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2023七上·普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寒冬的雪落在rén jìhǎn zhì的旷野,我开始给春天写一封长长的信。桌上烹雪煮茶,信里邀约故人。而后在茶烟里遇见文字的温暖……
静谧的夜晚,随意翻开一本书,新旧都无需在意。新有新的美感,旧有旧的醉意,因为每本书里都住着一个灵魂,或cūguǎng豪放,或精致婉约,或轻灵洁净,或温柔多情……这些灵魂,有的是住在桥边的红药,每三两点雨滴落,灼人的红便会唤起心底的;有的是住在深闺的木槿,只有斜阳的黄昏和澄澈的月光才可惊醒窗牖上的光阴。展开一卷书,亦如谓见一个倜傥而多情的人,quán fú已久的情愫氤氲。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与书里文字相慰问,滋味浓烈深沉,似故人重逢,暖有余温。等我们老了,也必然心有柔软,懂得通透的世间万象,也更加懂得赤子之心的可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rén jìhǎn zhì( )cūguǎng( )quán fú(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缭绕 柔软 弥漫 B.围绕 柔软 蔓延
C.缭绕 坚强 蔓延 D.围绕 坚强 弥漫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如果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B.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C.之所以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是因为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D.如果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那么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4.(2023七上·肇源月考)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未自清《春》)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渲染悲凉感伤气氛的诗句: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 。
(5)回乐峰前沙似雪, 。
(6) ,应傍战场开。
(7) ,影入平羌江水流。
(8) ,思而不学则殆。
(【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节选)
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6.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2024·长春)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①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②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③入土之浅深,藏荄④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植德:树德,培养道德。②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朝开暮敛。③遑计:哪里顾得上考虑。④萎(gāi):草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本文是如何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
(2023七上·乐昌期中)现代文阅读
爱到无力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0.文章写的是春节回母亲家的事,为什么要写第⑥段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
11.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 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在 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13.选文和课文《荷叶·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2024·东营) 名著阅读,回答问题。
14.读书社组织“读西游,话人物”题诗活动,请你根据短诗内容,对应小说人物。
① ②
涉水翻山夕阳,载僧西去蹄扬 黄发金箍火睛,虎皮腰裙铁兵。
取经万里忠心在,任凭风吹鬃长。 天宫地府难辨,如来面前真形。
③ ④
三尖两刃枪,奉命战猴王。 翠云山洞一裙钗,恼怒悟空两战开。
如影随形变,倒比大圣强。 青锋抵敌铁棒勇,蟭蟟借得芭蕉来。
15.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适合 与 并用的方法。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本书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不超过50字)
三、语言综合运用
16.(W《散文诗二首》同步检测(原卷版))《散文诗二首》运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请你运用此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1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人迹罕至;粗犷;蜷伏
2.A
3.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2)粗犷:粗野;粗鲁;粗鲁而豪放。(3)蜷伏:弯着身体侧向卧倒。
故答案为: 人迹罕至;粗犷;蜷伏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一空,缭绕:回环旋转。围绕:围着转,围成圈儿。句子形容茶烟,用“缭绕”恰当;
二空,柔软:质地柔韧、柔顺。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句中形容看书的感受会令内心沉静,用“柔软”恰当;三空,弥漫: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蔓延: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句中修饰情愫,与“氤氲”搭配,用“弥漫”恰当。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画线句句式杂糅,可删去”结果”,因此改句为: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故答案为:B
4.【答案】(1)欣欣然张开了眼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受降城外月如霜
(6)遥怜故园菊
(7)峨眉山月半轮秋
(8)学而不思则罔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和现代文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杨、怜、峨、罔”等字。
故答案为:(1) 欣欣然张开了眼;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 受降城外月如霜;
(6) 遥怜故园菊;
(7) 峨眉山月半轮秋;
(8) 学而不思则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二、第三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其他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5.“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所谓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要注意抓住诗歌中意象对其具体分析;注意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情感、品质或理想的深入分析形象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用优美的语言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写“白船儿”托物寓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故答案为: “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故答案为: “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答案】7.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
