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附中 2023-2024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联合期末考试
大庆铁人中学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
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 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2.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 6000 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 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3.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4.“太子 ”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 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5.儒学经典《春秋》对吴楚之君,只称“子 ”,齐晋只称“侯 ”,宋虽弱小,却称“公 ”。践土之盟,明 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叫来,《春秋》却说是“天王狩于河阳 ”。这表明当时儒家
A.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主张维护周代的礼乐秩序
C.赞同宋国国君的治国理念 D.支持周天子参加诸侯会盟
6.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他编纂了《法经》。其中盗、贼、囚、捕四篇以打击盗贼为主,杂篇涉及 禁城(越城)、禁嬉(赌博)、禁徒(聚集)等对编户齐民的治理。这说明李悝的《法经》
A. 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
7.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 ”;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 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秦国政策的调整
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
8.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 ”,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 ”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 中认 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 四夷 ”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 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A.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9.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 ”,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
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D.开通了丝路贸易
10.《周礼 ·地官司徒 ·大司徒》 中有云:“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礼记 · 乐记》 中“先王恶 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汉代音乐理论也将“宫、商、角、徵、羽 ”的“五声 ”君、臣、民、事、 物 ”的“五政 ”相关联。上述材料体现出
A.借助音乐重构礼乐制度 B.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音乐艺术获得重大发展 D.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凸显
11.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 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 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12.南越文王墓的发掘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考古发现
A.为探究战国时期岭南的开发提供素材 B.记载着公元前二世纪波斯等地的信息
C.成为研究皇帝制度创立过程重要依据 D.印证了汉初分封天下一家的方略
13.商鞅变法后建立的赐爵制度强调“不官无爵 ”,即官爵合一。秦统一前后,官、爵已开始分为二途。 西汉以官秩决定爵位,官重于爵。东汉官爵最终分离,“爵故废也 ”。这反映了
A.官僚机构职能转变 B.中央集权制度臻于完善
C.国家治理渐趋理性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
14.东汉后期,成千上万的学生聚集于太学,儒生遍布于社会。“执法不挠、诛举邪臣 ”的李膺成为士人 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员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 ”。当李膺被诬为“党人 ”而 被罢免归乡时,“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这一政治斗争出现的原因是
A.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B.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C.绿林起义动摇汉朝统治 D.中正官评定士人的品状
15.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 ”。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 让 ”,未能“洗心整纲 ”,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 在强调魏晋“禅让 ”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16.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
第 1页,共 3页
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 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
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
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 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7.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 ”。北朝使节皆为汉 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 .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18.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 683 年唐高宗患风眩疾。阿拉伯人秦鸣鹤用中东刺络放血法为唐高宗医 治而愈。10 世纪阿拉伯的《医典》中记载有 17 味草药从中国进口。这反映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统一特征 B.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
C.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D.商旅往来推动了医学进步
19.范仲淹曾建议“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敦之以诗书礼乐,辨之以文行忠信 ”。王安石也认 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由此可知,两人均
A.主张建立学堂选官制 B.重视学校的教化功能
C.致力于儒学复兴运动 D.希望扩大教育覆盖面
20.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耳 ”。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 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 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生
C.注入了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D.拓展了儒家学说的研究领域
21.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 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 不得施重栱藻井 ”。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由此可知,藻井
①反映了阴阳五行和天圆地方的观念 ②借鉴了古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③其使用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④作为文化遗产应加以传承与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表 1)。以下选项中, 符合下表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
历史阶段 时期
封建社会 西周、春秋
游士社会 战国
郎吏社会 两汉
门第社会 魏晋南北朝
前期科举社会 唐至宋以前
后期科举社会 明清
A.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 B.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
C.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 D.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
23.《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 ”,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 ”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 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24.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 ·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 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 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 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 闻羽音,使人整齐而 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
25.赫梯常通过国家行政力量的干预,将具有民俗习惯的节日活动规范化和礼仪化,即“ 因俗制礼 ”。在 基拉姆节日中,参加者的等级身份有严格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也遵守严格的等级规范,“因俗制礼 ”旨在
A.确立和巩固封君封臣制 B.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C.规范等级秩序强化王权 D.增强各地区的文化认同
26.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 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 这表明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27.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 60 余只公元前 2 世纪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 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8.16 世纪中期以来,收藏轻薄漂亮的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王室和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法国国王亨利二 世(1519—1559 年)收集了很多中国瓷器。德意志地区的费迪南二世大公(1529—1595 年)收藏中国瓷 器达 233 件。法王路易十四兴建“ 中国宫 ”,到处都摆上了中国瓷器、绸帐。据此可知
