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 第一册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教材分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学情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学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 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新课导入】
古籍记载着中国古人认识宇宙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商周时代形成的《周髀算经》认为,天的中央是北极星空,日月星辰围着北极星空不停息地往右向左旋转,天因此是圆的。大地因为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所以地是方的,这就是“盖天说”。
盘古在“浑沌”中开天地,是“浑天说”的宇宙观。
东汉时期的星象家郄萌在“浑天说”的基础上,提出宇宙“高远无极”,并且“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晋书天文志》)的“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都是悬浮在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的“气”里,日月星辰的自生,也是由“气”凝聚成的。
这都是古代的宇宙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一下现在的宇宙观。
【新课讲解】
(一)行星地球
1、行星的分类
(1)类地行星: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称为类地行星。
(2)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远离太阳,主要由气体构成,其中木星、土星因体积巨大,称为巨行星。
(3)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因与太阳相距很远,称为远日行星(图1.9)。
2、八颗行星的运动特征
八颗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而且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表1.2)。
3、地球的普通性
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和谐的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① “安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为地球提供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 “稳定”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太阳光照。
(2)适宜的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①日地距离适中 表面温度适宜
②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存在液态水 生命的产生
【板书】
【课后反思】
基于学情可以引入最基本的天体:恒星和星云。星座的概念: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天琴和天鹰星座(可绘出简图,光年的概念)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可以让学生说,童年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和故事书有介绍。拓展学生认识宇宙的视野,也可以给出阅读素材。设计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我国对宇宙探索取得了那些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地理的兴趣和探索宇宙的热情等。新课标要求阅读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