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2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7: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传统节日》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作为小学语文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该教材选文精炼,语言生动,不仅涵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多个重要节日,还通过简洁明快的儿歌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生字新词,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理解每个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教材设计合理,层次分明,从复习导入到深入理解,再到故事分享和创作表达,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喜欢听故事、看图片,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文化概念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传统节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框架,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并复述儿歌中提到的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个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习俗和寓意。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并复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能够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个传统节日,表达清晰、有条理。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有趣的图片,每张图片都藏着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看图猜节日吧!”(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图片)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根据图片内容猜测节日名称,并简单描述节日特点。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张图片上,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鞭炮和红灯笼,我猜是春节!” 二、读儿歌,认字词(1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真棒!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都很熟悉。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儿歌。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圈出生字新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儿歌,圈出生字新词。 重点识记“街”“巷”: 教师行为:
“这两个字‘街’和‘巷’长得很像,但意思有所不同。‘街’是指两边有房屋、比较宽阔的道路,‘巷’则是指较窄的小道。谁能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呢?” 学生行为:
学生尝试用“街”和“巷”造句,如“我喜欢在热闹的街道上散步。”“小巷里藏着许多老故事。” 发现词语读音特点: 教师行为:
“在这首儿歌里,有些词语的读音很有趣,比如‘热闹’的‘闹’是轻声,‘月饼’的‘饼’也是轻声。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哦!”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儿歌,注意轻声字的发音。 三、找出节日并排序(15分钟) 教师行为:
“儿歌里提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呢?请大家用笔勾画出来,并尝试按照时间顺序给它们排排队。”(教师板书节日名称) 学生行为:
学生勾画节日名称,并在小组内讨论排序方法。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我们来看看,春节是不是一年中最早的传统节日?”
学生:“是的,春节是正月初一。” 日历帮忙理时间: 教师行为: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节日的时间顺序,老师带来了一个简易的日历。我们一起把节日贴到对应的月份上吧!” 学生行为:
学生上台,将节日卡片贴到日历上相应的位置。 四、识字写字(15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四个生字‘贴、敬、转、街’。请大家先读准这些生词的音,再想办法记住它们。”(教师领读生词) 学生行为:
学生跟读生词,尝试用各种方法记忆生字,如编故事、编口诀等。 指导写好生字“转”: 教师行为:
“这个字‘转’比较难写,请大家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左边的‘车’字旁最后一笔要变成提,右边的‘专’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行为:
学生在练习本上描红并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写字提示与总结(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写字时不仅要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规范,还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哦。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写字的‘一看、二写、三对照’原则。‘一看’是指看清字形和结构;‘二写’是指认真书写,注意笔画的顺序和力度;‘三对照’则是写完后与范字对比,看看哪里还需要改进。” 学生行为: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我检查并调整书写姿势和方法,再次练习书写“贴、敬、转、街”四个字。 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传、统’等15个生字,还学会了书写‘贴、敬、转、街’这四个字。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并尝试按时间顺序对它们进行了排列。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六、背诵积累“十二生肖”(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除了传统节日,我们中国文化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元素,比如‘十二生肖’。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背诵这十二个小动物的名字吧!”(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学生行为:
学生跟随教师背诵“十二生肖”,并尝试记忆这些动物的顺序。 七、布置作业(2分钟) 书写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贴、敬、转、街”四个字每个写三行,注意书写规范。 选择今天学过的两个生字,分别用它们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 朗读与背诵: 熟读课文《传统节日》,尝试背诵儿歌。 背诵“十二生肖”的顺序,并尝试向家人介绍每个生肖的特点。 拓展任务: 调查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了解其由来、习俗和相关的故事,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拓展提升(可根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 文化小讲堂:乞巧节的由来与习俗 教师行为:
“由于我们今天的教学难点是了解七月七日的乞巧节(七夕节),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乞巧节的小故事。相传,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女孩子们祈求心灵手巧、寻找美好姻缘的日子。这一天,女孩子们会进行各种手工活动,比如穿针引线、制作巧果等,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才艺,并希望得到织女的庇佑。现在,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也生活在古代,你会如何度过这个特别的节日呢?” 学生行为:
学生聆听故事,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对乞巧节(七夕节)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节日》这首儿歌,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和词语。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还记得多少。”(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答。)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抢答生字卡片上的字,并尝试用这些字组词或造句。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个字怎么读?”(指向“贴”)
学生:“贴,贴对联的贴。” 二、深入理解传统节日(15分钟) 教师行为: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牢固。现在,我们要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儿歌中提到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首先,我们来看看春节。”(教师展示春节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学生行为:
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大家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习俗吗?”
学生:“春节我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还会吃年夜饭,看春晚。” 教师行为:
“非常棒!接下来,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并分享元宵节、清明节等其他节日的习俗。”(教师分配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节日)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补充或提问。 三、传统节日故事分享(1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故事,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你们听说的。”(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上台分享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故事,如嫦娥奔月(中秋节)、屈原投江(端午节)等。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我要分享的是中秋节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她因为吃了仙药而飞到了月亮上……” 教师行为:
在学生分享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四、创作与表达(15分钟) 教师行为:
“听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老师相信大家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感情。现在,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用几句话或者一幅画来表达你对这个节日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分发画纸或写作纸) 学生行为: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或写作),创作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以写作为例):
教师:“这位同学,你写的是哪个节日?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学生:“我写的是春节,我觉得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贴春联、放鞭炮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还深入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闪耀。”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上的创作作品,并准备在下节课上展示。 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思考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是我们没有提到的,它们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和故事。 六、拓展提升(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除了我们今天深入讨论的这些节日,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索的节日。现在,老师想带大家进入一个‘传统节日探索之旅’的小环节。” 教师行为(展示多媒体):
“请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我们之前没有详细讨论的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七夕节(乞巧节)、中元节等。每个节日旁边都有一个小图标,代表着它的特色习俗或象征物。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节日,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特点或习俗。”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并准备一句话概括。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好,我看到有同学选择了重阳节,你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重阳节的主要特点吗?”
学生:“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的节日,人们还会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 教师行为:
“非常棒!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了。现在,老师想请大家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传统节日,你会选择参与哪些活动?为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思考后,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想法。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如果我能体验七夕节,我想参加穿针引线的活动,因为我觉得那很有趣,还能祈求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有创意和深度。通过今天的拓展学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已有节日的理解,还拓宽了对其他传统节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继续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布置今天的作业。除了之前提到的完成创作作品和预习下节课内容外,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个额外的挑战。” 作业布置: 创意作业: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设计一份节日活动方案。可以是家庭聚会、班级庆祝活动或社区活动,要求包含活动的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内容(至少三项)和预期效果。 家庭小任务: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传统节日,记录下当天的活动、食物、氛围以及你的感受。可以拍照、录像或写成日记形式,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教师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与家人共度传统节日的机会,用心感受那份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亲情温暖。期待在下节课上听到你们精彩的故事和创意方案!” 结束语 “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在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