为“你这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差,力度迥然有别。这就是炼字的功效。
写作实践一,要通读材料和提示,明确本次写作的要求是修改文章。
修改前,要着眼于全篇,先多读几遍《寻人启事》例文,从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对例文进行大致了解,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且有新意,根据发现的问题作出调整。
然后,看结构,品词句。看行文中段落安排是否合理,衔接是否紧密,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等等,都是修改时应重点关注的。
此外,还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补充内容,加工润色,逐字逐句地作出修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语言更富有文采。
修改时要先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就是润色的重点;其次要注意从内容与语言两个角度润色,动笔时要反复斟酌推敲,以便点石成金。
单元实践写作范文
一、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理解和感受,试着修改润色这篇习作。
寻人启事
一节作文课上,老师一边讲寻人启事的要点,一边叫我们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最前面的是姓名和性别。”同学们快速地写下几个字。
“然后就是年龄。”我和大部分同学很快就写好了两个数字;有的同学想了几秒也很快写上了;还有的同学涂涂抹抹写了好几次也没写出准确的数来。
“写好了吗 再然后就是外貌特征。你们知道什么是外貌特征吗 ”“我妈妈有一颗痣!”一位同学说道。“很好,”老师说,“要写出具体位置哦。”我们都努力地回想着。脸上好像是有颗痣,可我怎么知道在哪儿?胳膊上应该有条疤,可是到底有没有啊?我胡乱编了几条特征写了上去。大部分同学则干脆空着不写。
“下面是很重要的一点——穿着。今天早上看到妈妈时她穿着什么衣服呢?”“我妈好像有一件紫色的上衣吧?”“我记得她穿过一条黑裤子,是今天吗 ”……平时哪个同学的衣服很好看,或是穿了双名牌鞋,大家很快就都发现了;虽然没当面见过最喜欢的明星,但他在什么场合穿了什么衣服,都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刚送自己来上补习班的妈妈穿的是什么样子的衣服,却没有注意过。
最后,一则简单的寻人启事,竟没有一个人写完整。可当我回家后请妈妈写一则寻找我的寻人启事时,她却写得又迅速又具体。
(改编自孙道荣《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提示】:
1.仔细阅读文章,发现其长处与不足,不足之处就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2.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修改文章,使内容更充实,语言更流畅,有表现力。
3.无论是改动还是增删,动笔前都要反复斟酌,以防与原意不符。
【写作分析】
题目给出了一篇改编自孙道荣《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的短文,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进行修改润色。首先,要对文章的长处与不足进行分析辨别。这篇短文从内容上看取材真实,贴近生活实际,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文章不乏细节,这些细节都能够反映出同学们在生活中对妈妈疏于关心与了解。同时,还选取了“大家敏锐地觉察同学衣着变化”和“明星穿着”两个事例与“记不清妈妈今天穿什么衣服”作对比,主题突出。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对作者的情感流露与真实感受着墨不多,未能凸显作者内心对不了解母亲的愧疚之情,对于今后该如何做也并未提及,思想不够深刻。在语言上,叙述略显平淡烦琐,缺少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加对同学们的神态描写,或者写作文时抓耳挠腮的场景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添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佳作展示】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彭达霖
“今天的作文课,我们来学写寻人启事。”老师一边下发寻人启事格式模板,一边说。我们都在下面嘀咕:“寻人启事?不就是对着模板填空嘛,这作文简单!”小王喊道:“老师,找谁?我五分钟就能写完!”老师莞尔一笑说:“就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吧。”
同学们得到指令,立刻动笔写下标题、姓名、性别。
然后是年龄。“诶?妈妈今年是几岁啊 ”教室里开始窃窃私语,大家面露难色地看向老师。老师说:“不知道就先空着,接下来写外貌特征。”
“我妈妈不高,有点儿胖。”“我妈妈的嘴角有颗痣!”……大家叽叽喳喳讨论着,老师说:“很好!但你们应该客观具体地描绘妈妈的外貌特征。”这下大家又犯难了,我想了半天,只好写下“左手或右手掌心有颗痣”。有的同学涂涂写写,纸上多了几处扎眼的黑墨团;有的同学干脆空着,纸上还是只有姓名和年龄这几个孤零零的文字。
到穿着了,老师提示道:“穿着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最后一次见到妈妈时,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裤子?什么鞋子?有没有背包?……”同学们炸开了锅,有的哀嚎道:“啊!早上来得急,我真的没留意妈妈穿了什么衣服啊!”平时哪个同学穿了新衣服,或是换了名牌鞋,大家一眼就能发现;素未谋面的偶像明星,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也是大家课余的谈资。可是,刚刚才送我们来上课的妈妈到底穿了什么衣服,我们却都不确定……
写作时间快到了,大家看着手中那残缺不全、断断续续的寻人启事面面相觑,带着哭笑不得的神情看向老师。老师也严肃起来,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学们,你们对妈妈实在是了解得太少,关心得太少了!”
