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阜宁)1933年为纪念五卅运动8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参加运动会的有一、三、五军团、江西军区、中央政府各机关,红军学校以及19个单位选派的180多名运动员。比赛除球类和田径项目外,还设有刺杀、投弹等军事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适应了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范围
C.锻炼了敌后军民的应战能力
D.表明根据地形势根本好转
2.(2023·湖北武汉)下图是小明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找到的著作。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社会》 《红军长征在天水》 《长征·云南》 《红军长征在陇原》 《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 《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在郴州》
这些著作( )
A.彰显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
B.表明长征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C.拓宽了研究长征历史的视野
D.成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3.(2023·河南模拟)1934年10月,红军进入贵州省印江县,在进行政权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抗日,写下了许多标语和歌曲……如“共产党,有主张,领导群众把日抗”。这些抗日宣传活动( )
A.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利于动员群众开展敌后抗战
C.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民族危亡意识
D.体现了遵义会议方针的影响
4.(2023·河南项城)如图所示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据电文内容可知,当时( )
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堡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A.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B.战略转移正在进行
C.民族矛盾成为主流 D.武汉解放迫在眉睫
5.(2022·河北承德)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最)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通告( )
A.纠正了右倾主义错误 B.推动了土地革命发展
C.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D.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6.(2023·河南期末)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南阳会议,会议介绍了闽西土地分配的经验和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经验,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案,“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正式作为中央苏区土地分配的重要办法在各地推行开来。中央苏区的做法(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深入推进
C.彻底解决了地主富农的问题
D.基于打退国民党围剿的需要
7.(2023·吉林模拟)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 )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
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
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8.(2023·山东期末)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这场战争( )
A.说明全国统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B.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D.使中共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9.“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D.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10.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1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红军长征的胜利
12.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 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阜宁)1933年为纪念五卅运动8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参加运动会的有一、三、五军团、江西军区、中央政府各机关,红军学校以及19个单位选派的180多名运动员。比赛除球类和田径项目外,还设有刺杀、投弹等军事项目。这次运动会的召开( )
A.适应了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
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范围
C.锻炼了敌后军民的应战能力
D.表明根据地形势根本好转
[解析] 依据材料“1933年为纪念五卅运动8周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可以看出,此时期是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举办运动会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A项正确;大革命的失败也宣告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抗战,排除C项;根据地遭受着国民政府的疯狂围剿,“根本”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北武汉)下图是小明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找到的著作。
《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社会》 《红军长征在天水》 《长征·云南》 《红军长征在陇原》 《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 《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在郴州》
这些著作( )
A.彰显了红军长征的历史价值
B.表明长征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C.拓宽了研究长征历史的视野
D.成为研究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解析] 根据材料“《社会变迁视阈下的红军长征与贵州社会》《红军长征在天水》《长征·云南》《红军长征在陇原》《红军长征过广西纪实》《五岭逶迤腾细浪:红军长征在郴州》”等信息可知,史学界对长征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宏观概括,而是从细处着眼,以小见大,从社会史和地方史层面扩大了长征研究的领域,即拓宽了研究长征历史的视野,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长征研究领域的拓宽,而不是长征的历史价值,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史学界从社会史和地方史层面扩大了长征研究的领域,没有体现长征的地域色彩,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所述著作是近年来对长征的研究成果,显然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河南模拟)1934年10月,红军进入贵州省印江县,在进行政权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抗日,写下了许多标语和歌曲……如“共产党,有主张,领导群众把日抗”。这些抗日宣传活动( )
A.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利于动员群众开展敌后抗战
C.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民族危亡意识
D.体现了遵义会议方针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红军在进行政权建设的同时,积极宣传抗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抗日宣传活动大大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危亡意识,故C项正确;1934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还未确立,故A项错误;这不是敌后抗战,故B错误;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1935年,故D项错误。故选C项。
4.(2023·河南项城)如图所示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据电文内容可知,当时( )
你们应利用湘鄂敌人指挥上的不统一,与何键部队的疲惫,于敌人离开堡垒前进时,集结红军主力,选择敌人弱点,不失时机地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破之……你们主要活动地区,是湘西及鄂西,次是川黔带。当必要时主力红军可以突破敌人的围攻线,向川黔广大地区活动,甚至渡过乌江。
A.北伐战争如火如荼 B.战略转移正在进行
C.民族矛盾成为主流 D.武汉解放迫在眉睫