A.东西方的商业贸易扩大 B.欧洲民族国家实力增强
C.人文精神影响封建君主 D.饮茶之风盛行亟需瓷器
29.1806 年 9 月,普鲁士参加了英俄普组成的第四次反法联盟,第二年俄普联军战败。普鲁士被迫签订 和约,失去一半以上国土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普鲁士失去独立和强国地位,陷入全面崩溃境地。为此, 普鲁士的一些自由主义贵族,寻求变革之路,促成了德意志民族反对异族统治和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表明
A.新的国际关系体系正在形成 B.拿破仑战争推动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C. 自由平等思想在欧洲广泛传播 D.德意志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30.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 1929 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 1929 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 行 500 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 ”。这反映了当时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第 2页,共 3页
31.二战后,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内部时有族际冲突的发生。在苏丹,有阿拉伯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 在南非,则是阿非利卡人和祖鲁人之间的冲突。这一现象产生根源是近代非洲
A.经济发展停滞与落后 B.人口迁徙活动规模宏大
C.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 D.遭受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32.1964 年美国通过《民权法案》,从法律上承认和保障了美国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1965 年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选举权法》,取消为阻止黑人拥有选举资格而规定的读写能力测试和缴纳人头税, 使美国非洲裔居民第一次拥有了不受歧视限制的选举权。这些举措
A.成功清除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 B.表达出社会吸纳移民的积极态度
C.展现了政府对改善人权状况的努力 D.利于改善美国与非洲的紧张关系
二、材料解析题(33 题 12 分、34 题 14 分、35 题 14 分、36 题 12 分,共 52 分)
33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继者统治西亚时期,大量建立希腊化城市。西亚被征服的波斯人被迫接受了 希腊文化,包括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艺美术,乃至整个思想意识。 同时,亚历山大也接受 利用了东方的宗教崇拜和王权神化思想,以及东方尤其是巴比伦的科学。传入西亚的佛教,原来没有偶 像,在吸收希腊雕塑基础上,发展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如云冈石窟第 20 窟露 天大佛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摘编自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大夫纷纷寻觅儒学以外的思想方向,他们所奉行的 “三玄”之学与佛教传入的 “般 若性空”学说一拍即合。北魏道武帝写给佛教僧人的信函中说 “冀助威谋,克宁荒服”。基于北魏太武帝 灭佛造成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其继任者文成帝要创出一番 “与天地同久”的永业,选择了开窟造像 以复兴佛教的举措。早期造像犍陀罗风格明显,中后期佛像多为瘦骨清相,服饰呈现出北魏汉化后的褒 衣博带。云冈石窟也有少数初唐时期的造像,如第三窟菩萨像,肌肉丰腴,明显有唐时期的雕刻特征。
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民间人士参与到开窟造像的活动中来。
——摘编自钟健《从云冈石窟看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化时代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并概括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佛教艺术的演化 趋势。(6 分)
34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 代是 “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 “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 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 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 “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 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 当然, 自 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 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戚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郡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 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 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 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 乡举 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
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 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 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戚、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 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 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 分)
35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 …夫关中土沃物丰 … …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 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 …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
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华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 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 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 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 黄帝之胤,受封北土, 岂可亦谓之胡邪!”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措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9 分)
36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图中信息,围绕“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 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5:CBDDB 6-10:ACDBD 11-15:DBCBA 16-20:BBCBC 21-25 DADDC
26-30 ADABB 31-32 DC
33 .(12 分)(1)特点:伴随军事征服;东西文化双向互动;多种文化混合交融;涉及内容广泛;传播 范围扩大。(每点 2 分,答出 3 点给 6 分)
(2)背景:佛教传入中国,信奉者日众;统治者利用佛教进行统治;吸收太武帝灭佛教训,复兴佛教。 (每点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
趋势:本土化;世俗化;时代化。(每点 1 分,答出 2 点给 2 分)
34 .(14 分)(1)背景:宗法制的破坏,世卿世禄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 小农经济的形成;中小地主阶级的崛起。(每点 2 分,答出 3 点给 6 分)
(2)原因:世家大族的崛起;地方官僚和豪强控制选举权;皇权专制的强化;外戚宦官势力强大。(每 点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
影响:乡举里选制度遭到破坏,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形成;打破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促进了地方自立 化的发展,严重动摇了中央集权制,为东汉末期的分裂割据埋下伏笔。(每点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 35 .(14 分)(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1 分)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 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每点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
(2)发展:北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改姓元氏;并效仿黄帝迁都河南。(每点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 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交融;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5 分)(1 点 2 分,2 点 4 分,3 点 5 分)
36 .(12 分)示例:论题: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共同推动社会转型(2 分)
论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进步、商业日益活 跃、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并涌现出一大批中心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引 起阶级关系的变化。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变法措施全 面,主要围绕废除旧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 治;加强对地方管理(或实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等方面进行。各国的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 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
结论: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变法成为潮流;各国通过变法,促进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者共同推动 了社会转型。
示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引发变法运动;变法运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
答案第 1 页,共 1 页
第 3页,共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