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1 18:51:5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南山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深圳湾便会迎来成千上万只候鸟。这片海岸张开热烈的怀抱——鸬鹚从空中俯冲而下,身姿①轻捷地展示着它高超的飞行技巧;琵鹭来回②pái huái,用大大的“锅铲嘴”寻觅着食物,笨拙的动作③滑稽又可爱;长脚鹬迈开红色大长腿,化身时尚弄潮儿,将海滩转换成秀场:黑领椋鸟戴着时髦的黄眼镜,大摇大摆地在公园直饮水处喝水,毫不胆怯……这些可爱的生命绘就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深圳温和的气候加上充足的海岸资源,每年都会吸引将近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和越冬。深圳湾的海岸滩涂,孕育了大量的鱼类、虾、蟹、贝类,为各类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④mián yán数公里的红树林更是为候鸟们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每一棵红树就像一所小房子,各式各样的“居民”在这里 ⑤ (A.参差不齐 B.各得其所 C.大相径庭)、和谐相融。一边是青林碧海、鸥鹭翔集;一边是高楼林立、 ⑥ (A.人声鼎沸 B.花团锦簇 C.人迹罕至)。一半自然一半繁华,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了鹏城的诗意浪漫。
(1)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字音或字形。
给加点字注音:①轻捷: ③滑稽: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②pái huái: ④mián yán:
(2)请根据语境,将正确成语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⑤   ⑥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B.“大摇大摆地在公园直饮水处喝水”中的“大摇大摆”在这里没有贬义色彩。
C.文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该把“停歇”和“越冬”调换顺序。
D.“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中的“彰显”是动词,“理念”是名词。
2.(2023七上·罗湖期末)仙湖植物园的揽胜亭中有许多对联,其中一副令小罗与小湖浮想联翩。
上联:百卉万芳茂林幽兰杨柳翠
下联:一湖三色青山绿水夕阳红
小罗:上联中的“百卉万芳”让我想到了那些古诗中的花儿。如: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小湖:下联中的“青山绿水”让人想起那些吟咏山水的名句。如: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罗:看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只是一味学习背诵是不够的,还要在实际中思考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论语》中所谈到的“   ,   ”吧。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4.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二、阅读理解
(2022七上·平南期中)阅读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客路青山外    
人不知而不愠   
传不习乎    
饭疏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好在哪?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试作分析。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是从学习的哪个方面来谈论的?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七上·绍兴期末)品百味人生
树上的童年
王春鸣
我看了一下那些意大利杨,它们直播云霄。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当然,还有水边的卧柳,屋后的苦楝,沟沿的桑树,在它们身上我度过了更多的时光。
我躺在粗大而又凹凸的树干上,手心里攥着一小团钓鱼线,连着鱼钩,从爸爸的钓鱼竿上扯下来的。裤子口袋里是捂得发热的一毛钱,有时是五分,纸币,从妈妈的钱包里偷来。这不奇怪,作为一个孩子,我一无所有,可是我需要游戏。我试过钓鱼,因为看不见它们怎样从水里过来,看不见它们的表情,所以,不好玩。
我把绿色的纸币扎在鱼钩上,沿灰色的树干,小心地放下去,放在半开的马兰花丛里,或是草旁边,使它们容易发现又显得神秘。我知道这是大人们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和小孩不同,不会走路抬头看天,而是习惯看看四处的庄稼长得如何,地上有没有掉落的玉米籽可以捡回家,然后,咦!居然给我捡到一毛钱!
