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课件(102)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课件(102)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5.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3:02:48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复习课
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3.掌握酸和碱的通性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1.掌握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物理和化学性质
(1分钟)
氢氧化钠 盐酸
无色酚酞
紫色石蕊
红色
无色
蓝色
红色
复习指导1(3分钟)
自学内容:盐酸、硫酸的性质
自学方法:复习相关知识(结合笔记)
自学要求:完成自学检测1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
1.浓盐酸、浓硫酸物理性质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气味
其它
自学检测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自学检测1: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
指示剂 1.使石蕊试液变 色.
2.使酚酞试液变 色. 1.使石蕊试液变 色.
2.使酚酞试液变 色.
金属 Zn+ HCl= Zn+ H2SO4=
金属氧化物 Fe2O3 + HCl = CuO+ H2SO4=
碱 NaOH+HCl=
NaOH+H2SO4=
盐 AgNO3+HCl=
BaCl2+H2SO4=
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打开瓶盖后的现象
气味
其它
无色液体
瓶口出现白雾
刺激性气味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无明显现象
无气味
有挥发性
有吸水性
1.浓盐酸、浓硫酸物理性质
有腐蚀性(脱水性)
自学检测1
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比较思考:分别盛放浓盐酸和浓硫酸的两个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不考虑水分的蒸发),两瓶酸的质量、质量分数各有何变化?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浓盐酸
浓硫酸
减少
减小
增加
减小
不变
不变
密封保存
应如何保存?
指示剂 1.使石蕊试液变 色.
2.使酚酞试液变 色.
金属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金属氧化物 Fe2O3+6HCl =2FeCl3+ 3H2O CuO+H2SO4
=CuSO4+H2O
碱 NaOH+HCl= NaCl+H2O 2NaOH+H2SO4
=Na2SO4+2H2O
盐 AgNO3+HCl=AgCl ↓ +HNO3 BaCl2+H2SO4
=BaSO4 ↓ +2HCl


自学检测1 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特性1:吸水性
用途: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酸性干燥剂
通入液面下
H2(H2O)
H2
哪些气体能用浓硫酸来干燥?哪些不能用?
注意:长管进,短管出(长进短出)
洗气瓶
能干燥
不能干燥:
碱性气体:NH3
中性气体:H2、co、O2
酸性气体:CO2 、SO2、 HCl
复习指导2(3分钟)
自学内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自学方法:复习相关知识(结合笔记)
自学要求:完成自学检测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2(3分钟)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化学式
俗名
颜色、状态
溶解性
露置在空气中的现象
自学检测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 质的比较
指示剂
非金属氧化物

盐溶液
使石蕊试液变——色 使酚酞试液变——色
使石蕊试液变——色 使酚酞试液变——色
自学检测2:常见碱的化学性质
CO2+NaOH
SO2+NaOH
CO2+Ca(OH)2
NaOH+HCl
Ca(OH)2 + HCl
CuSO4+NaOH=
Na2CO3+Ca(OH)2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化学式
俗名
颜色、状态
溶解性
露置在空气中的现象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易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
吸水而发生潮解
无明显现象
NaOH
Ca(OH)2
1.常见碱的物理性质
微溶于水,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比较
自学检测2
石灰水,石灰浆,石灰乳的主要成分都是氢氧化钙
指示剂
非金属氧化物

盐溶液
1.使石蕊试液变——色,

2.使酚酞试液变——色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
CaCO3↓+H2O
NaOH+HCl=NaCl+H2O
Ca(OH)2+2HCl=
CaCl2+2H2O
CuSO4+2NaOH=
Cu(OH)2↓+Na2SO4
Na2CO3+Ca(OH)2=
2NaOH+CaCO3↓
CaO + H2O Ca(OH)2
制取熟石灰的原理方程式
氢氧化钠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生石灰(CaO)也可作干燥剂
碱性干燥剂
酸性气体 。如:CO2 、SO2、 HCl
碱性气体:NH3
能干燥
不能干燥:
中性气体:H2、co、O2
生石灰与水反应得到氢氧化钙。
通常作食品干燥剂
为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出了下列4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出现的实验现象,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 。实验现象为: 。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
(2)某同学质疑上述实验设计,该同学质疑的依据是: 。
(3)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请你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气球胀大
3
可能使水与二氧化碳反应和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压强减小
NaOH与CO2反应压强减小
取少量的反应后的溶液滴入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证明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真 题 演 练(2013梅州中考题)


1、能使指示剂变色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 = 盐+水
碱(可溶)+非金属氧化物 = 盐+水
4、酸+碱 = 盐+水
(中和反应)
5、酸+盐 = 新酸+新盐
2、酸+金属 = 盐+氢气
(活动性排在氢前的金属)
碱(可溶)+盐(可溶) = 新碱+新盐
1.( 2014梅州中考)把纯水、稀硫酸和氢氧化钠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滴入酚酞试液 B:滴入石蕊试液
C:滴入氯化钡溶液 D: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
2. ( 2012梅州中考题)下列物质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
A:三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氧化镁 D:稀硫酸
C
当堂训练:(中考真题训练)
3.下列四种物质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其它三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是( )
A: CuSO4 B:CO2
C:NaOH D:H2SO4
C
2NaOH + CuSO4 ===Cu(OH)2 ↓ + Na2SO4
2NaOH+ CO2=== Na2CO3 + H2O
2NaOH+H2SO4===Na2SO4+H2O
3. ( 2014梅州中考题)混有少量水蒸气的下列气体,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
A: CO2 B: H2 C: SO2 D: HCl
B
4. ( 2013梅州中考题)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
A:浓盐酸 B:固体烧碱
C:大理石 D:浓硫酸
A
4. ( 2011梅州中考题)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产生沉淀和气体,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B:氧化铜和稀盐酸
C:大理石和稀盐酸
D:石灰水和稀盐酸
H2SO4+Ba(OH)2=H2O+BaSO4↓
D
CaCO3+2HCl=CaCl2+H2O+CO2↑
Ca(OH)2+2HCl=CaCl2+H2O
CuO+2HCl=CuCl2+H2O
5. ( 2010梅州中考题)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
A.水 B.食盐 C.纯碱 D.食醋
纯碱:碳酸钠
C
6. ( 2009梅州中考题)下列变化不能表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温度升高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质量增大
C. 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红色褪去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后,混合溶液的pH<7
B
作业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以下3道课后作业
(2)物理方法:小明同学仅使用了酒精灯和玻璃棒两种仪器,就把这两种无色溶液区分开来了。请你猜测一下他的做法(简要叙述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1: ( 2012广州中考题)实验室有两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甲、乙,推知它们只能是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区分它们。请回答有关问题:(1)化学方法:在不选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进行区分(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
所选试剂 实 验 现 象 及 结 论
方法一
方法二
2. ( 2012江苏中考题)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13所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__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ag时,所得
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呈 色。
3. ( 2014梅州中考题)实验室用大理石(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结束后,锥形瓶内已无气泡产生,但还有少量固体剩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
小文和小明对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辩论:
小文说:因为瓶内有固体剩余,所以溶液中只有氯化钙而无盐酸。小明不完全同意小文的说法,请你说出小明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小明的猜想,写出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几种可能 ______________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设计实验证明,完成下列探究报告: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