8.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开篇通过“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十分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并从中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接着以“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 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结构方式即可。
【译文】
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藤本植物的根稍稍浅一些,所以柔弱并且需要扶持,它生长的时间还能用年来计算。草本植物的根更浅,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所以说,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就要先稳固它的根。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了,我也倒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本。唉,难道世上缺乏像草本一样行事,反倒像木本一样享其天年,又像藤本一样可以依附后代的人吗?这是造物主的偶然失误,并不是天地间待人处世的常理。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木本、坚、难、萎、故”。木本,木本类的植物。坚,坚韧。难,很难。萎,枯萎。故,......的原因。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
8.例句翻译为: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则见雨露不喜”和“而睹霜雪不惊”并列,且这两句话是对“事事求为木本”的具体解说,即这三句话前后可断句,在“长、本、喜”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①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翻译为: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藤本植物的根稍稍浅一些,所以柔弱并且需要扶持,它生长的时间还能用年来计算。草本植物的根更浅,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写了木本、藤本、草本生长特点各不相同,分别是:坚而难萎和根深,弱而待扶和根略浅,经霜辄坏和根愈浅。“根深故也”交代了木本、藤本、草本寿命和生长特性不同的原因是根的深度不同,得出“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
②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翻译为: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作者写自己从农民和花农种植植物身上得到了养生处事的方法。从上问的植物特点自然过渡到对养生和处世的理解。
③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翻译为: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这是作者领悟出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④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 翻译为: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了,我也倒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本。强调做人要像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像藤本“因人成事”,不像木槿“不为明日计”。
故答案为:开篇通过“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十分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并从中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接着以“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 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答案】10.第(6)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刻画了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哀伤之情。
11.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12.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13.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荷叶母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结合第⑥段“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
洗弄脏的被褥”“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等句可知,这一段概述了母亲为家里的每个人无私奉献,自己一身伤痛的事实。这一内容是这次春节之前发生的事情,故从记叙顺序角度看是插叙。母亲任劳任怨地照料卧床不起的祖父、关心每个子女的生活,表现出母亲的任劳任怨、慈爱、勤劳能干。母亲为了家庭不断付出,自己一身伤痛,表现出母亲的无私、善良。故作用是:这一段通过插入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突
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勤劳能干、善良慈爱的品质,刻画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因母亲年老体弱的哀伤之情。
故答案为:第(6)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刻画了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哀伤之情。
11.结合文章第①段“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可知,开篇的时间点是现在。结合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可知,这里回忆的是以往每年春节的事情。结合第③段“这次国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可知,第③段又回到了现在。故可知第②段从记叙顺序上看是插叙。再结合第②段“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等句子可知,这
一段具体描写了以往回母亲家过年时的温馨场景,母亲记得住每个孩子的喜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关怀和爱,有助于塑造母亲慈爱的形象。结合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和第⑧段“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可知,插叙部分中能干的,细致的,慈爱的母亲和现在的记忆衰退、无力为孩子准备东西的的母亲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了母亲老去的事实,更能够突出母亲的“爱无力”和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牵挂等,故这一段插叙为下文写母亲年老体衰、记忆衰退而爱到无力做铺垫。