我钓到的第一个人是个驼背,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现这张钱,正好一阵风吹来,我没有听清他的喃喃自语,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他的手背上青筋毕露,食指和大拇指指甲是灰的,它们毫不犹豫地靠近了那张纸币。我猛地一收线,五分钱立刻离地三尺,碰了一下他的鼻子,他头昂起来有点困难,但是他还是昂起来了,生气地昂起来了。
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长大以后我学哲学,看黑格尔,海德格尔的书,我就想,我是应该叫王格尔的。
我爬在树上是怕被父母发现,喊我回家,我不喜欢那个屋里屋外贴满了毛笔唐诗的家,那些诗折磨了我几十年,直到现在,我吃饭走路,脑子里还会忽然蹦出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什么的,然后为记起它们的上下句费煞心思。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会背诗使我成了异类,一株长在田埂外的秧苗,我即便结出果实也是不能算在那浩浩荡荡的丰收里的。常常,我只好一个人爬上操场边上的歪脖子柳树,扯过一根柳条围在脖子里,看同学跳皮筋,丢沙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些才是童年该说的话。可是我不会说,我就这样呆在树上,连课也不去上了。
凭借树上的童年,我就像阿恩海姆虚拟的古埃及人,始终从上方看到方方的池塘,列成矩阵的树林。还听到从高空里传来的鸟儿飞过的声音。那些年代很安静,我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到了今天,只要你让我到密林里,即使我已经爬不上树,我还是能够迅速地让灵魂回到躯壳,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10.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现力。
①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
②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
11.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感觉“特别孤独”和“特别虚荣”的原因。
13.你觉得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
以下是某同学读《西游记》时所做的笔记片段,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甲】石猴为学长生之道,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寻访十余年才遇到菩提祖师,学到真本领。他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乙】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他是位好老师;唐僧虽然没教给悟空什么本事,但他指引悟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最后成了佛,他也是位好老师;如来佛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让悟空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他也是位好老师。我发现,身边的老师也各有特点,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4.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人名)。
15.读书爱思考就会有很多收获。从这两个片段来看,该同学的收获是什么?
16.你在读我国的古典名著时,一定也闪过思想的火花,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语言综合运用
17.(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4 古代诗歌四首)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jié;jī;徘徊;绵延
(2)⑤B;⑥A
(3)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1)轻捷:qīng jié,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
滑稽:huá jī,诙谐而引人发笑。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绵延:mián yán,延续不断的样子。
(2)第⑤空,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B.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指的是候鸟们在红树林都得到了满足,使用“各得其所”恰当;故选B。
第⑥空,A.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B.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C.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应与前文“青林碧海、鸥鹭翔集”相对照,同时照应后文“一半繁华”,形容城市的喧哗和热闹,使用“人声鼎沸”更恰当;故选A。
(3)C.画线句中“停歇”和“越冬”顺序并不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选项中“应该把‘停歇’和‘越冬’调换顺序”有误。
故答案为:(1)jié;jī;徘徊;绵延
(2)B;A
(3)C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意思,切忌望文生义;辨析成语的感彩;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注意区分同义成语;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3)本道题考查对语句的分析,具体考点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词性辨别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文学常识并学会运用,培养对句段的赏析能力;基本知识例如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常考,一定要牢记。
2.【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杨花落尽子规啼;遥怜故园菊;峨眉山月半轮秋;山岛竦峙;河流大野犹嫌束;客路青山外;巴山夜雨涨秋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次北固山下;峨眉山月歌;观沧海;江南逢李龟年;论语十二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
【解析】【分析】 1.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4.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5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6.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7.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8.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9. 学而不思则罔 10. 思而不学则殆。
故答案为: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遥怜故园菊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山岛竦峙 ;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客路青山外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重点诗句要多复习,注意易错字
【答案】3.A
4.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哲理分析。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动词、意象等,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哲理。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3.A:春夏之交,错误。是冬末春初。
故答案为:A。
4.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故答案为: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答案】5.B
6.旅人前行的路;生气,恼怒;传授的知识;吃
7.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自然理趣。
9.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好学,善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善于自我反省和改变。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次北固山下;论语十二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拟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译文:
【甲】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愉快。这是一个通假字。A.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词类活用;
B.不:同“否”,表示询问;通假字;
C.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古今异义词;
D.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②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③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句意:吃粗粮。饭:吃。
故答案为: ①旅人前行的路;②生气,恼怒;③老师传授的知识;④吃。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有: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则,就。