是啊!无论有多忙,妈妈总能在我生日那天送上我惦记了很久的礼物。每天出门,我的保温杯总装着温度不冷也不热的牛奶。可我的妈妈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颜色,穿多大码的鞋子……这些我都说不出来。任凭她每天在我跟前忙前忙后,我却从来未留意她头上的白发是什么时候变多了的,她笔直的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变弯的,她那记忆中白嫩光滑的手是怎么在我不知不觉中添了这么多道褶子……
寻人启事不难写,只是妈妈好像在我的心间走丢太久了。等下课妈妈来接我,我一定要好好看看我的妈妈。像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一样,我也应该贴心地呵护我的妈妈!
【点评】:
文章遵循原作的立意进行了修改润色,对原作的旨意把握精准。内容上,增加了几处对同学神态的细致描绘,如“面露难色”“哭笑不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同学们对母亲缺乏了解的尴尬情状。同时,还增加了写作过程的场景描写,比如疑惑时的窃窃私语,绝望时的哀嚎,这些都让文章内容更具有感染力。语言与结构上,删减了原文“流水账”似的过渡衔接语句以及单一的以对话组成的段落,或以简洁的叙述引出下文,或以心理描写呼应主旨,丰富了句式变换,层次清晰。文末既回应题,又点明主旨,立意深刻,极具感染力与号召力。
二、选一篇自己这学期写的作文,从“言”和“意”两个方面进行修改。
【提示】:
1.重读以前的作文,你可能在布局谋篇上又有了更好的想法,不妨作一些修改。
2.可以尝试边朗读边修改。通过朗读,往往会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顺畅,哪些地方拗口。也可以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提出修改建议。
3.修改之后与原稿进行对比,说说你修改的理由。
【写作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选一篇自己以前的作文进行修改。按照中考的评分标准,应该从“内容”“语言”“结构”“文面”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写作前,应该先分析自己的作文在这几个方面是否存在不足之处。找到不足之处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佳作展示】
选择(修改前)
舞台上暖色的灯光在一行行诗句间跳跃,第二名的号码在屏幕里公布。我没有看错,真的是我,但我心中并没有胜利应有的雀跃,只有选择正确的释然——我最终选择了去挑战。
比赛前一周,一个雷雨交加的早晨,我趴在书桌上和一大本诗词大眼瞪小眼,心里乱成一团包绕的荆棘,煎熬而刺痛。
“怎么了?”一旁的朋友放下书,安抚般地拍拍我的肩。“我很纠结……”我又翻了翻厚得令人绝望的诗词本,“到决赛了,本来我和爸妈说好要开学不去的,又觉得太可惜。但我也不一定去了就能赢,因为这次题很难……”窗外的雨极密,结成雾一般缥缈的屏障,令人难以看清路的方向。
“你觉得很难,怕输,所以想放弃,开学什么的都是借口而已,对吧?”朋友一针见血地揭开了我的怯懦。我有些不服地小声辩解:“真的很难,我又没背那么多诗词,开学又忙……”“好了好了,我就问一句,你想不想去?”“……想。”我憋出一个字来,说到底我还是想为我对诗词的热爱去拼一次的,但难题还是那短短四字:题难,怕输。
“这不就好了吗?”朋友笑着翻开诗词本第一页,“想去就去,别想这些有的没的。只要你愿意开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题难怕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嘛。你去了还能拼一把,不去就什么都没了。”
雨小了,雾渐渐开始消散。
“那……”我仿佛站在桥的一端,试着踏上一只脚,“我纠结浪费了这么多天,还来得……”“来得及。”朋友打断我,“你选择了去挑战,就一切都来得及。”
缠绕在心中的荆棘终于散开,绵延一周的雨终于在这一刻云开雾散,露出一片苍蓝的天穹。清风穿堂而过,送来雨后清冽的香气。
“你看,雨停了。”
