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纲举目张
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课文,结合课文目录,看一看本单元的课文构成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以尝试从主题、文体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样的课文组成方式,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呢?
开宗明义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并提取关键词,验证我们关于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思考,看看还能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段:
关键词:青春
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我们
开宗明义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单元的导语,圈点勾画并提取关键词,验证我们关于本单元学习方法的思考,看看还能获得哪些启示。
第二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
时代
作品 作者 时间标记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红烛》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致云雀》 雪莱
《百合花》 茹志鹃
《哦,香雪》 铁凝
作品 作者 时间标记 年龄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创作时间:1925年 32岁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创作时间:1919年9、10月间 27岁
《红烛》 闻一多 创作时间:1923年 24岁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创作时间: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初稿26岁
删定47岁
《致云雀》 雪莱 创作时间:1820年夏 28岁
《百合花》 茹志鹃 创作时间:1958年3月 文章开头:1946年的中秋 作者33岁
通讯员18岁
《哦,香雪》 铁凝 创作时间:1982年6月 作者25岁
香雪十七八岁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关于“词”的文体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称为词牌名。
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内)。按结构来分,有的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的流派: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主要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主要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等。
开宗明义
第三段: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单元学习任务
1. 讨论"青春的价值";
2. 从"意象""诗歌语言"入手欣赏诗歌;
3.点评《百合花》《哦,香雪》感人细节;
4.创作"青春之诗",合编"青春诗集"。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自由大声朗读本诗,并思考:初读《沁园春 长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试用一两个词概括。
诗歌朗诵标准 技巧要求 内容要求 停顿: 标点符号停顿 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重音: 语法重音 强调重音 感情重音 语速: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根据体裁掌握语速 语调: 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字正句顺音韵和谐 贴合诗意 口诵心惟
沉潜讽咏同感共情
聆听方明
诵读诗歌
聆听名家朗诵《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读重音和停顿,记录和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变化,观察背景视频。然后尝试有感情地朗诵作品。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歌语言之声调
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表明声调与表达情感是有联系的。
诗歌语言之用韵
用韵,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语音学根据韵母中元音开口度大小和舌位前后把韵母分类:元音开口度大、舌位靠后的是洪音;开口度小,舌位靠前的是细音。一般而言,洪声韵可以表现欢乐、雄浑或平和之情;细声韵可以表现低回、委婉、或愤懑之情。
诗歌语言之节奏
节奏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
原始的诗歌从二言开始,发展到三四言、五言、七言。四言二顿,音节是二二;五言三顿,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音步相同的诗行,构成行与行之间节奏的匀称,体现出一种节奏的回环美。
词作里长短句交错,形成的节奏形式更多。
因声求气
除了从诗歌语言之“声调、用韵、节奏”可以分析出我们的阅读感受,那作者还用什么来表达这样的感受呢?
上片:蓬勃向上之景
下片:豪气凌云之情
上片写景中涉及到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 成意象
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余光中《论意象》
诗歌鉴赏:抓意象——品意境——析情感
上片写景中涉及到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脱化于《诗经·大雅·旱麓》的“莺飞庚天,鱼跃于渊”毛泽东将“飞”、“跃”的客观描述变异为主观意态的“击”、“翔”,更好地表现了那种彻底的自由奋发之状。
诗歌语言之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境界。(大本P6页)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翔”字用得好,赏析。
①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字意)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句意)
②运用拟物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澈的水里的鱼轻快自由的形象特点,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叫做拟物。
(1)把人作物。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2)把甲当乙。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3)抽象作物。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竞”,现代汉语常用义“竞争”,古代汉语首先具有的意义却是“并行”一起。《淮南子·淑珍训》“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注:竞,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的意思,这正是毛泽东所取的意境。‘竞自由’就是共有自由,并享自由。“竞”之本字乃“兢”,其原始意乃“并列”。也就是“竞自由”不仅是竞相自由,而且是都自由,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上
江中
天空
水底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远近相间、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景物特点:生机盎然 色彩绚丽
诗歌语言之表达方式
描写
常见的描写角度: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感官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
景象 观察视角 修饰词 意象特点
山 远、色彩 万、红遍 山多,红得范围广
林 远、色彩 层、尽染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近、色彩 漫、碧透 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舸 近 百、争流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仰视 击 迅捷、矫健、有力
鱼 俯瞰 翔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以壮景抒豪情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在这样博大的空间里,生命的命运好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敢于与外在世界抗争,形成了开阔豪迈的意境,而宏大的物理空间是博大的心理空间的投射,表现了毛泽东博大的心胸。
请大家自由朗读,思考问题:上片的景物分析证明了我们最初朗读这首诗时的感受,那下片为什么也能够给我们这种感受呢?作者写了什么来表达这样的感受?
上片的自由奋发、生机勃勃之感表现在景物上,下片的表现在人的身上。一个“恰”字,引领出了作者笔下的同学少年的特点。
“同学少年”此语取自杜甫《秋兴八首·其三》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五陵即长安,衣马轻肥言豪华生活;即长安岁月的少年同学,个个光鲜亮丽、气度不凡、春风得意,作者取其少年风采、气度不凡一面,带出了一连串的极妙佳句。
诗词中的用典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
“挥斥方遒”化用庄子“挥斥八极”句、指点江山”脱化于《后汉书·侯霸传》“指天画地”句、“激扬文字”化用南宋林正大词句“万世清风更激扬”及成语“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巧用古代侯爵制。
这些用典语句组成了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革命者的峥嵘岁月图景。
陈一琴先生在其《毛泽东诗词笺析》中指出,“击水”指“游泳”,并引述了毛泽东本人于1958年12月对此词的批注“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者这一自注,不仅说明“击水”乃游泳,而且道出了青年革命家当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奋发自信的气概。中流弄潮,极具抗争意味,是青年革命家峥嵘岁月的缩影。
小中见大、言近旨远、事浅意深
酒泉子 潘阆(láng)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赏析: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祖逖(tì)中流击楫典故:晋代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远大抱负和强烈自信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创刊宣言》
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独立寒秋!
“独”,是一种傲立天地,舍我其谁的气概。
“立”,是一种坚定挺拔、傲岸威严的姿态。
“赞秋”情怀--“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万木霜天红烂漫”—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长沙》抒发的情感是丰富而深层的。
1、抒发了故地重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壮丽秋色的喜悦之情;
2、抒发了回忆同学少年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的赞美之情;
3、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表达了自己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
借景抒情
课堂检测:
一、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是如何表达青春激情的。(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二、完成下面的理解性默写。
《沁园春 长沙》理解性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
3、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的词句是:▁▁▁,▁▁▁,▁▁▁。
4、《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5、《沁园春·长沙》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句子 ▁▁▁,▁▁▁。
《沁园春 长沙》理解性默写答案
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4、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5、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