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6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6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5: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导入
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
兼爱
《墨子》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子“兼爱”与孔孟“仁爱”的差异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品味本文逻辑严密、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建立“大爱”的情怀;学习墨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基本信息
墨 子
姓 名:
姓墨,名翟(dí)
时 代:
春秋末,战国初
身 份: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思想核心:
兼爱
墨翟
约前476或480年
—前390或420年
走近墨子
墨子首先是一位思想家,是一位与孔、孟、老、庄齐名的思想家。
在学术上,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学习《诗》 、《书》、《春秋》等儒家典籍,后嫌儒家的“礼”过于烦琐,逐渐舍掉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子
墨子最初乃是儒家的门徒,学孔子的思想,但越学越不对胃口,越学越觉得儒学不是那么回事。儒者的礼那么繁琐而不切用,儒者提倡的厚葬浪费财富而使人民贫穷,长期服丧浪费生命而妨碍正事,所以他决定背弃儒家!
于是,在那战国烟云中,我们看到一个独行的身影踟蹰而来。
那是一个独行客:他赤着脚,穿着粗布的衣衫,面目黧黑,焦虑急切。他腰中的短剑与眼神中的坚毅,使我们心中一惊:这是一个侠客!
是的,这就是墨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最伟大的剑侠!
走近墨子
墨家学派不仅是一个思想文化团体,而且还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
墨家门徒纪律严明,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墨家的首领称为“钜子”或“巨子”。

墨子还是一位政治领袖
《淮南子》:“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
墨家
这墨子学派,简直是一支敢死队,特别行动队!这些粗短服饰的“侠客”们一个个怒目圆睁,随时拔刃相向,与宽袍大服、风流儒雅、口颂诗书的孔门“君子”,真是大异其趣了!
墨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团体,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如果谁违背了这些原则,轻则开除,重则处死。墨家的最高领袖称为“矩子”(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代代下传,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正因为如此,墨者很能战斗,有“侠客”的精神。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
墨子首先提出光由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
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还发明了画方的矩尺,作圆的圆规,还有水平仪和墨线。
走近墨子
墨子是一位科学家、发明家。被誉为“科圣”
蔡元培说:“先秦唯子墨子颇治科学。”
非儒即墨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
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混乱,诸侯、大夫互相攻伐,战火连绵不断,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崩乐乱。战争给下层庶民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环境。
社会背景
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他坚决无情地揭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站在平民立场上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墨子的思想主张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非攻
尚贤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尚同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墨子的思想主张
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
节用
反对厚葬久丧。
节葬
非乐
提倡废止音乐。墨子认为音乐耗时伤财,浪费资源消磨意志,因此要禁止音乐。
非命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认为“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它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法律的来源,也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平等。
天志
墨翟认为除上帝之外,还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他们帮助上帝赏“兼相爱”的人,罚“别相恶”的人。
明鬼
小 结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轶事
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奋发上进,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应该象快马一样力求上进啊!”
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人物评价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墨子》其书
作者:墨子及其弟子
内容: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该书由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墨子》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 其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文题解读
初读文本
墨翟(dí)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
譬(pì) 弗(fú) 恶施不孝(wū)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交相恶(wù)
故盗贼有(yòu)亡(wú)
诵读感悟
【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 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 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君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指君主
把……作为
…的人

兴起,产生
于是,就
主谓取独
代词
判断句
连词,表因果,就
主谓取独
代词
治疗
助词,的
那样
否定副词,不
何尝
中心句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第一段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圣人治国=医生治病=找出问题的根源
研读文本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以“喻体”去证明“本体”,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段落小结——第一段
本段明确提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 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
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以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人与人不相爱。做臣下和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和父亲,这就是所谓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国君,因而损害国君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
明察,考察
同“尝”,尝试
哪里
宾语前置句
“自何起”
臣与子
宾语前置句
“子/弟/臣爱自”
使动,使…受亏损,损害
使动,使…受益,得利
判断句
连词,表目的,来
宾语前置句
“利自”
举例论证
虽父之不 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人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的利益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
主谓取独
慈爱
主谓取独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父/兄/君爱自也”
举例论证
虽至天下之 为 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 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 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偷窃的人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家来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的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伤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对方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
即使
连词,表另提一事
主谓取独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代词,指盗贼自己
偷窃
连词,表目的,来
使动,使…得利
劫夺财物的人
动词,伤害
即使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使动,使…混乱,扰乱,侵扰
举例论证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来使他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在这里了。
连词,表目的,来
助词,的
纷乱的事
完备,齐全
盗和贼
窃货曰盗。——《荀子·修身》
害良曰贼。——《荀子·修身》
“盗”①偷窃②偷东西的人③谗佞小人。
“贼”①祸害,害人的人②杀人作乱的人③强盗。
“盗”侧重于偷窃骗取;“贼”侧重于祸害作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中心句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人与人相贼
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
这些乱象是如何产生的?
①“子不爱父” “亏父”
“弟不爱兄” “亏兄”
“臣不爱君” “亏君”
②“父不爱子” “亏子”
“兄不爱弟” “亏弟”
“君不爱臣” “亏臣”
③“盗不爱异室 “窃异室”
“贼不爱人” “贼人”
④“大夫不爱异家”
“乱异家”
“诸侯不爱异国”
“攻异国”
不相爱 乱
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段落小结——第二段
本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 亡。
考察一下这些问题是从哪里产生的?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假如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一样,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的事情?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
这些
宾语前置句
“察此自何起”
假如
全,都
像,如

