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怡情(yí)惆怅(zhàng)信手拈来(niān)
B.劝诫(jiè)真挚(zhì)味同嚼蜡(jué)
C.统筹(chóu) 寂寥(liáo)诸如此类(zhū)
D.狡黠(xié)契合(qì)日不忍睹(dǔ)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练达 渲染 身临其境 味同嚼腊
B.滞碍 附丽 浮光掠影 狂忘自大
C.统筹 荒凉 朝朝暮暮 吹毛求疵
D.涉猎 审查 心旷神贻 高谈阔论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花了大半天的工夫才给妈妈做好这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人觉得味同嚼蜡。
B.小明对每道题部不求甚解,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作业,但做错的也很多。
C.我们老师思维敏捷,当我们有问题问他时,他总是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
D.都说张家界山水很美,身临其境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灿烂文明并非尘封的过往,也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B. 位于沙市江汉路的江渎宫,据说是屈原的寓居之地,也是《橘颂》《天问》的作者。
C. 李白、杜甫都曾在荆州居留,青莲巷、杜工部巷至今仍是荆州人流连驻足的地方。
D. 由于“公安三袁”引领了一代文风,得到了历代文人推崇并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B.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
C.以“泰微课”为主题的创新案例,从1600多项申请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仅有20个)。
D.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 以下是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能力”的表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 习惯
②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④思维具有一定 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A. ③②①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阐述了山水画意境理论产生的过程,画家对意境的追求以及达成这种意境的重要途径。
B.《无言之美》一文中作者第一段引用《论语》入题,从孔子教育方面主张的“无言”之教开始,以赞同的态度自然引出对文学创作的“无言的意蕴”的论述。
C.《驱遣我们的想象》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
D.《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8、.名著阅读。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段话是《_____________》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个性或精神追求?(写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闽杭中学开展“走上辩论台”综合性学习活动,八年级(1)班举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还是他律”的辩论赛。请你完成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给这次辩论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他人约束)”。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靠他律。”
假设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观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答: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需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0.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中华儿女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7.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面的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宁作我”方能成我
①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②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方位,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岿然不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抵达“宁作我”的境界,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的人会产生“卿不如我”的傲气,有的人则会发出“我不如卿”的喟叹。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无论是略逊一筹,还是甘拜下风,难免打破平静的心境,让内心起了波澜。
③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与我周旋久”,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然而,想抵达“自知”的境界谈何容易。有的登高望远,便自视甚高,忘记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自甘堕落,总觉得与失败结缘,久而久之便深陷泥淖,消极怠惰;有的寄人篱下,盲从盲信、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战胜自我,心理就容易被外界影响,思想就容易被外物奴役,行为就容易被外力裹挟。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弄丢了自己。
④由此想起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安排一批经过测试确属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分别充当看守和囚犯,结果,无论是看守还是囚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角色改变,各自沉湎于相应情境而无法自拔。翻看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常常陶醉于为官的角色,在高高在上的“失重”状态下飘飘欲仙,在欲壑难填的“超重”状态中腐化堕落,这些人自然容易走上贪腐的不归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⑤为官从政难在不忘初心,做人做事更是如此。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说: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前进路上,信息的迷雾、信念的迷失、成长的迷茫,都会成为“宁作我”的障碍;变动的世界、个人的眼界、做人的境界,都会影响“宁作我”的坚守。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始终保持“我是谁”的自省、“宁作我”的自信和“勿忘我”的自律,看淡世俗眼光,看轻世间纷扰,看守住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影子”“他人的复制品”。
⑥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也没有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成长。一个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真正的成功是“成我”。无论是面对未知的前路,还是身处人生的低谷,只要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一个人就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宁作我”而成我。
(作者:陈大昊:有改动)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恒,是追梦路上的执着,是身处困境的坚守,是成功的压仓石。恒,就是不忘初心一笔一画去描绘心中的愿景。
请以“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
C 2.C 3.A 4.C 5.B 6.D 7.D
8、《简爱》 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率真诚、勇于追求幸福等
9.(1)略 (2)(示例一)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
(示例二)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示例三)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10.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1.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2.开头的插入成分表明下面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不代表自己的意见;结尾处表明下面的结论是自己通过实践而得出的,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13.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14.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15.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6.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17、 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
18. 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19. 放在A处。理由:(示例一)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③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示例二)从句群内部逻辑看,第③段最后一句中的“慰藉”与材料中的“潸然泪下”相互呼应。(示例三)从人称指代看,第③段最后一句“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中的“他们”指的是读书的个体,而第④段中的“他们”指的是文学巨匠与大师,材料中的王海军是个体。
20、 内容上,借康震的话总结观点(升华主题):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结构上,回答了第②段的问题,照应标题。表达效果上,引用名人的话,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21. “宁作我”方能成我。(意思对即可)
22.叙述《世说新语》中殷浩回应桓温的故事,引出论题,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论据,论证论点。
23. 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种不能“自知”的人的表现,具体地论证了一个人倘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战胜自我,最终只会弄丢了自己,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4. 首先列举殷浩的事例,引出论题;然后举例论证了人不容易“自知”,不能坚持自我、战胜自我就会迷失自己;接着论述做人做事要不忘初心;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宁作我’方能成我”。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