②重点词语有:笃,坚定。切,恳切。
故答案为: 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这句诗中,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自然理趣。
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句话是从学习态度上论述的。
故答案为: 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好学,善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善于自我反省和改变。
【答案】10.(1)“有点怀疑”“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一方面表现时间的久远,记得不是太清;另一方面也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
(2)连用三个“抖”,生动表现了“我”看到驼背上当(发现钱)后,内心极度的兴奋与激动。
11.新颖,不落俗套,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12.“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
13.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无限的生活乐趣、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0.根据句中“二十多年前”可知,当时距离现在时间有些长,年代有些久远,“有点怀疑”既写出了“我”记得不是太清,有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惊异;根据第①段“我看了一下那些意大利杨,它们直插云霄”和“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可知,攀爬这些树难度很大,“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
故答案为:“有点怀疑”“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一方面表现时间的久远,记得不是太清;另一方面也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2)连用三个“抖”,生动表现了“我”看到驼背上当(发现钱)后,内心极度的兴奋与激动。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在树上度过童年,这个落脚点新颖,不落俗套;文中第②一⑤段写了我在树上的游戏,在树上钓钱、钓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依据第⑤段“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第⑥段“我爬在树上是怕被父母发现,喊我回家,我不喜欢那个屋里屋外贴满了毛笔唐诗的家”可以看出,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故答案为:新颖,不落俗套,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1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根据第⑥段“常常,我只好一个人爬上操场边上的歪脖子柳树,扯过一根柳条围在脖子里,看同学跳皮筋,丢沙包"和第⑦段“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些才是童年该说的话。可是我不会说”可知,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童年是玩游戏跳皮筋、丢沙包,而我因生活在“毛笔唐诗的家”不会这些游戏,“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依据第⑥段“那些诗折磨了我几十年,直到现在,我吃饭走路,脑子里还会忽然蹦出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什么的,然后为记起它们的上下句煞费心思”和“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会背诗使我成了异类”可知,我会背诗得到当时的人们的赞扬和羡慕,我喜欢这种表扬,所以又“特别的虚荣”。
故答案为:“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依据第①段“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当然,还有水边的卧柳,屋后的苦楝,沟沿的桑树,在它们身上我度过了更多的时光”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无限的生活乐趣;依据第⑤段“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长大以后我学哲学”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依据第⑧段“凭借树上的童年,我就像阿恩海姆虚拟的古埃及人,始终从上方看到方方的池塘,列成矩阵的树林。还听到从高空里传来的鸟儿飞过的声音。那些年代很安静,我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到了今天,只要你让我到密林里,即使我已经爬不上树,我还是能够迅速地让灵魂回到躯壳,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
故答案为: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无限的生活乐趣、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等。
【答案】14.吴承恩
15.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6.示例一: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知识点】西游记;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标规定的名著的阅读常识的识记。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2)-(3)考查名著阅读感悟。阅读名著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要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点滴感受的习惯。可以是阅读四大名著的体验,也可以是读其他书的体验,对书中的人物要有自己的见解。
14.《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吴承恩
15.甲段的收获是要有目标,乙段的收获是善于学习所有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
故答案为: 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6.《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涉及的知识、人物很多,只要认真阅读,一定都有感受,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林黛玉的才气等等,只要一点感受,表述则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17.【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南山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深圳湾便会迎来成千上万只候鸟。这片海岸张开热烈的怀抱——鸬鹚从空中俯冲而下,身姿①轻捷地展示着它高超的飞行技巧;琵鹭来回②pái huái,用大大的“锅铲嘴”寻觅着食物,笨拙的动作③滑稽又可爱;长脚鹬迈开红色大长腿,化身时尚弄潮儿,将海滩转换成秀场:黑领椋鸟戴着时髦的黄眼镜,大摇大摆地在公园直饮水处喝水,毫不胆怯……这些可爱的生命绘就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深圳温和的气候加上充足的海岸资源,每年都会吸引将近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和越冬。深圳湾的海岸滩涂,孕育了大量的鱼类、虾、蟹、贝类,为各类候鸟提供丰富的食物。④mián yán数公里的红树林更是为候鸟们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每一棵红树就像一所小房子,各式各样的“居民”在这里 ⑤ (A.参差不齐 B.各得其所 C.大相径庭)、和谐相融。一边是青林碧海、鸥鹭翔集;一边是高楼林立、 ⑥ (A.人声鼎沸 B.花团锦簇 C.人迹罕至)。一半自然一半繁华,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了鹏城的诗意浪漫。
(1)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字音或字形。
给加点字注音:①轻捷: ③滑稽: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②pái huái: ④mián yán:
(2)请根据语境,将正确成语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⑤   ⑥   
(3)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B.“大摇大摆地在公园直饮水处喝水”中的“大摇大摆”在这里没有贬义色彩。
C.文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该把“停歇”和“越冬”调换顺序。
D.“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中的“彰显”是动词,“理念”是名词。
【答案】(1)jié;jī;徘徊;绵延
(2)⑤B;⑥A
(3)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分析】(1)轻捷:qīng jié,意思是动作轻快敏捷。
滑稽:huá jī,诙谐而引人发笑。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绵延:mián yán,延续不断的样子。
(2)第⑤空,A.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B.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句中指的是候鸟们在红树林都得到了满足,使用“各得其所”恰当;故选B。
第⑥空,A.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B.花团锦簇:像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C.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应与前文“青林碧海、鸥鹭翔集”相对照,同时照应后文“一半繁华”,形容城市的喧哗和热闹,使用“人声鼎沸”更恰当;故选A。
