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新课
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
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
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中国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的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作者简介
该文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背景探寻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
文体常识
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新闻
结构
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简要的概括,好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导语: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新闻开头的一句话或一段话。
主体:是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背景:主要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特点
真:新闻的事实必须真实。
短:篇幅要求短。
快:讲求时效性。
活: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强: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即5个“W”和1个“H”——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主要部分就是选取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新闻事实(从时间入手)。
场景一: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港督下旗帜。(第3段)
场景二: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5段)
场景三:7点45分,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项红旗冉冉升起。(第8段)
场景四: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第9段)
场景五: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段)
导语:英国查尔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第1段)
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告别仪式。(第2-10段)
结语: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管理的开始和结束。(第11段)
2.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篇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顺序。
3.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在众多的新闻稿件中,《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分析它是凭什么出类拔萃的?
请完成《同步练习册》第12页1、3题,第13页4、6、7、11题
表层意、深层意——“别了,不列颠尼亚”“日落仪式”
插叙作用——港督离任、英国占领香港岛
对比手法——
化用文题,采用倒装句式,新颖别致。化用毛主席同志的文章题目“别了,司徒雷登”,将“别了”提前,能引人注意,并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语气委婉,诙谐幽默。“别了”暗含对英国人黯然离场的嘲讽,带有中国人的喜悦。
借代。用“不列颠尼亚”轮船指代乘坐的英国人,进而指代英国,妥帖生动。
采用双关手法或者虚实结合,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从字面上看,是现实场景,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在仪式结束后乘“不列颠尼亚”号轮船离开香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传递出一种自豪感。
(1)标题独出心裁
①观察视角独特。
作者没有局限于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视角,如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②选材角度新颖。
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却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独出机杼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实施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今昔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2)选材独特新颖
①细节描写。
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描写,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都不会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环境描写。
如:“在蒙蒙细雨中”烘托了气氛,暗示了英国殖民者内心的伤感。“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表现了英国统治者驶离香港的场景,暗示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3)手法别具一格
③对比手法。
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采用对比,一抑一扬,将中华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又如:“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再如:“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一雪前耻的畅快淋漓之感,溢于言表。
虚实结合。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如此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不懈追求。
最后一分钟
李小雨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拓展阅读
最后一分钟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而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却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条紫荆
何以慰相思一百年天高地迥夜夜芳魂萦故里,
不堪嗟往事整世纪子远亲疏年年酣梦盼回归。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