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文明诞生的标志有(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形成
③文字的出现
④生产分工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括(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形成
③文字的出现
④机器生产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 )
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
4.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对图示序号解读正确的有( )
①地区是粟、水稻的原产地
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绵羊
③地区是咖啡、辣椒原产地
④地区最早栽培玉米和甘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A.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D.已存在阶级分化
6.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生了从狩猎和采集向种植和畜牧的转变。这一转变( )
A.确立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B.推动人类迈向文明
C.标志着特权阶级的产生
D.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7.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罍、瓿等。这说明商代 ( )
A.青铜文化灿烂
B.阶级矛盾尖锐
C.手工业门类单一
D.君主专制加强
8.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9.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10.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建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11.(2023·广东合格考)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12.(2023·广东高三调研)《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被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材料二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
——大盂鼎铭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朝哪些社会状况。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怎样的思想观念 材料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怎样的研究方法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
1.文明诞生的标志有(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形成
③文字的出现
④生产分工的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故①②③正确;生产分工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而非标志,故④错误。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
故选:B。
2.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包括( )
①阶级的产生
②国家的形成
③文字的出现
④机器生产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诞生的标志是阶级产生、国家形成、文字出现,故①②③正确;
机器生产的出现是近代社会产生的标志,排除④。
故选:A。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 )
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
【解答】据题意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农业的出现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产生了新的祭祀阶级,而文字是祭祀们为了记事而做出的发明,即农业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故选C;
A项说法属于主观臆断,排除A;
BD项说法都没有体现农业产生的影响,排除。
故选:C。
4.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对图示序号解读正确的有( )
①地区是粟、水稻的原产地
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绵羊
③地区是咖啡、辣椒原产地
④地区最早栽培玉米和甘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地区是古代中国,在距今10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水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所以古代中国是稻、栗的原产地,①正确;
②地区是西亚,最早饲养绵羊和山羊,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最早驯化了骆马,排除②;
③地区是非洲,是咖啡的原产地,辣椒原产于美洲,排除③;
④地区是中美洲,最早栽培玉米、甘薯等农作物,④正确。
故选:C。
5.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A.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D.已存在阶级分化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材料“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进步和私有制的发展,已存在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D项正确;
良渚文化不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错误;
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良渚文化是否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B项错误;
良渚并不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但它毫无疑问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文明的意义不在于它是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而在于它确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C项错误。
故选:D。
6.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生了从狩猎和采集向种植和畜牧的转变。这一转变( )
A.确立了农业的主导地位
B.推动人类迈向文明
C.标志着特权阶级的产生
D.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发生了从狩猎和采集向种植和畜牧的转变,人类逐渐走向定居,个体之间的互相依存使得人们不断探索如何管理社会关系和组织机构,推动人类迈向文明,B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农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这种转变已经导致阶级明显分化,排除C项;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引发材料中的转变,材料未体现这一转变对生产力的影响,排除D项。
故选:B。
7..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罍、瓿等。这说明商代 ( )
A.青铜文化灿烂
B.阶级矛盾尖锐
C.手工业门类单一
D.君主专制加强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商代青铜酒器种类多,说明商代青铜文化灿烂,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展示的是青铜酒器,没有涉及手工业种类,故C项错误;商代是奴隶社会,没有君主,故D项错误。
8.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解析:根据“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可知,中华文明分布广泛,地域发源不同形成不同的特点,说明其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华文明来源广泛,并未提及各分布点之间的联系,无法体现一体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起源分布多元,并未呈现时间上的递进,无法体现渐进性,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并未提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比,无法体现先进性,排除C项。
9.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的文化交流。从材料中在河南、陕西等地墓葬中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可知,西周时期南北文化相互交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维护周礼的信息,B项排除;西周时期宗法制度是主要的政治制度,并未出现分崩离析现象,且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
10.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建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由材料“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可知这种仁德之心赢得诸侯拥护,最终灭夏建商,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已形成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集体耕作,土地轮流休耕,且材料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故B项错误;由材料“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可知商汤认为四面设网捕猎鸟兽的方式过于残忍而非保护环境,故C项错误;夏商更替的主因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非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
11.(2023·广东合格考)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 ( )
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
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
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
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葬具……墓坑……随葬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说明龙山时代出现了阶级分化,故A项正确;宗族制度不等于分封制,故B项错误;龙山时代距今约5 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处在原始社会,故C项错误;仰韶时代在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还没有出现国家形态,故D项错误。
12.(2023·广东高三调研)《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故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题是讲当时的法律,不能看出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B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不完善,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由于传统史书对于殷商历史叙述过于简略,故一度有人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被发现后,殷商的历史得以证实。甲骨文记载的商王世系继承与《史记》所载不尽相同,并出现类似“嫡”“庶”的词语;甲骨文还记载了商王与其他地区的朝聘贡巡之礼、军事联盟之礼、贵族之间的通婚之礼等。
材料二 唯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在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畯正厥民。
——大盂鼎铭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反映了商朝哪些社会状况。简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怎样的思想观念 材料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怎样的研究方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商朝出现王位世袭制、出现宗法制雏形、存在等级差异、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还有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存在各种礼仪等。第二小问,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从证实商朝历史存在、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中“受天有大命”等信息分析“思想观念”,对于史学研究方法,当今史学界基本上采用两重证据法,即出土文物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答案:(1)状况:①出现王位世袭制;②宗法制雏形出现;③存在等级差异;④商与周边部族存在松散的政治联系;⑤王室与贵族间有联姻;⑥存在各种礼仪;等等。意义:①证实商朝历史存在;②印证文献史料或订正其错误;③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2)观念:强调天命的观念。方法:注意采用第一手史料,将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相互印证,即两重证据验证历史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