(3)C.画线句中“停歇”和“越冬”顺序并不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选项中“应该把‘停歇’和‘越冬’调换顺序”有误。
故答案为:(1)jié;jī;徘徊;绵延
(2)B;A
(3)C
【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的掌握程度。解答本题要拿准字音、看准字形,特别是音形相近的字。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语感,注意读音以及书写,多积累词语,多注意课文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本道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成语意思,切忌望文生义;辨析成语的感彩;注意成语运用的范围;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注意区分同义成语;注意某些成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
(3)本道题考查对语句的分析,具体考点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词性辨别等。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文学常识并学会运用,培养对句段的赏析能力;基本知识例如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等常考,一定要牢记。
2.(2023七上·罗湖期末)仙湖植物园的揽胜亭中有许多对联,其中一副令小罗与小湖浮想联翩。
上联:百卉万芳茂林幽兰杨柳翠
下联:一湖三色青山绿水夕阳红
小罗:上联中的“百卉万芳”让我想到了那些古诗中的花儿。如:
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小湖:下联中的“青山绿水”让人想起那些吟咏山水的名句。如: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罗:看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只是一味学习背诵是不够的,还要在实际中思考运用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论语》中所谈到的“   ,   ”吧。
【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杨花落尽子规啼;遥怜故园菊;峨眉山月半轮秋;山岛竦峙;河流大野犹嫌束;客路青山外;巴山夜雨涨秋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次北固山下;峨眉山月歌;观沧海;江南逢李龟年;论语十二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
【解析】【分析】 1.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3.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4.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5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6.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7.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8.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9. 学而不思则罔 10. 思而不学则殆。
故答案为: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遥怜故园菊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山岛竦峙 ; 河流大野犹嫌束 ; 客路青山外 ; 巴山夜雨涨秋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重点诗句要多复习,注意易错字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诗人于春夏之交,泊船北固山下。
B.开头两句中,“客路”“行舟”二词,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C.三、四两句写所见景色,江水与两岸齐平,风正帆悬,意境开阔。
D.最后两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引起读者对诗人情感的关注。
4.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的哲理。
【答案】3.A
4.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次北固山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哲理分析。读懂古诗句,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动词、意象等,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哲理。
【译文】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3.A:春夏之交,错误。是冬末春初。
故答案为:A。
4.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故答案为: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生。(或推陈出新,生生不息。)(意近即可)
二、阅读理解
(2022七上·平南期中)阅读
【甲】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面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C.与儿女讲论文义 (《咏雪》)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客路青山外    
人不知而不愠   
传不习乎    
饭疏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好在哪?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试作分析。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是从学习的哪个方面来谈论的?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5.B
6.旅人前行的路;生气,恼怒;传授的知识;吃
7.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自然理趣。
9.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好学,善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善于自我反省和改变。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次北固山下;论语十二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拟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译文:
【甲】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用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愉快。这是一个通假字。A.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词类活用;
B.不:同“否”,表示询问;通假字;
C.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古今异义词;
D.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词类活用。
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①句意为: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②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③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④句意:吃粗粮。饭:吃。
故答案为: ①旅人前行的路;②生气,恼怒;③老师传授的知识;④吃。
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有: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则,就。
②重点词语有:笃,坚定。切,恳切。
故答案为: 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②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这句诗中,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诗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残夜未尽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自然理趣。
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句话是从学习态度上论述的。
故答案为: 学习态度。告诉我们学习要虚心好学,善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善于自我反省和改变。
(2023七上·绍兴期末)品百味人生
树上的童年
王春鸣
我看了一下那些意大利杨,它们直播云霄。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当然,还有水边的卧柳,屋后的苦楝,沟沿的桑树,在它们身上我度过了更多的时光。
我躺在粗大而又凹凸的树干上,手心里攥着一小团钓鱼线,连着鱼钩,从爸爸的钓鱼竿上扯下来的。裤子口袋里是捂得发热的一毛钱,有时是五分,纸币,从妈妈的钱包里偷来。这不奇怪,作为一个孩子,我一无所有,可是我需要游戏。我试过钓鱼,因为看不见它们怎样从水里过来,看不见它们的表情,所以,不好玩。
我把绿色的纸币扎在鱼钩上,沿灰色的树干,小心地放下去,放在半开的马兰花丛里,或是草旁边,使它们容易发现又显得神秘。我知道这是大人们喜欢的东西,而且,他们和小孩不同,不会走路抬头看天,而是习惯看看四处的庄稼长得如何,地上有没有掉落的玉米籽可以捡回家,然后,咦!居然给我捡到一毛钱!