[解析] 根据材料“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发往地方作战部队的电文……集结红军主力……渡过乌江”可知,电文讲的是红军如何作战,甚至强渡乌江,这是在长征时期的电文,长征正在进行中,B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排除A项;民族矛盾成为主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武汉解放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河北承德)1931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最)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通告( )
A.纠正了右倾主义错误 B.推动了土地革命发展
C.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 D.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苏区中央局明确提出,要为农民争取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有利于提高农民革命积极性,推动了土地革命发展,B项正确;早在八七会议时就已纠正了右倾主义错误,排除A项;1931年2月,民族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保证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提高而非“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河南期末)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召开南阳会议,会议介绍了闽西土地分配的经验和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经验,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案,“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正式作为中央苏区土地分配的重要办法在各地推行开来。中央苏区的做法(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有利于土地革命的深入推进
C.彻底解决了地主富农的问题
D.基于打退国民党围剿的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做法来自闽西土地分配的经验和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经验,这是立足于红色根据地的实际,有助于解决土地革命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利于土地革命的深入推进,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此时地主富农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排除C项;解决土地问题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打退敌人“围剿”,排除D项。故选B项。
7.(2023·吉林模拟)1946年2月25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开放外汇市场案》,重新规定了汇率,允许黄金外汇的买卖;3月4日,中央银行又制定了《黄金买卖细则》,在上海抛售黄金;至1947年3月,各地纷纷涌向上海抢购黄金,中央银行的库存黄金也快到达临界点。国民政府的这些举措说明( )
A.经济改革中蕴含着政治危机
B.国民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
C.民族工业发展空间得以扩大
D.国内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黄金采取的措施,结果使国民政府损失大量外汇黄金,导致国民党统治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库更加空虚,国民政府的威望也必然大大降低,A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国民政府对黄金采取的措施,没有提到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黄金储备的急剧下降是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排除C项;通货膨胀是因为国家发行货币量增加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山东期末)1930年5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这场战争( )
A.说明全国统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B.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D.使中共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党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军阀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B项正确;这时,全国已经名义上统一了,排除A项;这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C项;这场战争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战争,与中共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C.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 D.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解析】材料中的歌词反映的红军长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故选B项。
10.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解析】根据材料“1935年9月”“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可知,这一报道表明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
11.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
A.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红军长征的胜利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故C项符合题意;1927—1937年是国共对峙时期,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下建立的政权形式,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B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一个成功例子,不能全面体现材料内容,排除D项。
12.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苏区中央发行过三次公债。1932年6月革命战争短期公债60万元,同年12月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 1933年7月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这些公债的发行( )
A.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B.成为苏区的主要财政来源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加重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
【解析】从公债发行的时间看,都是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当时受到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 根据地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发行公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 故A项正确;苏区主要财政来源是税收,发行公债只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故 B项错误;苏区发行公债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公债是苏区政府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而采取的借债,具有有偿性和自愿性特点,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零星的,绝大部分是转译自日本学者研究社会主义的著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原著的引进和翻译出版受到重视,各种期刊大量、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等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用通俗语言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石仲泉、鞠俊俊《五四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4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第7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8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9章井冈山的斗争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第12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的背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答案] (1)表现:引进和翻译出版原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成立研究会和学会;深入到工人群众中。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城市起义的教训),井冈山斗争的经验。
过程: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从国情出发制定纲领;中共“三大”,通过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后,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统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召开,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