看待,对待
怎么
弟弟和儿子
施行
同“无”,没有
助词,的
同“又”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 此 则天下治。
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对方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看待自己的封地一样,还去侵扰谁呢?看待别人的国家像看待自己的国家一样,还去攻打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侵扰对方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打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互攻打,封地和封地之间不相互扰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太平了。
主谓取独
同“又无”

这样
连词,那么,就
动作形,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第3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中心句
假设论证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铺陈罗列
反问句式,加强语气
问题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
中心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论证、采用了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问题探究——第三段
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由小到大,层层深入
段落小结——第三段
本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因此以治理天下为要务的君主,岂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勉励人们互爱!所以天下的人互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嫌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怎么
憎恨、讨厌
鼓励
动作形,治理得好
互相
古代对男性的尊称
判断句
中心句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思考:什么叫做“兼相爱,交相利”?
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思考2: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这是使用了反复方法。墨子是为了把意思说清楚,体现了“意显而语质”的语言风格。墨子的受众主要是社会中下层人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需反复论说直至其明白。
文章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皆相爱……若此则天下治。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不相爱
产生
天下混乱
解决
兼相爱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说理特点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主旨归纳
墨子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
于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相同之处】:
1.内涵一致。
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
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
1.爱的基础
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墨子强调的“利”,不是维护一己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②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
2.爱的关系
①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
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
②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3.爱的含量
①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②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亲爱留给自己的血亲。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后来的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墨家
(1)墨子历史认识的局限性。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能行得通吗 再者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它根本是不会实现的。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儒家 “爱有等差”的原则直接为宗法等级辩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儒学在汉代和南宋两次被奉为官方哲学便是明证。墨子的兼爱要求视人之国、人之家乃至人之身若视其国、其家和其身,这淡化了人、己之别,直至隐蔽了吾之君、吾之父优于人之君、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兼爱中流露的天与人、上与下的平等、互惠和互利原则冲击了在上者的利益。墨家这种爱在乎人情,却走了极端,太过于理想化了,爱父母和爱陌生人一样,这超越了人性本身,太难以实现了,甚至会成为“伪善”。
(3)中国人注重热衷于义, 耻于言利

孟子的“何必曰利”符合中国人耻于言利的大众心理和价值取向,为历代统治者所提倡, 墨子的尚利倾向却为中国人所不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儒家与墨家不同的历史命运可以在其对中国人心理倾向和价值评判的一迎合、一逆忤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但其实墨子所说之“利”,非私利,而是“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的公利。
(4)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令统治者忌惮。

墨子出身平民,他的思想和利益需求自然充满了民本的特点,他的草根精神是统治者所畏惧的,更何况,墨家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令统治者忌惮。
(5) 受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墨子实际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构建和谐美好世界的根本办法。墨子不仅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很多人忽视了这句话的后半句“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不但提倡普遍而平等的爱,也提出了人们应该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不应该各自为政,自私自利,而应该互惠互利,相互帮助,合作共赢。
想想在今天社会人与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导致的,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其他国家展开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冲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他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墨子的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能的道路,从小的方面来讲,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待;从大的方面来说,墨子的兼爱思想为我们构建和平美好的人类共同家园指明了方向。
墨子“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墨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打比方的手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
(2)《墨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才产生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的行为。
(3)《墨子》中提出补救的办法,就是要人们“兼相爱”,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况,进而“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焉能攻之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
家与家不相乱  盗贼无有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