我钓到的第一个人是个驼背,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现这张钱,正好一阵风吹来,我没有听清他的喃喃自语,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他的手背上青筋毕露,食指和大拇指指甲是灰的,它们毫不犹豫地靠近了那张纸币。我猛地一收线,五分钱立刻离地三尺,碰了一下他的鼻子,他头昂起来有点困难,但是他还是昂起来了,生气地昂起来了。
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长大以后我学哲学,看黑格尔,海德格尔的书,我就想,我是应该叫王格尔的。
我爬在树上是怕被父母发现,喊我回家,我不喜欢那个屋里屋外贴满了毛笔唐诗的家,那些诗折磨了我几十年,直到现在,我吃饭走路,脑子里还会忽然蹦出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什么的,然后为记起它们的上下句费煞心思。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会背诗使我成了异类,一株长在田埂外的秧苗,我即便结出果实也是不能算在那浩浩荡荡的丰收里的。常常,我只好一个人爬上操场边上的歪脖子柳树,扯过一根柳条围在脖子里,看同学跳皮筋,丢沙包。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些才是童年该说的话。可是我不会说,我就这样呆在树上,连课也不去上了。
凭借树上的童年,我就像阿恩海姆虚拟的古埃及人,始终从上方看到方方的池塘,列成矩阵的树林。还听到从高空里传来的鸟儿飞过的声音。那些年代很安静,我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到了今天,只要你让我到密林里,即使我已经爬不上树,我还是能够迅速地让灵魂回到躯壳,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
10.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字的表现力。
①我有点怀疑二十多年前是不是我,躲在这些树上。我不能确定我是怎样上去的,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
②我从碧绿的水杉树枝上探下头去,笑得枝叶有点抖,钓鱼线有点抖,线上拴着的五分钱有点抖。
11.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2.“那些诗也使我特别孤独又特别虚荣,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感觉“特别孤独”和“特别虚荣”的原因。
13.你觉得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
【答案】10.(1)“有点怀疑”“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一方面表现时间的久远,记得不是太清;另一方面也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
(2)连用三个“抖”,生动表现了“我”看到驼背上当(发现钱)后,内心极度的兴奋与激动。
11.新颖,不落俗套,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12.“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
13.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无限的生活乐趣、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等。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具体语境,结合文本内容可分析作答 。
(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0.根据句中“二十多年前”可知,当时距离现在时间有些长,年代有些久远,“有点怀疑”既写出了“我”记得不是太清,有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惊异;根据第①段“我看了一下那些意大利杨,它们直插云霄”和“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可知,攀爬这些树难度很大,“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
故答案为:“有点怀疑”“不能确定”“看起来并不适合”一方面表现时间的久远,记得不是太清;另一方面也表现儿时爬大树能力的肯定和能爬上大树的自豪感。(2)连用三个“抖”,生动表现了“我”看到驼背上当(发现钱)后,内心极度的兴奋与激动。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在树上度过童年,这个落脚点新颖,不落俗套;文中第②一⑤段写了我在树上的游戏,在树上钓钱、钓人,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依据第⑤段“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第⑥段“我爬在树上是怕被父母发现,喊我回家,我不喜欢那个屋里屋外贴满了毛笔唐诗的家”可以看出,作者用“树上”这个观察点来写童年生活,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故答案为:新颖,不落俗套,深刻表现童年的“我”对自由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苦闷学习的厌倦。
1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根据第⑥段“常常,我只好一个人爬上操场边上的歪脖子柳树,扯过一根柳条围在脖子里,看同学跳皮筋,丢沙包"和第⑦段“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这些才是童年该说的话。可是我不会说”可知,当时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童年是玩游戏跳皮筋、丢沙包,而我因生活在“毛笔唐诗的家”不会这些游戏,“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依据第⑥段“那些诗折磨了我几十年,直到现在,我吃饭走路,脑子里还会忽然蹦出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什么的,然后为记起它们的上下句煞费心思”和“看见我的人都会指着我说:‘看,这就是那个会背诗的小孩。’会背诗使我成了异类”可知,我会背诗得到当时的人们的赞扬和羡慕,我喜欢这种表扬,所以又“特别的虚荣”。
