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7:4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二首》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作为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两首经典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这两首古诗均以春天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景物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教材编排上,注重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安排了基本的字词学习,又设置了深层次的诗意理解与情感体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在学习《古诗二首》时,学生可能对古诗中的某些字词、句式以及深层含义感到陌生或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展示、情感引导、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内容。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掌握其中的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色彩,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描绘自然景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意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情感与美。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中较为抽象或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景象,如情感色彩浓厚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的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画,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这幅画,你们觉得它美吗?它让你想到了哪个季节?”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图画,纷纷回答:“美!”“春天!”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不过,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 二、看图猜诗,复习古诗(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几幅与已学古诗相关的图画(如《鹅》《静夜思》《小池》)。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猜测并背诵对应的古诗。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根据图画内容背诵古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看这幅画,是谁在河边玩耍呢?”
学生:“是《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三、看图猜诗,学习新诗(约15分钟)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村居》的图画,激发学生兴趣。 “这幅画里藏着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村居》,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书本,自由朗读古诗。 (二)诗画建立联系,大体了解《村居》的意思(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提问:“你为什么一看到这幅画,就想到了《村居》这首诗?” 引导学生找出图画中的景物与古诗中的对应词语,重点认读“草、莺、堤、柳、儿童、纸鸢”。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图画,与古诗内容对应,举手回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这幅画上有哪些景物?在古诗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有草、莺、柳树,还有儿童在放风筝,古诗里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想象画面,读好古诗《村居》(约5分钟) 听读想象,感受美景 教师行为:播放配乐朗读,引导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学生行为:闭眼聆听,想象春天美景。 进入角色,感受快乐 教师行为:“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儿童,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行为:学生纷纷表示“开心”、“兴奋”。 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教师行为:示范朗读,强调语气和重音。 学生行为:模仿教师,练习朗读。 回忆七言绝句,迁移方法练习朗读 教师行为:“大家还记得《池上》和《小池》的节奏吗?我们用同样的节奏来读《村居》。” 学生行为:按照七言绝句的节奏,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师行为:“现在,请大家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四、拓展提升与深入理解(约10分钟) (一)字词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草、莺、堤、柳’这些词在诗中的意思,但还有两个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那就是‘堤’和‘纸鸢’。谁能告诉老师,‘堤’是什么,‘纸鸢’又是什么呢?” 学生行为: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 教师补充: “‘堤’是指沿着河岸或湖边修筑的防水堤坝,这里指的是河边的堤岸。‘纸鸢’则是我们常说的风筝,古人用竹篾扎成骨架,糊上纸或绢,系上长线制成的玩具,可以在风中放飞。” (二)诗意创作 教师行为: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出《村居》这首诗描绘的美丽画面了。那么,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者画一幅画,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你可以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春天美景;也可以画一幅画,展现诗中的场景。”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创作,有的低头写字,有的拿起画笔描绘。 (三)分享与交流 教师行为: “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请大胆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依次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分享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指出他们的亮点和进步之处。 五、总结回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通过看图猜诗的方式,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诗《村居》。我们不仅学会了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还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我们还认识了新的生字,理解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古诗的热爱,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美。”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布置作业(约2分钟) 书写练习:将今天学到的生字“诗、村、童”每个写三遍,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背诵默写:背诵并默写古诗《村居》,家长签字确认。 课外阅读:找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家人听,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首诗的意思。 结束语: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期待下节课我们能有更多的收获。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村居》,谁能背诵一下这首诗,并说说它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背诵,并简述诗中描绘的春天美景。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简要回顾《村居》的要点,为新课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约3分钟) 教师行为: “春天不仅有美丽的田野和放飞的风筝,还有更多动人的景象等待我们去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首古诗,继续感受春天的魅力。”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约20分钟)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第二首古诗的标题和原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行为: 学生翻开书本,自由朗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感情(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解释关键词:选取古诗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诗画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印象。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悦、宁静等。 学生行为: 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结合教师解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意思,并尝试读出相应的情感。 (三)练习朗读与背诵(约5分钟) 教师行为: 示范朗读,强调语气和重音。 学生模仿教师,练习朗读。 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学生行为: 学生按照教师指导,认真练习朗读和背诵。 四、拓展活动(约10分钟) (一)古诗对比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村居》和今天这首古诗,它们都是描写春天的。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看看它们在描绘春天时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 (二)创作小诗 教师行为: “春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现在,请大家也试着写一首小诗,可以模仿我们今天学的古诗格式,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你对春天的喜爱和感受。” 学生行为: 学生开始创作,有的写诗,有的画配诗的画作。 五、总结回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第二首古诗,还通过对比和创作活动,更深入地感受了春天的美好。希望大家能继续保持对古诗的热爱,用我们的笔和心去描绘和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布置作业(约2分钟) 书写练习:将第二课时所学的生字每个写三遍,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背诵默写:背诵并默写第二首古诗,家长签字确认。 创意作业:将自己创作的小诗或画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你的创作灵感和过程。 七、拓展提升与深入理解(约10分钟) (一)字词深化理解 教师行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二首古诗,并认识了一些新的生字。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看谁能准确地说出这些字在古诗中的意思,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比如,‘柳’字,在古诗中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柔美,而在生活中,柳树也是我们常见的绿化树种。那么,‘绿’字呢?它在古诗中如何描绘春天的色彩,而在生活中,我们又如何用‘绿’来表达生机与希望?”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补充,深化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二)诗意深化探讨 教师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首古诗的深层含义。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景物背后又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比如,诗中的‘桃花’和‘流水’,它们不仅仅是春天的象征,还可能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请大家再次朗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学生行为: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结合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古诗的意蕴。 (三)角色扮演与朗诵 教师行为: “为了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我们来进行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同学们可以分成小组,每组选择古诗中的一个角色(比如诗人自己、桃花、燕子等),通过表演和朗诵的形式,将古诗中的情景再现出来。注意,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让听众能感受到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和热爱。”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角色扮演和朗诵表演。表演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创意写作 教师行为: “除了创作小诗和画作,我还想给大家布置一个更有挑战性的作业。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的古诗,写一篇短文或日记,描述你想象中的春天景象,或者你在春天里的一次难忘经历。你可以借鉴古诗中的词句和意境,让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行为: 学生接受作业,准备在课后完成这篇创意写作。 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天的美好和古诗的魅力。希望你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好奇心,用你们的笔和心去创造更多美好的作品。期待在下次课上,听到你们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想法。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