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下列唐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有( )
①租庸调制
②一条鞭法
③两税法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
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 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4.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
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
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
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5.西晋时,军人家庭出身的刘卞入太学学习,因成绩优秀而被定为四品官。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察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官
B.中正掌握授予官职大权
C.中正官褒贬人物首重门第
D.品级的评定具有随意性
6.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7.如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期别 朝代 公元 士族 小姓 寒素 合计
No. % No. % No. %
1 汉 196~219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2 曹魏 220~239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3 曹魏 240~264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4 西晋 265~289 84 46.2 67 36.8 31 17.0 182
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
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
8.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9.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10.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
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
11.[2023·江苏苏州高一联考]《容斋随笔·四笔》卷5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B.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体现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12.[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士人出身,可分为三种:一是生徒,出自学馆(此沿汉代博士弟子制)。二是乡贡,出自州、县(此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三是制举(此沿汉代贤良方正制,目标求才,由天子亲自考核)。州、县贡举又分诸目,最著者有秀才、明经、进士。“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进士,四等为及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贡士的怀牒自列于州、县。贡士集试于中央。——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由门阀贵族政治向士人政治转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唐代科举尽管尚且不够严密、成熟和精致,也有浓厚的人彩,但它展现出了勃然的活力和生机,促使整个士人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之自主意识的空前觉醒。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而言,其最大的时效是推动了地主阶级内部等级的重新组合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推动士庶地主由分野逐步走向合流。同时,由于崇尚进士和诗赋文章的风气浸移于社会,文化下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摘编自侯力《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唐朝科举取士主要考察的士人的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下列唐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有( )
①租庸调制
②一条鞭法
③两税法
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
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答案】D
3.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 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答案】B
4.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 )
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
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
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
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5.西晋时,军人家庭出身的刘卞入太学学习,因成绩优秀而被定为四品官。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察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官
B.中正掌握授予官职大权
C.中正官褒贬人物首重门第
D.品级的评定具有随意性
【答案】D
6.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A
7.如表是公元196﹣289年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统计情况。表中曹魏时期寒素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期别 朝代 公元 士族 小姓 寒素 合计
No. % No. % No. %
1 汉 196~219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
2 曹魏 220~239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
3 曹魏 240~264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
4 西晋 265~289 84 46.2 67 36.8 31 17.0 182
A.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
B.社会动乱导致人口锐减
C.九品中正制弊端的显现
D.地方操控了人才的选拔
【答案】C
8.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9.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D
10.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
A.征调徭役 B.征收纺织品
C.征收粮食 D.上缴棉布
【答案】B
11.[2023·江苏苏州高一联考]《容斋随笔·四笔》卷5之《韩文公荐士》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这反映了唐朝科举制( )
A.利于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B.不够成熟完善的时代特征
C.深受魏晋九品中正制影响
D.体现考试程序的公平正义
【答案】B
12.[2023·重庆巴蜀高一期末]唐太宗曾对房玄龄、杜如晦言道:“公为仆射,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此宰相之职也。比闻听受辞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乎?”因此,“敕尚书细务属左右丞,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
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旨在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答案】D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士人出身,可分为三种:一是生徒,出自学馆(此沿汉代博士弟子制)。二是乡贡,出自州、县(此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三是制举(此沿汉代贤良方正制,目标求才,由天子亲自考核)。州、县贡举又分诸目,最著者有秀才、明经、进士。“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进士,四等为及第。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贡士的怀牒自列于州、县。贡士集试于中央。——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欧阳修等《新唐书》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由门阀贵族政治向士人政治转型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唐代科举尽管尚且不够严密、成熟和精致,也有浓厚的人彩,但它展现出了勃然的活力和生机,促使整个士人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之自主意识的空前觉醒。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而言,其最大的时效是推动了地主阶级内部等级的重新组合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推动士庶地主由分野逐步走向合流。同时,由于崇尚进士和诗赋文章的风气浸移于社会,文化下移的趋势不断加强。——摘编自侯力《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唐朝科举取士主要考察的士人的能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答案:(1)特点:选拔形式多样化;选拔标准具有一定公正性;选拔范围具有广泛性;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能力: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对时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影响: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重学”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文化下移;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消极影响: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易形成政治裙带关系,引发政治腐败;导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