故答案为:“我”感觉“特别孤独”是因为我不能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地一起去玩耍嬉戏,这不仅是行为上的,也是心灵上的;“特别虚荣”是当我背诗得到别人的赞扬时内心感到的骄傲与荣耀。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依据第①段“笔直的杨树和水杉,它们看起来并不适合攀爬。当然,还有水边的卧柳,屋后的苦楝,沟沿的桑树,在它们身上我度过了更多的时光”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无限的生活乐趣;依据第⑤段“能想出这样的游戏,使我觉得我从小就是个孤独的智者,我利用了树的高度和隐蔽,还深刻地理解成人的心理。长大以后我学哲学”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依据第⑧段“凭借树上的童年,我就像阿恩海姆虚拟的古埃及人,始终从上方看到方方的池塘,列成矩阵的树林。还听到从高空里传来的鸟儿飞过的声音。那些年代很安静,我始终和自己在一起。所以到了今天,只要你让我到密林里,即使我已经爬不上树,我还是能够迅速地让灵魂回到躯壳,让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可知,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
故答案为:树上的童年带给了“我”自由的思想、无限的生活乐趣、对真正美的生活的追求等。
以下是某同学读《西游记》时所做的笔记片段,请你阅读后完成问题。
【甲】石猴为学长生之道,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寻访十余年才遇到菩提祖师,学到真本领。他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乙】菩提祖师教会了悟空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他是位好老师;唐僧虽然没教给悟空什么本事,但他指引悟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最后成了佛,他也是位好老师;如来佛把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让悟空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明白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他也是位好老师。我发现,身边的老师也各有特点,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4.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人名)。
15.读书爱思考就会有很多收获。从这两个片段来看,该同学的收获是什么?
16.你在读我国的古典名著时,一定也闪过思想的火花,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案】14.吴承恩
15.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6.示例一: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知识点】西游记;作家作品;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标规定的名著的阅读常识的识记。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2)-(3)考查名著阅读感悟。阅读名著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要养成随时记录自己点滴感受的习惯。可以是阅读四大名著的体验,也可以是读其他书的体验,对书中的人物要有自己的见解。
14.《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
故答案为:吴承恩
15.甲段的收获是要有目标,乙段的收获是善于学习所有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
故答案为: 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16.《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涉及的知识、人物很多,只要认真阅读,一定都有感受,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比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林黛玉的才气等等,只要一点感受,表述则可。
故答案为: 示例一: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示例二: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三、语言综合运用
17.(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4 古代诗歌四首)曹操东临碣石观沧海,留下气势磅礴的诗词,毛泽东曾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请你也写一段描绘大海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小作文,训练题目要求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此题要注意在描写大海的景色时,可以从人的不同感官入手,表达出人们在欣赏大海景色时的内心感受,选取景物时要注意,除了对海水,海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还可以加入海边人物的活动,这样画面才更美,即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展示大海的魅力。
故答案为: 早晨,海面很平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把整个大海照得红彤彤的。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动,海鸥贴近海面快乐地飞翔。海水哗哗地冲上岸边,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下午,涨潮的时候,海面的景色可壮观了。银白的海浪一个紧接着一个向岸这边奔来。开始,浪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跳跃着。过了一会儿,一米来高的大浪一个推着一个奔腾而来。海浪撞击在海边的礁石上,迸出碎玉般的浪花。游客们看了,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阵惊叹声!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小作文,给出了一定的范围“描绘大海”,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角度写作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能够亲身体验面对大海的感受更好。平时要对生活认真观察,仔细留心,写出自己的真情才可感染读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