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人糕》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2023)》为编写标准,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本课中继续借助插图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从而使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教材分析
本课文讲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通过爸爸和孩子的对话,讲述了千人糕是由很多很多人共同劳动才做成的,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千人糕”中的“千人”是泛指,不是恰好一千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人,这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万”一样的,是虚指,意思是很多很多。文章讲述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孤立有存在的,一个产品需要众多的人参与劳动,需要我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学情分析
可能都吃过米糕,但对米糕的制作过程比较陌生。因此,学生读课文时会有新奇感。对于本课所渗透的情感熏陶学生可能不易体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了解米糕这种平常食物的来之不易,再通过举例进而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像千人糕一样来之不易,进而让学生明白: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一、教学目标
1.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制成。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3.会写“甘、甜、菜、劳”4个字。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作答。(板书:6 千人糕)
2.自由朗读:同学们,读完课文,说说你们对千人糕的了解吧。
3.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经过对千人糕的学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到了千人糕的制作?二、学习第 6至 9自然段,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1.提出自学要求:
2.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1)千人糕主要有哪两种东西做成的
(2)文中找出大米是怎么来的?经过了哪些人的劳动呢?
师:省略号表示种稻子的要用到的东西很多,没有一一例举出来。
(3)结合种稻子的图片,看看种稻子还需要什么?
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农民伯伯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从而体会米糕的来之不易。
(板书:稻子→大米)
(4)文中找出糖是怎么来的?
师:熬糖的过程也很复杂,还要有很多的工具和很多道工序,课文没有一一例举出来,用省略号代替。
(板书:甘蔗汁、甜菜汁→糖)
(5)补充拓展熬糖的工具和工序。教师提问:你觉得熬糖除了用到文中所例举的工具还会用到什么工具?怎么熬的?
预设:锅铲、锅、木柴。
教师小结: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好,熬糖还要用到很多的工具,它的工序也很复杂,要用小火慢慢熬制,熬制过程还要不停地搅拌,整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
(6)根据图片提示说一说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7)小结:米糕看似普通简单,主要原材料就是大米和糖,但是这些普通简单的材料就需要成千上百人付出辛勤的劳动。
(8)了解包装、运输、销售过程的不易。米糕从做好到摆上人们的餐桌,又需要哪些人的劳动呢?结合插图说说这些情景吧。
(板书:包装→送货→销售)
①指导朗读“就算米糕做好了,还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这句话。
②教师提问: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③了解包装、运输、销售的过程。
④借助插图及文中爸爸的话,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对话朗读指导,读第 8、9自然段爸爸说的话,语气稳重、平静,要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三、角色朗读,感悟千人糕
1.默读 10、11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米糕叫“千人糕”?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板书:孩子理解“千人糕”)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2)分组合作。小组成员合作,分角色朗读。
(3)全班汇报展示。
2.拓展创新,深入理解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大家知道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也知道了它是经过许许多多的人劳动才做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大家用的铅笔、穿的衣服是怎么来的。
(1)学生练说,互相评议。
(2)课件出示衣服的制作过程。出示“种棉花、收棉花、纺纱、服装加工”等图片。
4.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四、观察字形,学习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具、甘、甜、菜、劳”,齐读,巩固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五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甜”。
(1)引导观察:甘+舌=甜
(2)指导理解识记:“甘”表示用口品尝美味,本义是甜。“甜”表示用口和舌头品尝美味,意为糖或蜜的味道。
(3)指导“甜”的重点笔画。
第二笔横从横中线起笔,稍微向上倾斜,书写时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教师范写“甜”。
(4)学生练写。
五、课文小结。
(1)课文小结。
(2)拓展延伸。
6 《千人糕》教学反思
《千人糕》通过爸爸和儿子的对话叙述了看上去普普通通的米糕它的制作材料、生产过程却需要经过很多很多人付出劳动才能做成,因此被称之为“千人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的吃、穿等物品都是来之不易的,需要大家多个环节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很多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从导入上设悬,让学生带着思考步入对课文的认识,基于这一点,学生能较快找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从客观上实现文章的突破,在细节的处理上我注重口语训练,表达情感,因为口语表达训练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读中加以认识,在认识中加以理解,在理解后方有感悟。
2.教学时,注重启发学生头脑中旧有的知识,在学习课文时,注重同学生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人文性、生活性,让语文学习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认为最好的设计就是在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情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拓展,不仅仅体现为知识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情感的接受,我发现当我打开这些传统节日时,学生的眼中充满着新奇,这正是我们教学收到的最佳效果,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用心的老师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学生,才能真正证明一堂课的成功。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
1.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认识到学生的表现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中间有思维敏捷的,有后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受我的设计还应更大地面对全体学生,怎样才能把这一环设计好,是本节课留下的问题。
2.在朗读方面做的还是不够好,文中爸爸和孩子有三组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借助文中的提示语,标点来体会心情,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很好的进行朗读,读出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语气。
四、改进措施
一、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抓住千人糕名字的由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千人糕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做成的,面对全体学生,把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好,层层深入,逐步引导,把具体的操作过程把握好,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一环扣一环,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