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大单元基础过关训练(导学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大单元基础过关训练(导学案 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4: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2022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
【核心概念】
辛交革命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第一次历史性的巨交的跌宕时期。辛亥革命宣告了自秦统一以来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资产阶线民主共和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领布,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进人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人民仍然在为救国、强国之梦艰难地探索、奋争。
【基础知识】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时间:1912 年 1 月 1 日(民国元年)
2.换算公式: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1.清帝退位:
①时间:1912 年 2 月 12 日
②意义:标志清朝 260 多年的统治结束。
2.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1912 年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 年
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内容:①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②平等自由、③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4.意义:
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②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四、革命的意义——如何评价(广义的)辛亥革命?
1.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 20 世纪第一次巨变)
2.不足: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重难点突破】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这是辛亥革命结果失败的一面。
【易混易错点】
1.易错字:袁世凯
2.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民国纪年,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元纪年,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所以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课后巩固】
基础过关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地点: ; 。
(2)临时大总统: 。
(3)措施:成立 ;采用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选举产生议员。
(4)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清朝统治结束: 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2)概况:1912年2月13日, 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
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 。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
2.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
;参议院行使 , 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并负其责任,司法 等。
3.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 制度和 原则,是 的重要成果。
二、问题思考
1.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什么时间成立?成立的概况?谁担任临时大总统?成立有何意义?
3.清朝统治结束的时间?标志是什么?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5.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谁窃取了?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历史小课堂】
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子运动
清政府以强迫男人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辛亥革命则反其道而用之,以“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政府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寿终正寝。民初涉及全国的剪辫风暴,成了辛亥革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武昌起义后,刚刚成立的军政府即下令剪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剪辫子运动。由军政府出剪辫告示:“自武昌起义推翻清帝,重振汉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辫。”剪辫子成为去救图新的标志。当时人们流传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城镇和乡村,抵制剪辫子者大有人在。理发剪辫,在那时是一件惊天动地、了不得的大事情。中国人历来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的观念,且人们出于长期形成的习惯,不少被剪辫者哀嚎痛苦,称无言归家。乡下留辫的人听说成立开始剪辫,便再也不敢进城了。有人甚至宣称“吾头可断,辫不可剪”。后来,军政府又想出了新招,在庙会、集市上搭棚设点,预备茶饭粥茶,见未剪辫的便扭进棚内,剪去辫发。这时便有地方官员长揖恭维道:“您剪去发辫啦,大吉大利!请您棚内用饭吧!”没了辫子,哪还有心思吃饭呢,有的人赌气愤然而去,有的人一边捧着碗吃饭。一边哭着自己的辫子,饭吃完了,最后还有请求将辫子捡回去,说是留着死后入殓时好放进棺材里,落个“整尸。”
鉴于不少地方人抵制剪辫,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通令全国剪辫,措辞十分严厉:“凡未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总之,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剪辫运动过程中,民众的态度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局限性,也反映愚昧的封建思想依然顽固存在,一场抨击封建旧思想,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