我抬头自信地笑起来,抱紧了手里的资料:“对啊,可以开始奔跑了。”
我最终在奋力一搏与怯懦退缩中选择了去拼一把,我至今感谢。因为这次意义非凡的选择,让我在以后面对挑战的时候也能像那天一样露出自信的笑,说:“我选择去试试,也相信我可以。”
选择(修改后)
舞台上暖色的灯光在一行行诗句间跳跃,第二名的号码在屏幕里公布。我没有看错,真的是我,但我心中除了胜利的雀跃,更多的是选择正确的释然——我最终选择了去挑战。
比赛前一周,一个雷雨交加的早晨,我趴在书桌上和一大本诗词大眼瞪小眼,心里乱成一团缠绕的荆棘,煎熬而刺痛。
“怎么了?“一旁的朋友放下书,安抚般地拍拍我的肩。“我很纠结……”我又翻了翻厚得令人绝望的诗词本,“到决赛了,可又要开学。不去又觉得太可惜。但不一定去了就能赢,这次题难,我怕输。”窗外的雨极密,雾结成缥缈的屏障,令人难以看清路的方向。
“你觉得很难,怕输,所以想放弃,开学什么的都是借口而已,对吧?”朋友一针见血地揭开了我的怯懦。我有些不服地小声辩解:“我又没背那么多诗词,实力也不强……”“好了好了,我就问一句,你想不想去?”“……想。”我憋出一个字来,说到底我还是想为我对诗词的热爱去拼一次的,但难题还是那短短四字:题难,怕输。
“这不就好了吗?”朋友笑着翻开诗词本第一页,“想去就去,别多想。只要你愿意开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题难怕什么?你去了还能拼一把,不去就什么都没了。”
雨小了,雾渐渐开始消散。
我仿佛站在桥的一端,试着踏上一只脚:“那我纠结浪费了这么多天,还来得……”“来得及。”朋友打断我,“你选择了去挑战,就一切都来得及。”
缠绕在心中的荆棘终于散开,绵延一周的雨天终于在这一刻云开雾散,露出一片苍蓝的天穹。清风穿堂而过,送来雨后清冽的香气。
“你看,雨停了。”
我抬头自信地笑起来,抱紧了手里的资料:“对啊,可以开始奔跑了。”
放下了心理包袱,我开始向目标努力。早上背诗,中午理解重难句,晚上听课,心中的热爱与信念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我奋笔疾书的夜晚。
我最终在奋力一搏与怯懦退缩中选择了去拼一把,我至今感谢。因为这次意义非凡的选择,让我在以后面对挑战时可以自信而坚定地说:“我选择去试试,也相信我可以。”
【点评】:
从文章结构来看,作文题目为“选择”,应当适当增加做出选择后的行动,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面对挑战要选择勇敢尝试,以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增加选择后的行动也可以使得事件更完整饱满。从文章语言角度来看,修改前的文章语言描写较多,所以要适当删减,并增加人物神态、动作等描写。一方面令语言更加简洁明了,行文节奏更紧凑;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只有语言描写,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
三、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首先梳理自己写作的基本情况,用简洁的语言作介绍。
2.总结写作中表现好的方面,想想不足的地方,提出改进的办法。
3.写完后先放一段时间,再进行修改,看看除了字、词、句以外,立意、结构等方面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写作分析】
题目要求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写一篇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的作文。“提示”当中已经给出了写作要求。首先是简要介绍自己的写作情况,然后总结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提出改进的办法。这篇作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写作经验的总结,既可以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经验总结,也可以列举具体写作事例进行分析。
【佳作展示】
谈谈我的写作