故答案为: 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12.解答此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赏析提示,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入手分析。A句将母亲的背影比作"一枚褶皱的核桃”,运用形象的比喻,突出母亲年老的样子,表现作者看到母亲背影心里的难受。B句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贴”“说”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后面又具体给出母亲的语言,表现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的不舍,以及对没有给出儿女东西的内疚,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故答案为: 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13.相同点。结合第⑨段“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等内容可知,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爱。结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知,《荷叶·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故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不同点。结合第⑦段”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 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可知,母亲因为不能给孩子帮助而感到愧疚,这份愧疚令作者既感动有内疚。结合第④段“妈真的老了吗 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 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可知,见到母亲的衰者,作为孩子,内心非常哀伤。故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对母亲老去的哀伤。结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自己比成红莲,母亲比成荷叶,故可知《荷叶·母亲》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这是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答案】14.白龙马;六耳猕猴;二郎神;罗刹女
15.精读和略读;示例:《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告诉我,通往理想的路虽然很崎岖,只要矢志不移,终究会抵达梦想。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史记与理解。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或启示。名著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圈点勾画、批注、读书笔记、精读略读、跳读、写读后感、读前言后记、读目录等等,要有所了解。阅读启示先要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然后表述理由,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一定要结合名著内容来谈。
14.第1空,由诗句: ”涉水翻山夕阳,载僧西去蹄扬 , 取经万里忠心在,任凭风吹鬃长“中“载僧”就是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他是小白龙变的,;
第2空,由诗句: 黄发金箍火睛,虎皮腰裙铁兵。 天宫地府难辨,如来面前真形。 “真假孙悟空”这个情节里,孙悟空和假悟空大家都辨不清,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假悟空现了原形,所以这是就是和孙悟空很像的六耳猕猴;
第3空, ”三尖两刃枪,奉命战猴王。 如影随形变,倒比大圣强 “这个诗句说的是“小圣施威降大圣”,大圣就是二郎神;
第4空, ”翠云山洞一裙钗,恼怒悟空两战开 。 青锋抵敌铁棒勇,蟭蟟借得芭蕉来 “这个诗句说的是三调芭蕉扇"的情节,取经路上火焰山挡路,悟空找牛魔王之妻罗刹女借扇的情节,罗刹女也称铁扇公主。
故答案为:
白龙马;六耳猕猴;二郎神;罗刹女
15.第1问,读《西游记》这类古典小说,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可以精读细读,对那些不感兴趣的或者那些写人的比较晦涩的诗句就可以跳读或略读。
第2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是只要意志坚定,就能战胜困难,实现理想,或者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也可以。要根据情节来分析。
故答案为:
精读和略读;示例:《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告诉我,通往理想的路虽然很崎岖,只要矢志不移,终究会抵达梦想。
16.【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要选择故乡中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村前的小河,村头的老槐树,炊烟等,既要对这些景物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也要有抒情。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训练(基础卷)
一、基础知识
(2023七上·普宁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寒冬的雪落在rén jìhǎn zhì的旷野,我开始给春天写一封长长的信。桌上烹雪煮茶,信里邀约故人。而后在茶烟里遇见文字的温暖……
静谧的夜晚,随意翻开一本书,新旧都无需在意。新有新的美感,旧有旧的醉意,因为每本书里都住着一个灵魂,或cūguǎng豪放,或精致婉约,或轻灵洁净,或温柔多情……这些灵魂,有的是住在桥边的红药,每三两点雨滴落,灼人的红便会唤起心底的;有的是住在深闺的木槿,只有斜阳的黄昏和澄澈的月光才可惊醒窗牖上的光阴。展开一卷书,亦如谓见一个倜傥而多情的人,quán fú已久的情愫氤氲。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与书里文字相慰问,滋味浓烈深沉,似故人重逢,暖有余温。等我们老了,也必然心有柔软,懂得通透的世间万象,也更加懂得赤子之心的可贵。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rén jìhǎn zhì( )cūguǎng( )quán fú(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缭绕 柔软 弥漫 B.围绕 柔软 蔓延
C.缭绕 坚强 蔓延 D.围绕 坚强 弥漫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如果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B.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C.之所以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是因为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D.如果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结果,那么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答案】1.人迹罕至;粗犷;蜷伏
2.A
3.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的使用(搭配);语序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2)粗犷:粗野;粗鲁;粗鲁而豪放。(3)蜷伏:弯着身体侧向卧倒。
