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边城》任务式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3: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领略作品散文化小说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1.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课前提供预习资料
一、作者及流派
(一)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
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他青年时投身行伍,后进行文学创作,到逝世时已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作品主要分为以下两种题材:
第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第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京派作家群。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留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二、写作背景
(一)创作缘由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二)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
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
三、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顺顺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明确文体:散文化小说
(一)散文化小说的概念解读
散文化小说,是指将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叙事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意味浓郁,形式灵活的新风格。它在情节上的叙事因素明显淡化,且更接近真实的朴素人生;在结构上,它不再依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不再注重矛盾冲突的展开。
(二)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
1.情节层面的非戏剧性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 “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
《边城》“田园诗的杰作”。沈从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一、导入新课
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 艾黎赞叹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是凤凰和长汀。中国作家评论,文学史上有两座城不得不入,一座是钱钟书的《围城》,一座是沈从文的《边城》。今天,我们一起追随沈从文先生走进美丽的边城,一起体会边城之美,美在何处?
二、检查预习
(一)读懂题目
作者以“边城”二字命名有什么意味?
预设答案:
地域概念 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
主观感受:像世外桃源一样,民风淳朴,有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二)读懂情节(课文节选3-6章)
三、新授
任务一:初识翠翠
活动一:思考围绕着端午节,翠翠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说翠翠是美好的人物形象,你能描述一下她有哪些美吗?
A.可是一会儿那声音被她发现了,她于是也绕屋跑着,且同黄狗一块儿渡过了小溪,站在小山头听了许久,让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
B.“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C.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D.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E.“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F.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回来,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的笑了。
G.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预设答案:
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①纯真、可爱。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表现了祖孙情深,又表现了少女的纯真可爱。
②聪明、矜持。如课文第五章中顺顺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章中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去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③对爱执着、纯粹。她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和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任务二:了解边城的人情美。
沈从文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请从选择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并分享选择的理由。
活动一:①选择人物,并结合文段谈谈自己的看法;②班级内讨论交流;③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活动二:从《边城》中你感受到了哪些人与人之情的真情?(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预设答案:
自然的男女之情(翠翠、傩送)
深厚的兄弟之情(天宝、傩送)
纯朴的祖孙之情(翠翠、爷爷)
古朴的邻里之情(顺顺、爷爷)
小结:
小说展开的是一幅爱的画卷。在这幅画上,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祖孙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的爱。这种种的爱,就如边城的清纯古朴自然的风景,不计得失,不求回报,甘心付出。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这种纯洁的无私的爱才是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至此,作者已经“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了”。
任务三:感受边城风景美、风俗美
活动一:风景美。找出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文句并概括景物特点
预设答案:
课内文段1、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晴朗…
课内文段2、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的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特点:清纯古朴自然,象征了纯静、原始和无污染,远离世俗的尘嚣。
活动二:风俗美。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
预设答案:
1.端午节:喝雄黄酒、看龙舟赛、捉鸭子比赛、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包尖角粽子
表现出官民同乐的和谐气氛,表现出湘西人民的热情、团结、淳朴和对生活的热爱
2.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狮子龙灯、放烟花鞭炮
表现出边城人民的自然、和谐、安宁、质朴。
教师小结: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祥和、和睦、和谐的生活氛围。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四、拓展深化
任务一: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总结主题)
预设答案:
质朴的、纯真自然的爱才是优美健康的爱,这种爱值得赞美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应该批判
民族的传统品德和人格应该重建
任务二:走进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活动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边城,这样的翠翠?
(1)对湘西深沉的爱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家书
“沈从文的乡愁就像辰河一样静静地流在中国的大地。”——美国 金介甫
小结: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内心深处的温暖的爱。湘西滋养了他,而这一片土地也成为他绵绵诗情的水乡沃土。
(2)对理想世界的追寻
本文成书于1934年,沈从文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十五岁随军外出,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沈从文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引发了他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小说习作选 代序》
小结:边城是诗意的所在,是沈从文对理想世界的追寻;翠翠是美好的化身,一个十五岁的质朴纯真的女孩身上寄托的,仍是美好的诗意的倾诉,表现出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和眷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