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第八单元)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课标解读】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口号? ),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发展的阶段? );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开办的时期? 地位? )、废除科举制度(哪一次改革的措施? )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的革命期? ),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时空坐标】
【单元概述】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艰难成长。西方的文化、器物大量涌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代教育和新闻出版业获得长足进步。在文艺创作上,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
解读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在 时期(1840——1949),由 人创办的,用 生产的工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
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发展,状元实业家是?
辛亥革命后,实业发展状况如何?从国际、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哪一次革命之后?
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发生变革,是在哪一制度废除之后?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2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张睿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
【核心概念】
近代民族工业的艰辛曲折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日益萎缩。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不过,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事物不断出现。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点。
【基础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发展阶段: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辛亥革命后掀起热潮;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
(4)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再度受挫,萧条。
2.代表:“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卢作孚、
侯德榜;都主张【实业救国】
3.影响发展的因素: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
4.发展特点:总体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纺织业、面粉业)和沿海沿江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的发展
(1)工具: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
(2)作用:方便人们的出行、商品的流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设计者:茅以升。
(4)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自主设计、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2.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自由平等思想。
(2)人们的服饰(旗袍、西装、中山装)、饮食、婚丧礼节也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3)特征:地区发展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思维导图】
【易错点拨】
1.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运动中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是比较落后的,从行业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并非重工业部门。
3.易错字:张謇、官僚资本主义
【课后巩固】
一、基础过关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表现 时间 原因
产生 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发展 战争后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中国人走上“ ”的道路。
短暂的春天 后到 期间 内因: 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外因: 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受挫萎缩 后 外因: 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内因:国民党官僚资本建立后,民族工业受到 、 和 三座大山的摧残。
特点 (1)总体上:发展过程艰难曲折,总的来说还 , , , 。(2)主要集中在 部门, 基础极为薄弱。(3)地域上:主要集中在 、 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原因 民族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 的社会性质。
著名企业家 (1) 后,状元实业家 创办了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了“ ”道路。(2)处于 的民族工业顽强发展,出现了 、 、 等著名企业家。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交通通信:19世纪70年代以后, 的引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 后,国民政府颁布了 、 和 等革除社会旧俗的法令。
3.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 。总体上,呈现出 、 的特征。
4.这些社会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改变的?为什么?
二、问题思考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著名状元实业家是谁?创办了什么工厂?他主张的救国道路是什么?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是什么时期?得到发展的原因?发展最快的是哪两个行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5.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历史小课堂】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张謇
在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史上,状元一直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但这其中有一位“状元郎”与众不同,他以巨大的实业成就和社会贡献被人们代代传颂。这个人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状元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在考中状元的第二年就开始投身实业,先后开办了数十家企业,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还倡导“教育救国”,一生创办了各类学校近400所,涵盖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大学等教育阶段。张謇被誉为“中国的大实业家、大教育家”。
张謇家虽世代务农,但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尽量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学习环境。5岁时,张謇就被送到私塾读书,在兄弟们中表现得最为聪慧。16岁时,他参加南通的州试,结果排在100名以外,先生大为失望,恨铁不成钢地说道:“如果有一千个人考试,录取九百九十九个人,唯一一个不被录取的人可能就是你。”张謇很惭愧,从此以后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勤奋刻苦,顽强不屈,终于在41岁时考取了状元,名震一时。
考取状元后,张謇进入翰林院任职。不久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残酷的现实惊醒了张謇。他认为,要挽救中华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创办实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兴办教育。张謇联合上海、南通一带的富商,经过不懈的努力,创办了大生纱厂。纱厂在开办第一年即实现了盈利,此后即使遭遇战乱也依旧盈利,张謇的经商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此后他又陆续创办了农业、电力、交通、盐业、渔业等方面的企业,大都取得了成功。
秉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理念,张謇拿出大生纱厂的多年盈利,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民间私立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謇自己生活简朴,在办学上却出手大方,一生创办了近400所各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