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3)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3)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1:35:5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
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全过程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
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
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五、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角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你还需要的实验用品:
六、实验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七、教学过程: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2、(1)取一小块兵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对照试验的设置。)
3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或空气)。
你的设计方案是: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生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的进行实验操作。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自己验证)
八、知识反馈
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B.降低酒精的着火点C.隔绝空气D.降低温度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
2、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事故处理措施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C.高层住房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煤气泄露,立即打开排气扇的电源开关
4、2012年5月18日开始,伦敦奥运圣火只在英国境内传递。 采集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利用凹面镜集中阳光来引燃火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光为火种的燃烧提供了热量,使其达到着火点B.火炬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C.强风和大雨下火炬仍可以保持燃烧,是因为火炬燃料的燃烧不受燃烧的条件影响
D.火炬内装的燃料丙烷(C3H8)属于可燃物
5、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D.在密闭容器中,石蜡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通常燃烧需要氧气
九、中考链接
1、可燃物燃烧除需要氧气外,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煤块经粉碎处理后,在空气中燃烧得更快、更充分,这是因为
2、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小魔术:吹气生火。只见老师用嘴通过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对着蒸发皿中的一团棉花吹气,不一会,棉花就燃烧起来。同学们觉得很好奇:通常情况下,嘴中呼出的气体是不会使棉花燃烧的。为什么老师对着棉花吹气就能使其燃烧?同学们已经知道: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①
② ;小娟同学课下询问老师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口中吹出的气体中含有一定量的CO2,棉花(实为脱脂棉)中包裹着黄色过氧化钠(Na2O2),CO2与Na2O2反应生成白色的Na2CO3和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最终使棉花燃烧起来。请帮助小娟同学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板书设计:
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教学反思:
本课的实验设计操作简单、安全,对比性强,容易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体现。
但学生实验探究对于实验操作有很大的要求,而现在孩子的动手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实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失误。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比较理想化,导致有些实验现象没有在课上最终实现,所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