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大单元基础过关训练(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大单元基础过关训练(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4: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辛亥革命
2022课程标准 了解武昌起义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核心概念】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主张,并使它广泛地为革命分子所认同。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结果,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①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②安庆起义(秋瑾牺牲);
③广西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领导)
④黄花岗起义:孙中山、黄兴、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影响最大)。
二、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狭义的辛亥革命--110 周年)
1.时间:1911 年(辛亥年)
2.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地点:湖北武昌(武汉三镇之一)
4.结果:10 月 11 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 11 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1.积极性:
材料一:(辛亥革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政治大变革……以极小牺牲换来了一个帝制时代的终结,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马勇《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辛亥革命亲历者吴玉章
②思想: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局限性:
材料三:鲁迅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里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反封建不彻底,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B.受到帝国主义破坏,没有成功
C.“自强”“求富”的口号不切实际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易混易错点】
1.易错字: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2.易混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课后巩固】
一、基础过关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1)时间: 年冬。
(2)经过:刘道一、蔡绍南在 、 、 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
(3)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
(1)时间:1907年夏,
(2)经过: 在安庆发动起义, 遇难。革命党人 被捕遇难。
(3)结果:失败。
3.广西(镇南关)起义
(1)时间: 年。
(2)领导者: 与 筹。
(3)结果: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4.广州(黄花岗)起义
(1)时间:1911年。
(2)经过: 在广州领导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 ”。
(3)意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 和 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 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 。 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革命得到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 , 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2. 年是农历辛亥革命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 ,宣告了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 ,打开了 。
二、问题思考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什么?
2.安庆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3.孙中山亲自筹划指挥的第一场起义是什么?反映出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起义是什么?
4.武昌起义时间、领导者、主要力量?胜利后成立的政府是什么?谁任都督?其他各省以什么形式支持革命?
5.辛亥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历史小课堂】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94 年兴中会成立之后,中山先生就把武装起义作为改变社会性质的主要手段,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山先生连续在广东和西南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1910 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与同盟会的许多重要骨干集议于庇能(今槟榔屿),决定在广州发动新的起义。会议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定以同盟会员为骨干(先锋),广泛发动新军、防管、巡警、会党和民军,并在夺取省城后把革命火焰燃向长江流域和全国,最终推翻满清王朝。会后,孙中山到各地募款。黄兴、赵声负责筹划起义,主持了总机关“统筹部”。大批革命党人集中于香港。广州城内建立了约四十个据点。由于情势的变化,起义日期一再变动。当黄兴最终决定 4 月 27 日发难时,不得不把原计划的十路并举改为四路突击。但当举义时,实际上只有黄兴率领的一支队伍直扑两广总督衙门,并分兵攻打督练公所等处。孤军转战,最后终于失败,喻培伦、方声洞、陈更新、林觉民等约百余人死难。终归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生命危险将能找到的战死和被俘后慷慨就义的72 名革命党人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此,史称此役革命党人安息之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通称最初安葬的革命党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烈士成为广州起义烈士的代名词,黄花岗起义也成为广州起义的代名词。
这是革命党人发动的第十次武装起义,虽然又失败,但极大地振奋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他们之中有满腔热血的留学青年、有愿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爱国华侨、有多次参加起义的新军军人、还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的记者等,一经同盟会的召集,毅然参加起义,百折不挠,视死如归。为挽救祖国的危亡和消除民族的灾难,他们愿做无名英雄。他们把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放置在个人的家庭幸福之上。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悲壮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