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船的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翠鸟,通过品读对翠鸟的外形和捕鱼姿态、动作的描述,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鸟与人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翠鸟的图片、视频等)
生字词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和断句。
2.开火车认读生词,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巩固记忆。
教师:(微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搭船的鸟》这篇课文,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这个有趣的故事。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发音和断句。(学生依次分段朗读,教师适时纠正)
教师:非常好,大家的朗读越来越有感情了。接下来,我们开火车认读生词,看看大家的记忆力如何。(学生依次认读生词,气氛活跃)
(二)精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搭船的鸟”是一只怎么样的鸟?可以用铅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适时引导。
3. 重点句段指导
(1)外形描写:
①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如“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
教师:很多同学都被翠鸟的美丽外形吸引了,谁能找出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朗读)
②通过图片对比,加深学生对翠鸟外形特征的理解。
③指导朗读,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教师:(展示翠鸟图片)看,这就是翠鸟,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学生尝试描述,教师肯定)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段文字,读出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④你观察到的部位和颜色有这么多,为什么作者郭枫只写了这些颜色和部分呢?
预设:这是作者在一次意外之旅中偶然遇到的,作者初次遇见,就把自己第一印象写下来,这就是留心观察。
⑤再来观察这段文字,作者先写了翠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是彩色的、美丽的,再接着写身体集体部位,你发现作者的观察有什么特点?
预设:由整体到局部
(2)动作描写:
①全班齐读。
②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句子,如“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
③分析动词的使用(冲、飞、衔、站、吞),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和速度之快。
④播放翠鸟捕鱼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翠鸟捕鱼的精彩瞬间。
⑤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翠鸟捕鱼的紧张与精彩。
教师:翠鸟不仅外形美丽,捕鱼的动作也十分敏捷。谁能找出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句子?(学生朗读)
教师:这里用到了哪些动词?(学生回答:冲、飞、衔、站、吞)这些动词用得多么生动啊!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用这些动词?(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教师:(播放翠鸟捕鱼视频)看,这就是翠鸟捕鱼的瞬间,多么精彩!现在,我们再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翠鸟捕鱼的紧张与精彩。(全班齐读,情绪高涨)
4.以填空的形式朗读背诵,再次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它( )( )进水里,不见了。可是,( ),它( )起来了,红色的长嘴( )着一条小鱼。它()在船头,( )把小鱼( )了下去。
5.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展示给同桌,可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拓展阅读
1.介绍翠鸟知识:
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翠鸟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伙伴,增强学生对翠鸟的了解和喜爱。
2.我们也来学习作者,做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观察这只大公鸡,看看大公鸡有些什么外形特点?
(1)我们可以怎么来观察这只大公鸡呢?(颜色、外形)
(2)你觉得颜色怎么样?(彩色的、五颜六色的)
(3)我们可以聚焦在哪几个部分呢?(鸡冠、脖子、尾巴……)
3.说话练习,出示。请你和同桌一起说一说,夸一夸它。
我看见一只( )的大公鸡,多么( )!它的鸡冠( ),脖子的上的羽毛( )。它的尾巴( )!
(四)作业布置
1.总结: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后大家可以走进大自然去仔细看一看,认真听一听,你的眼中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景!
2.作业
(1)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来观察,并做记录。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如《发现最美的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板书设计
搭船的鸟
翠鸟 美丽 嘴——红色
羽毛——翠绿
翅膀——蓝色
本领高 一下子 没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