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千人糕》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千人糕》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它通过讲述“千人糕”这一具体物品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种日常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和智慧。教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耕耘、工人叔叔的精湛技艺以及销售人员的辛勤付出,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此外,课文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通过“千人糕”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更感兴趣,且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在学习《千人糕》这篇课文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劳动的概念,但对于劳动的具体过程和价值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千人糕”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劳动人员和他们的贡献。 通过分段精读、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份劳动都是宝贵的,都值得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千人糕”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劳动人员和他们的贡献;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形成尊重劳动、感恩生活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糕”字导入,引出“千人糕” 教师行为: 手持一块小糕点走进教室,吸引学生注意。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糕点) 板书“糕”字,引导学生猜测“糕”的音和义。(教师:“糕,这个字读什么?你们吃过哪些糕呢?”)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美味的糕点有关,但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千人糕。”(板书课题)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老师手中的糕点。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如“糕读gāo”,“我吃过蛋糕、年糕”等。 好奇地听教师介绍课题“千人糕”,产生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巧识生字,初步解疑 教师行为: 初读课文,巧记生字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多音字“好、种、的、应”,引导学生辨析并正确认读。 通过句子学习生字词: 句子1:“孩子说:‘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教师:“这里有两个生字宝宝,我们怎么记住它们呢?”(利用形声字特点,引导学生识记“粉、糖”) 句子2:“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教师展示甘蔗、甜菜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并识记生字“甘蔗、甜菜、糖”。 句子3:“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长句,注意停顿和语气。 引导学生一字组多词,如“蔗-甘蔗、蔗糖”,“粉-面粉、米粉”,“劳-劳动、勤劳”。 学生行为: 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积极参与多音字辨析,准确认读。 在语境中识记生字词,联系生活实际和图片理解生字含义。 练习一字组多词,丰富词汇量。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用‘粉’字组个词?”
学生:“面粉、米粉、粉条。” 教师行为: 读后解疑 提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千人糕’呢?”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初步解疑。 学生行为: 回顾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千人糕”的含义。 三、默读课文,发现课文行文特点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要求用不同符号分别画出爸爸和孩子说的话。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以爸爸和孩子的对话为主要行文特点,推动事件情节的发展。 学生行为: 默读课文,认真标记爸爸和孩子的对话。 通过再读,感受课文的对话形式,理解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观察“甘、能、味、甜”等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类。 示范书写独体字和左右结构的字,强调笔顺和间架结构。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姿势和笔画。 学生行为: 仔细观察教师的书写示范。 在田字格中认真书写生字,注意笔顺和占位。 五、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情境模拟: 教师:“现在,让我们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一次小小的剧场表演吧!谁愿意扮演孩子,谁愿意扮演爸爸呢?”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孩子和爸爸,进行课文中的对话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表演,重点关注对话内容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 思维拓展: 教师提问:“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农民伯伯种稻子、工人叔叔制糖等劳动,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人的劳动与‘千人糕’有关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运输工人、包装工人、销售人员、超市员工等,让学生明白“千人糕”背后是众多人的辛勤劳动。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像‘千人糕’一样,是由很多人的劳动共同创造出来的呢?”鼓励学生举例说明,如衣服、书籍、玩具等。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情境模拟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认真倾听他人的表演,并给出建设性的评价。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发散思维,联想到更多与“千人糕”相关的劳动人员和物品。 六、总结回顾,情感升华 教师行为: 总结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千人糕”背后的劳动价值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总结识字方法、课文内容以及通过本课学习获得的感悟和收获。 情感升华: 教师:“通过学习《千人糕》,我们不仅学会了新的生字词,还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伟大和团结的力量。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每一份劳动成果,学会感恩和尊重他人的劳动。”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劳动和团结的看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将这份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学生行为: 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积极表达自己对劳动和团结的看法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教师布置作业: 创意写作:请学生以“我心中的‘千人糕’”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想象并描述自己心中的“千人糕”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以及它背后的劳动故事和寓意。 实践活动:周末时,请学生跟随家长去超市或市场观察并记录下与“千人糕”相关的劳动人员(如农民、工人、销售员等)的工作场景。返校后,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学生行为: 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并计划好如何完成这些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意写作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 复习生字词:通过快速问答或小游戏的形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扎实。 回顾课文内容: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千人糕”背后的劳动价值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千人糕’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看看‘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中具体有哪些人的劳动。”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复习活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教师行为: 分段精读:引导学生分段精读课文,重点关注与“千人糕”制作过程相关的段落。 问题引导: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农民伯伯是如何种出大米的?”“工人叔叔是怎样把大米磨成粉的?”“糖是怎么来的?”“还有哪些人的劳动是制作‘千人糕’不可或缺的?”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回答。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派代表分享小组观点。 学生行为: 认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寻找问题的答案。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教师行为: 角色分配:根据课文内容,分配不同的角色给学生,如农民伯伯、工人叔叔、销售员等。 情境再现: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千人糕”制作过程中的某个场景或环节,如农民伯伯辛勤耕作的场景、工人叔叔忙碌加工的场景等。 情感体验:在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劳动艰辛和成就感,加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 通过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劳动情感和成就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教师行为: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千人糕”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劳动人员和他们的贡献。 提升认识: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份劳动都是宝贵的,都值得尊重和珍惜。同时,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学生行为: 认真总结归纳“千人糕”制作过程中的劳动人员和贡献。 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升对劳动价值和团结合作的认识。 五、拓展提升,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思维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劳动链”游戏。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形,代表一个“劳动圈”。然后,邀请学生轮流上台,在圆圈内写上他们认为与“千人糕”或任何其他日常生活物品(如衣服、书籍、电子产品等)制作相关的职业或劳动环节。每写下一个,就解释这个环节在整体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随着游戏的进行,圆圈内的内容将逐渐丰富,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劳动网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每一件物品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劳动和智慧。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工业生产案例(如智能手机的生产线、汽车制造流程等),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其复杂的生产过程和涉及的众多劳动岗位。之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案例与“千人糕”故事的相似之处,即都体现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劳动链”游戏,认真思考和填写劳动环节,并解释其意义。 观看案例分析材料,认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劳动过程和合作机制,与“千人糕”的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教师布置作业: 家庭访谈: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位家庭成员(如父母、祖父母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背后的劳动故事。访谈后,整理成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份访谈记录表,返校后与同学分享。 社会实践报告: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跟随家长或自行前往工厂、农场、超市等地进行社会实践,观察并记录不同劳动岗位的工作场景和劳动过程。返校后,撰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悟。 学生行为: 认真完成家庭访谈作业,了解家庭成员的职业故事,并整理成文字或图表形式。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劳动过程,撰写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