一方书案,一盏灯,一本稿纸,一支笔,无数幻想与回忆从笔尖涌出,流淌在纸上。谈到写作,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些印象。时光流逝,不变的,是我伏案写作的身影。
最早接触写作,是小学时的看图写话。一张图片,用文字叙写出其背后的故事。从开始的信息罗列,到后来发挥想象,编写故事,这大概就是我写作的兴趣启蒙点。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开始要求我们写命题作文。我刚开始也懵懵懂懂,大概就是写个故事陈述主题,并没有领悟到写作的美。由于作文成绩平庸,我开始阅读一些作文书,惊于其中优美流畅的语言、清新幽远的意蕴。阅读书中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世界: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倦鸟归巢,鸟鸣幽幽。顺着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我一点一点与文中人物共情,体会他们的迷茫、惊喜、思念、悲伤……心中氤氲的复杂情感和脑中浮现的别致风景,让我体悟到了写作的魅力。有段时间,我迷恋上了读书,成天泡在图书馆里。吃饭、走路……时时刻刻,我手中总捧着一本书。打开书,我就能穿越时空,到达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渐渐地,我写作会下意识地模仿书中的词句。写着写着,书中读到的字词和句子,就会自己冒出来。因此,我的表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能和看书时我的联想体验有关,我的作文多以细节描写见长,尤其是我接触了诗词后,诗句融入文中,文采自然就有了。
说了语言表达,自然会提到逻辑构思。这一方面,我不太擅长。写作时,我一般以故事发展或人物心理变化为主线,很少能做到构思新颖独特,情节波澜起伏。在这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也许是平时训练不多,不大关注,直至中学,慢慢训练多了些,我在题材构思方面才有了一些起色。
多想、多练、多看,是我对这方面问题总结的方法。平时构思作文时,应多注意逻辑顺序,培养思辨能力。关注时事,积累新颖的素材,避免内容过于陈旧。同时,写作也是一个需要反复修改的过程,我们应多多总结,积累经验和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我真正称得上“写作”的阶段应该在刚上初一的时候。那时,我来到了一个新的校园,植被丰富,环境宜人,那里的新鲜感让我一时文思如泉涌,写了几篇较为明快的文章。其中有篇《四季雨》让我印象颇深。平时没有特别喜雨,可在写作时,那种漫步雨中的欢快和喜悦,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写完这篇文章,我仿佛重新体验了行走在雨中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写作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独特的快乐,也是我热爱写作的原因。
我的作文也并非一次就写得尽善美。第一次写议论文时,我运用的论据冗长,论证不够充分,甚至连中心论点都出现了偏差。修改时,我大刀阔斧地删掉了许多篇幅;从自己的立意角度分析,完善,改进论点;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如此这般,才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
爸爸曾鼓励我:“写作和画画一样,写作是用文字去添加色彩。”是的,我会坚持以文字为颜料,不断修改润色,创作出属于我的美丽画卷!
【点评】
文章叙述作者对写作从懵懂到热爱的过程,点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也总结了自己的不足并提出了解决方法,阐述自己对写作的热爱,并表达了对写作的坚持。
语言简洁,情感自然,立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