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并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学情分析
碱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课以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为线索,设置了六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复习碱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启发学生探索与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到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方法、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3重点难点
1、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CO2能与NaOH反应2、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碱的化学性质 复习课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碱的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水变牛奶:请两位同学分别向两个盛有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
【讲述】上述现象不能证明证明CO2能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通过探究CO2能与NaOH是否发生了反应,来复习碱的化学性质以及相关的一些知识,这就是本节课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完成的。
展示课题:碱的化学性质
引入: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探究
学生吹气并回答 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用实际发生的事件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
二、再创情景 提出问题
由“软塑料瓶变瘪”想到的
向一个盛有CO2的软
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拧紧瓶盖,振荡,软塑料管变瘪,体积变小。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提出哪些与此实验现象有关的问题?
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1、该现象不一定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同样的装置中也能有同样的现象。如何证明二者的确发生了反应?
2、还有没有其他反应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
3、塑料瓶变瘪后,其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1、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先提出问题,而后解决问题,进而实验,推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 由“软塑料瓶变瘪”想到的
问题1:如何证明二者的确发生了反应?
[提问]: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
[巡视]观察学生的设计实验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归纳】:
1、检测Na2CO3的的存在,可以选用的试剂有:稀盐酸或稀硫酸;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溶液,切不可选用酚酞试液或紫色石蕊试液。
2、盐酸要过量,现象才明显(产生气泡)
3、先加热,后滴加试剂,可排除H2CO3产生的CO3的干扰。
学生交流合作设计实验教师给予评价。
方案一:用两个软塑料瓶,同时做对比实验。
方案二:向反应后溶液中加酚酞,看剩余溶液是否仍显碱性。
方案三: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
[交流评价]
方案一:需控制变量(如塑料瓶的大小、材质、液体的加入量、二氧化碳是否集满等)
方案二:不可行。产物中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
方案三: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碳酸(H2CO3),也有CO32-产生。但也有同学说,可利用碳酸的不稳定性,将溶液加热或放置一段时间,再检验CO32-的存在。此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1、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理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
3、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别方法,几种常见的沉淀,以及碱与酸反应、与盐反应、与指示剂反应的性质。
【解决问题】由“软塑料瓶变瘪”想到的
问题2:还有没有其他反应也能使软塑料瓶变瘪?
问题3:塑料瓶变瘪后,其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追问: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是否改变?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评价:
总结:只要两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能使装置内气压明显减小的反应或组合,均可实现。如碱性溶液与酸性气体、酸性溶液与碱性气体或水与溶解性良好的气体等。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该装置总质量不变。
结合反应原理分析得出,反应后溶液质量应增重,且增重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加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如何改变。
【拓展提高】 由“软塑料瓶变瘪”想到的
老师的问题(同学们忽略的几个问题):
4、该实验能不能利用其他装置完成并有明显现象?(改进装置)
5、实验室的氢氧化钠固体应如何保存?
6、如何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评价。
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解决问题】
1、改进装置
【巡视】观察学生的设计实验装置情况并给与适当的指导。
针对学生分组设计的改进装置选作几组实验。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装置,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5、实验室的氢氧化钠固体应如何保存?原因?
6、如何探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是否完全变质?
【分析】
CO2+2NaOH==Na2CO3+H2O
(1)检验“是否变质”,即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重点掌握)
(2)检验“是否完全变质”,即证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仍含有OH-。(综合应用)
【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并给予恰当的鼓励。
学生分组设计改进装置,交流评价:
学生回答:应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潮解 与CO2反应变质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现象与结论。
师生交流讨论,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1、设计这一问题,意在加深学生对于实验本质“装置内外产生压强差”的理解。联系所学知识和日常解题经验,提出几种如借助U型管的液面变化、水倒吸、瓶吞鸡蛋等实验装置。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3、加强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除杂方法的应用。
【体验中考 学以致用】
练习学案上的习题。
【评价】评价学生的回答
学生回答
联系中考,培养学生实际解题的能力。
【反思总结】
本课涉及知识点:
①碱的化学性质
② CO32- 的鉴定
③ 实验评价
④ 除杂方案设计
⑤ 几种常见沉淀
⑥氢氧化钠固体的保存
⑦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⑧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学习方法
⑨环保理念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