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小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4: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小的州辖县仅二三个,人口仅几万至十几万。史载,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查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材料表明唐初(  )
A.地方政治自主性得到增强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权与相权矛盾日趋激化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3.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4.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5.如图中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6.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7.如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时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8.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C.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
D.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
9.如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 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
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 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
10.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这一“榷卖”制体现出唐代(  )
A.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 B.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坊市制主要针对私商 D.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
11. [2023江苏如皋检测]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 )
A. 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 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C. 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2. [2023江苏淮安检测]下表是西域地区向唐朝上表情况摘录。其内容折射出当时( )
上表内容 上表原因
臣种族及诸胡国,旧来赤心向大国,不曾反叛,亦不侵损大国,为大国行裨益事 康国国王乌勒伽求救援
然火罗叶护积代以来,于大唐忠赤,朝贡不绝 开元六年(718年)十一月丁未,俱密国的阿史特勒仆罗因唐朝授官不当
望乞慈恩,将奴国土同为唐国小州,所须驱遣奴身 遣使者向唐朝贡
A. 区域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 中原王朝具有强大向心力
C. 儒家文化浸润西域各族 D. 朝贡贸易得到各民族认可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苏州期末]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三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廪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 根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唐初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州的数目多而辖地较小,小的州辖县仅二三个,人口仅几万至十几万。史载,唐太宗曾把300多位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卧室屏风上,经常检查他们的政绩以决定奖惩升降。材料表明唐初(  )
A.地方政治自主性得到增强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皇权与相权矛盾日趋激化
D.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答案】B
2.《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答案】B
3.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稳定的边疆环境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C
4.唐朝政局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答案】C
5.如图中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答案】D
6.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答案】D
7.如表中唐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时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人口 5288万人 约1600万人口
A.农民起义 B.安史之乱 C.藩镇割据 D.土地兼并
【答案】B
8.唐后期的河北幽州,尊安史叛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并修坟建祠予以祭祀。后朝廷欲变更其俗,“乃发墓毁棺”,居然激起当地兵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B.疆域变化影响专权体制
C.中央集权面临着危机
D.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
【答案】C
9.如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 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
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 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
【答案】A
10.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榷卖即专卖制度,禁止私人经营。这一“榷卖”制体现出唐代(  )
A.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 B.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坊市制主要针对私商 D.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
【答案】A
11. [2023江苏如皋检测]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 )
A. 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 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
C. 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12. [2023江苏淮安检测]下表是西域地区向唐朝上表情况摘录。其内容折射出当时( )
上表内容 上表原因
臣种族及诸胡国,旧来赤心向大国,不曾反叛,亦不侵损大国,为大国行裨益事 康国国王乌勒伽求救援
然火罗叶护积代以来,于大唐忠赤,朝贡不绝 开元六年(718年)十一月丁未,俱密国的阿史特勒仆罗因唐朝授官不当
望乞慈恩,将奴国土同为唐国小州,所须驱遣奴身 遣使者向唐朝贡
A. 区域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 中原王朝具有强大向心力
C. 儒家文化浸润西域各族 D. 朝贡贸易得到各民族认可
【答案】B
二、综合题
13. [2023江苏苏州期末]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摘编自岑仲勉《隋唐史》
材料三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廪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 根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1) 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
原因:躲避战乱。
(2)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
(3) 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