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庖 丁 解 牛
《庄子》
看图作文——庖丁解牛
请一位同学根据下面图片的提示,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南怀瑾先生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孔孟以“仁政理想”,主张“养民”“教民”,希望重建一个黎民不饥不寒、明孝悌、知礼仪的理想社会。儒家关心的是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更像粮店,帮助人们解决温饱等实际问题。
道家所关心的则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自我保全的问题。所以道家更像药店,帮助人们解决精神困扰,帮助人们守护心灵净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药店,探寻一下庄子给世人开了一副怎样的养生秘方?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难点)
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
学文先认字
1.生僻字
2.多音字
3.通假字
所倚yǐ 所履lǚ 所踦yǐ 砉xū然
騞huō然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 肯綮qìnɡ
大軱ɡū 族zú庖páo 硎xínɡ
謋huò然 踌chóu躇chú满志 怵chù然
中zhònɡ音 更ɡēnɡ刀 间jiàn 难为wéi
藏cánɡ
向xiǎnɡ响 盖hé盍 技zhī枝 郤 xì隙
庄子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作者简介
批判现实社会,向往自由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
作品简介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即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本文字里行间表面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本文节选自其中第二部分。
庄子·内篇·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达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背景探寻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
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厨师。丁:名字。
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解:分解、分割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师襄
师旷
弈秋
轮扁
匠石
优孟
梓庆
师:乐官 表明职业;襄:名字
职业+名字
名为“襄”的乐师
名为“旷”的乐师
名为“秋”的棋手
名为“扁”的造车工人
名为“石”的木匠
名为“孟”的优伶
名为“庆”的木工
师:乐官 表明职业;旷:名字
弈:下棋 表明职业;秋:名字
轮:车轮 表明职业;扁:名字
匠:木匠 表明职业;石:名字
优:优伶 表明职业;孟:名字
梓:木工 表明职业;庆:名字
猜测:这些人是做什么的?
第一部分: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
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文章脉络梳理
落实基础
解读文本
问题探究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替、给
宰杀
皮肉分离的声音
抵住
同“响”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踩
节拍
进
合乎
文本解读
问题探究
1.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先写解牛场面,后写原因,有两方面的好处:
(1)先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容易吸引读者,给人深刻印象,从而激起人们的兴趣。
(2)便于读者由表及里,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更深刻地领会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这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问题探究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文本解读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赞叹
表感叹
同“盍”,怎么
写文惠君的赞叹,用意何在?
问题探究
1.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2.“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文本解读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放下
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自然的规律
没有不是
不曾、没有
具体的操作技术
取消句子独立性
超过
文本解读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当今
用
感官
接触
精神活动
连词,表并列
用
按照
自然结构
击
引刀
空隙
顺着
经脉
筋骨结合的地方
更何况
大骨
文本解读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轻
散落,卸落
表修饰
非常满意
表顺承
同“缮”,这里指揩拭
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2.庖丁的回答中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三年之后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文本解读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听闻
语气助词,啊。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人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思考1
艺术化
舞蹈化
动作描写(绘形)
解、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声音描写(摹声)
拟声词:砉然、騞然——莫不中音
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节奏)
音乐化
动作娴熟
技术高超
和谐优美
富有节奏感
明确: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铺垫。
课文怎样突出庖丁技艺之高?目的何在?
思考2
明确: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割、折、解三种不同的用刀方法以突出庖丁技艺高超,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高超技艺的练就:
第一阶段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阶段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第三阶段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1)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技艺高超的原因:
具体内涵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摒弃杂念,用心感知
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不能光靠眼睛、手脚,更重要的是靠智慧,靠理性的思考,靠用心地感知。
具体内涵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 大乎!”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顺其自然,避实就虚
在大的缝隙处击入,顺着空隙下刀,还要躲避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具体内涵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反复实践,方有真知
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专注的实践。
具体内涵
心怀敬畏,戒骄戒躁
不管技艺多高超,如果心态傲慢,恐怕总有犯错之日。而时刻告诫自己谨慎行事,对世间万事万物多一份敬畏,方为立身之正道!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有何启示?
思考3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至高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4
明确:
(1)对道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分析庖丁形象的特点,并思考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目的。
思考5
明确:
(1)形象特点
①热爱职业,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炉火纯青
②善于总结规律
③不骄不躁,认真谨慎
(2)目的:通过描写庖丁解牛时刀刃在骨缝中游刃有余,来阐述自己的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完成下表。
思考6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人
社会
处世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思考7
观点1: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养生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追逐名利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忘记一切,保有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便是自然法则。但如果人人这样,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消极避世哲学。
观点2:这种人生哲学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这也正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遭遇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地是保存生命,坚守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原因。
本文艺术特色
思考8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2.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3.对比、反衬等手法的运用。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同“响”,响亮的声音。
同“盍”,何,怎样。
同“缮”,修治,此为擦拭。
“岁” “月”,名词做状语,每年,每月。
一词多义
善:“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同“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古文中排除人名、地名、官名外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为: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B.吾见其难为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怵然为戒
(2)族
A.族庖月更刀
B.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替,给
动词,解
连词,因为
连词,作为
众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对照检测
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
(1)之
A.始臣之解牛之时 B.臣之所好者道也
C.方今之时 D.为之四顾
E.吾闻庖丁之言 F.善刀而藏之
(2)于、乎
A.合于《桑林》之舞 B.进乎技矣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D.每至于族
F.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音节助词,无实义。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疑难句子翻译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hào) 爱好,喜欢
疑难句子翻译
3.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 乎。
从未拿刀去尝试(砍)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助词,提前宾语
同“枝”
疑难句子翻译
疑难句子翻译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间),宽宽绰绰地,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
“然”……的样子
介词,用
(jiàn) 空隙
谈谈对一代名厨的成长历程的体会。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成语积累
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庖丁解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游刃有余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踌躇满志
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
目无全牛
成语积累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切中肯綮
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批郤导窾
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新硎初试
不用眼睛看,只凭潜意识去做某种活动。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官止神行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善刀而藏
探究“人生之道”
探究“人生之道”
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以无厚入有间——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
善刀而藏之——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顺其自然,不强求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不莽撞,谨慎行事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这则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