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6:0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
比如: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的思想的。
在中国,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名 ,字 , 时邹人,是 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后称为“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 “ ”。
(一)作者简介
仁政
亚圣

战国
子舆

民贵君轻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中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
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思想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等记录战国时期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经典窄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本书共七章,分别是:
《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二)关于《孟子》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三)写作背景
战国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课堂背景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文题释义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结构层次
觳觫
便嬖
庠序
孝悌
忖度
邪侈
胡龁
褊小
颁白
则王
畜妻子
彼恶知之
hú sù
xiáng
cǔn duó
pián bì

chǐ

bān
biǎn
wàng


朗读
(五)读准字音
.
.
.
.
.
.
.
.
.
.
.
.
.
.
.
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第一个中原霸主。
(六)相关人物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晋文公
“王道”
VS
“霸道”
思考1:齐宣王和孟子的政治理念分别是什么?
齐宣王
孟子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武力征伐以霸天下)
以“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保民”使天下归心,以王天下。(保民而王)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闻:使……听到
谈论
这类人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宾语前置,未闻之
齐王实问“霸道”
孟子转谈“王道”
【解读】: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阻挡,抵挡
像,如同
加强疑问语气,“吗”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借机提出论点“保民而王”
【解读】: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
王道?
一统九州
制霸天下
以民为本
为政以德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
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吝啬
本来
的确
狭小
就是
连词,表转折
这样
介词,用
知道
这,这样
对,正确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做动,对……感到奇怪。
因此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孟子语言的逻辑技巧之一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有“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以,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宣王“足以王矣”。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
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
知识补充
例:
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牛是偶蹄目动物;
所以牛都是脊椎动物。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30斤为一钧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同“悦”,高兴
禀告
心思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
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偏偏,却
因为
见: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眼力
之:宾语前置,不译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却“不推于民”,是因为有称霸的大欲。
绝招:类比法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是“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是“不用明”。
同理可得:
(大王)“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这是“不用恩”。
孟子语言的逻辑技巧之二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
泰山
越过
告诉
爱护
孩子
玩弄,拨弄
渤海
治理
兼词,之于
正妻
……的原因
动词,用秤称
考虑
用尺量

同“型”,名--动,做榜样
国家

广施仁爱
没有……(的办法)
善于
却是为什么呢
厉害,严重
命题:“推恩”的结果
绝招:归纳演绎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则“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则“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则“推恩足以保四海”。
孟子语言的逻辑技巧之三
绝招:二难法
“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
故宣王或“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孟子语言的逻辑技巧之四
在这方面
最想要的东西
使……受到危害
因为
发动
形容词做名词 肥美的食物 轻暖的衣服 绚丽的颜色
受君主宠爱的人
统治
使……朝见
为了这些
表示推测或选择,可译为“还是”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沿着
恐怕,可能
语气副词,表强调
通“盍”,何不
根本 ---仁政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聚集(总面积)
降服
通“返”

(把货物)储存
通“途”,道路
憎恨
其:表假设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第一阶段的论证
第二部分论证的观点
论点: “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
理论依据:“霸道”弱民,“王道”推恩于民;推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进逼下,宣王陷于两难之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邹人与楚人战
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
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对比论证:图霸的后果,后必有灾——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
孟子的论证方法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如果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固定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 过度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比喻陷害
哪里
规定
连词,表修饰
达到这一步
于是,就
处罚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动词,往,到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一定
荒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大猪
小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通“斑”,须发花白
背负东西
饲养
季节
孟子认为要成就霸业最根本的是什么?
树之以桑(纺)
畜鸡豚狗彘(牧)
勿夺农时(农)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保民的具体做法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本文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阐述国君如能“推恩百姓”,便能“王天下”的论点。
2.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
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戴。
3. 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的原因?
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4. 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牛”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以价值低换价值高的,如果说是不忍心牛无辜被杀而用羊替换,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呢?
5. 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是非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两者的大小和价值的高低。如果他见到羊恐惧发抖的样子,也会以他物代替羊的。
6.“不能”与“不为”有什么分别?
“不为”是指有能力做而不想去做,如向上年纪的人弯腰行礼,说“不能”,其实是不愿去做。“不能”是指真的做不到。
7. 孟子为什么说齐宣王不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亦即“仁心”只及于禽兽,而没有推恩于百姓,他欠缺的是“仁术”,即没有爱护自己的百姓,其实他有能力去做,只不过他不去做罢了。因此对他来说,是“不为”,而非“不能”。
8.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
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①“制民之产”,即规定百姓的产业。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9. 本文孟子是如何运用“因势利导” 和“逐层推进” 的论说技巧的?
孟子巧妙地避开齐宣王对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询问,改变话题,向宣王宣传“保民而王” 的主张。
孟子运用的逐层推进的层次如下:
(1)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 衅钟之事,说明他有不忍之心,具备“王天下” 的条件。
(2) 孟子替齐宣王开解,认为他并非吝啬只是“见牛未见羊” 而已。
(3)孟子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两个事例,说明宣王之所以不行王道,是“不为”,并非“不能”。又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作譬喻,说明“不为” 和“不能” 的区别。
(4)如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然后指出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效果,请宣王考虑。
文本特色
1.论辩善设机巧,跌宕起伏
2.行文铺张扬厉,逻辑严密
3.说理取譬设喻,生动形象
4.语言长短结合,风格多样
牛羊之事
见牛未见羊
以羊易牛
折枝之喻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缘木求鱼
邹楚之喻
治国良策
辟 …朝… 莅… 抚…
以一服八,后必有灾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
本文主要是孟子游说齐宣王施行仁政,整个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围绕“王道”,从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鱼之喻、治国良策等逐层深入,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的善辩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主旨点睛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
②是折枝之类也
③盖亦反其本矣
④刑于寡妻
⑤行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⑥是罔民也
(以,同“已”,止)
(枝,同“肢”,肢体)
(盖,同“盍”,何不)
(刑,同“型”,做榜样)
(涂,同“途”,道路)
(罔,同“网”,陷害)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明以教我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6.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7.彼恶知之
8.抑王兴甲兵……
9.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述说,谈论
视力
明白地 明确地
贤明
表现
吝啬
哪里,怎么,疑问代词
难道,表反问语气
还是,表选择语气
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度,然后知长短
3.王请度之
4.可得闻与
5.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牛何之/然后驱而之善
7.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8.故民之从之也轻
9.舆薪之不见
10.夫晋,何厌之有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
揣度,揣摩
丈量
思考,斟酌
能、能够
领会、理解
动词,到……,往
代词,这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助词,定后标志
音节助词,不译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3.家祭勿忘告乃翁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屠乃奔倚其下
7.构怨于诸侯
8.不拘于时,学于余
9.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样

你的
竟然

于是

被 向

1.危士臣
2.朝秦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从而刑之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9.至于兄弟
10.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形意动,对…感到奇怪 。
形作动,敬爱;形作名,老人。
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幼儿。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动词使动用法。 使……来朝见。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的原因;表结论。
进而推及到;表并列关系。
到了……;另提一件事。
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殊句式
被动句
判断
宾前
宾前
宾前
宾前
宾前
宾前
宾前
宾前
1.百姓之不见保
2.是以后世无传焉
3.臣未之闻也
4.莫之能御也
5.何由知吾可也
6.牛何之
7.然则一羽之不举
8.舆薪之不见
9.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10.未之有也
1.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2.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即“天下”之意。
3.商贾: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受兄长为“悌”。
文化常识
名句默写
1.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 , ; , 。
2.孟子认为百姓向善的前提是 ,
, ,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探究争鸣
孟子认为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你认为这种理想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