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贝”的故事》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贝"的故事》作为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贝”的起源、演变及其文化内涵。本课分为多个课时进行,第二课时在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贝”作为偏旁部首在汉字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与钱财的紧密关系。教材通过展示多个以“贝”为偏旁的字,如“财、购、账”等,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汉字结构的认识,还激发了他们对汉字文化深层次探索的兴趣。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故事讲述和创意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教材设计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彩,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汉字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字形和字义的表层,对于汉字的起源、演变及文化内涵了解较少。然而,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这为《"贝"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复习旧知、深入探究、故事讲述和创意展示等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提升能力。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尚需进一步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鼓励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分享见解,共同成长。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贝”作为偏旁部首的字与钱财的关系,能举例说明。 通过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贝”作为偏旁部首的字与钱财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流畅地讲述“贝”的故事及其文化意义。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温故知新,质疑导入 教师行为: 微笑走进教室,用温和的声音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树之歌》,还记得那些和‘木’字有关的字吗?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如:“林、森、桃、杏……”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你们真棒!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朋友——‘贝’,大家猜猜看,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A:“可能与贝壳有关吧?” 教师:“你的猜测很有道理,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板块二:读读课文,认认字 教师行为: 出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多音字“漂”,并示范正确读音。 强调顿号的停顿,示范朗读并让学生跟读。 学生行为: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注意多音字和顿号的停顿。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来读读这个句子,‘它的壳很漂亮,还能随身携带’,注意‘漂’的读音哦。” 学生B尝试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 教师:“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所有用‘贝’作偏旁的字。” 板块三:探究“贝”的故事 教师行为: 展示甲骨文中“贝”的字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形状特点。 借助词语“甲骨文、漂亮、当作、随身携带、损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识“甲”和“骨”两个字。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了吗?”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甲骨文“贝”的字形,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C:“我知道了,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因为古代人们用贝壳当作货币。” 教师:“非常棒!你的理解很准确。那么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你知道的用‘贝’作偏旁的字,并说说它为什么和钱财有关?” 学生D:“比如‘财’字,左边是‘贝’,右边是‘才’,表示钱财是有才能的人才能管理好的。” 教师:“解释得非常精彩!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 板块四:规范书写生字 教师行为: 示范书写“贝、甲、与、币”四个字,强调笔顺和间架结构。 特别关注“与”字的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横折折折钩的写法。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姿势和笔画。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然后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在写‘与’字的时候,要注意横折折折钩要写得流畅,不要断笔哦。” 板块五:拓展提升 教师行为: 汉字文化小讲座:“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贝’的故事,了解了古人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历史。其实,还有很多汉字都藏着这样的故事。比如,‘金’字,它的本义是指金属,后来引申为贵重、珍贵的意思,因为金属在古代是稀缺且贵重的资源。谁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呢?”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后,举手分享自己知道的汉字故事,如“玉”代表温润、美好的品质,“水”则象征着生命之源等。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E:“老师,我知道‘火’字,它代表了光明和温暖,也象征着热情和活力。” 教师:“非常棒!你的联想很丰富。‘火’字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仅是一个字,更是一种文明和力量的象征。” 板块六:布置作业 教师行为: 基础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练习书写今天学习的生字‘贝、甲、与、币’,每个字写三行,注意保持书写规范。” 探究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贝’的故事,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请你们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或书本上用‘贝’作偏旁的字,至少找出五个,并试着说说它们为什么和钱财有关。明天我们来分享你的发现。” 创意作业(选做):“如果你对汉字文化特别感兴趣,可以尝试制作一张‘汉字故事小报’,介绍一两个你最喜欢的汉字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是手绘的,也可以是电子版的,下周我们来展示大家的作品。”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取作业要求,记录在作业本或心中,准备回家完成。 结束语: “同学们,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汉字,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下节课再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还激发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随机抽取学生上黑板书写“贝、甲、与、币”,并请其他同学评价书写情况。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贝’的故事,谁能简要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参与复习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巩固旧知。 板块二:深入探究,理解内涵 教师行为: 展示更多以“贝”为偏旁的字,如“财、购、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字与钱财的关系。 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以‘贝’为偏旁?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含义?”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补充和点评。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加深对“贝”作为偏旁部首的字与钱财关系的理解。 板块三:故事讲述,文化传承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将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尝试完整地讲述“贝”的故事。 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讲述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准备并讲述“贝”的故事,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板块四:创意展示,成果交流 教师行为: 展示学生完成的“汉字故事小报”,邀请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组织学生观看并评价他人的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学生行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同时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共同进步。 板块五: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汉字文化小讲堂:“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作为偏旁与钱财紧密相关,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会选择贝壳作为货币的象征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在远古时代,贝壳因其稀有、美观且不易损坏,成为了人们交换物品的重要媒介。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形态。那么,你们还能想到哪些自然现象或物品在汉字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吗?” 引导思维发散:“比如,‘山’字,它直接描绘了山的形态,让我们一眼就能联想到巍峨的山峰;‘水’字,则通过流动的线条,传达了水的柔美和力量。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它们都是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感悟。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汉字背后有着有趣的故事或深刻的寓意,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汉字及其背后的故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答案不完全准确,也要给予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板块六:布置作业,延伸学习 教师行为: 实践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探索汉字的世界。你可以从课本、课外书籍、网络等渠道中,寻找并学习至少三个你认为有趣的汉字故事。注意,不仅要了解这些汉字的字形和字义,还要尝试挖掘它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周我们将举行一次‘汉字故事分享会’,期待大家的精彩表现。” 创作作业:“如果你对汉字文化特别感兴趣,可以尝试创作一篇关于汉字的小文章或制作一份手抄报。你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汉字作为主题,讲述它们的故事、演变过程以及你对它们的理解和感受。文章或手抄报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描述、图画展示或两者结合。我们将在班级里展示大家的作品,并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听取作业要求,记录在心或记录在作业本上。他们满怀期待地准备回家完成作业,期待在下次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结束语: “同学们,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情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贝’的故事及其文化内涵,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探索和理解汉字。希望你们能够保持这份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和好奇,继续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汉字的魅力和价值。我们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