故答案为: 人迹罕至;粗犷;蜷伏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一空,缭绕:回环旋转。围绕:围着转,围成圈儿。句子形容茶烟,用“缭绕”恰当;
二空,柔软:质地柔韧、柔顺。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句中形容看书的感受会令内心沉静,用“柔软”恰当;三空,弥漫:充满或布满了烟雾、尘土、水汽等。蔓延: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句中修饰情愫,与“氤氲”搭配,用“弥漫”恰当。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画线句句式杂糅,可删去”结果”,因此改句为:因为遇见一本好书也是讲求缘分的,所以偶然得之,方明了其中的欣喜。
故答案为:B
4.(2023七上·肇源月考)默写。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未自清《春》)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渲染悲凉感伤气氛的诗句: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 。
(5)回乐峰前沙似雪, 。
(6) ,应傍战场开。
(7) ,影入平羌江水流。
(8) ,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欣欣然张开了眼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受降城外月如霜
(6)遥怜故园菊
(7)峨眉山月半轮秋
(8)学而不思则罔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和现代文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杨、怜、峨、罔”等字。
故答案为:(1) 欣欣然张开了眼;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4)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5) 受降城外月如霜;
(6) 遥怜故园菊;
(7) 峨眉山月半轮秋;
(8) 学而不思则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第二、第三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其他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精彩练习】7散文诗二首)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纸船——寄母亲(节选)
冰心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中的“白船儿”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6.最后一句中的“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答案】5.“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所谓的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要注意抓住诗歌中意象对其具体分析;注意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情感、品质或理想的深入分析形象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用优美的语言把诗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鉴赏诗歌的意象(形象)把握诗歌情感能力。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诗人写“白船儿”托物寓情,赋于纸船特别的含义,寄托对母亲的爱与思念,进而抒发出作者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故答案为: “白船儿”象征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诗人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故答案为: “爱”指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
二、阅读理解
(2024·长春)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①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②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③入土之浅深,藏荄④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噫!世岂乏草木之行,而反木其天年,藤其后裔者哉?此造物偶然之失,非天地处人待物之常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改动)
[注]①植德:树德,培养道德。②木槿:落叶灌木。其花朝开暮敛。③遑计:哪里顾得上考虑。④萎(gāi):草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本文是如何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
【答案】7.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
8.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开篇通过“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十分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并从中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接着以“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 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从草木写到人,告诉我们人生道理的结构方式即可。
【译文】
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藤本植物的根稍稍浅一些,所以柔弱并且需要扶持,它生长的时间还能用年来计算。草本植物的根更浅,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所以说,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就要先稳固它的根。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了,我也倒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本。唉,难道世上缺乏像草本一样行事,反倒像木本一样享其天年,又像藤本一样可以依附后代的人吗?这是造物主的偶然失误,并不是天地间待人处世的常理。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木本、坚、难、萎、故”。木本,木本类的植物。坚,坚韧。难,很难。萎,枯萎。故,......的原因。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木本类的植物具有坚韧并且不易枯萎的特性,它们的生长时间长,这是因为它们的根扎得比较深。
8.例句翻译为: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则见雨露不喜”和“而睹霜雪不惊”并列,且这两句话是对“事事求为木本”的具体解说,即这三句话前后可断句,在“长、本、喜”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
9.①草木之种类极杂,而别其大较有三,木本、藤本、草本是也。木本坚而难萎,其岁较长者,根深故也。藤本之为根略浅,故弱而待扶,其岁犹以年纪。草本之根愈浅,故经霜辄坏,为寿止能及岁。翻译为:草木的种类非常繁杂,但分起来大致有三类:木本、藤本和草本。木本植物坚实而且很难枯萎,寿命比较长,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藤本植物的根稍稍浅一些,所以柔弱并且需要扶持,它生长的时间还能用年来计算。草本植物的根更浅,一经霜打就死了,寿命最长也就一年。写了木本、藤本、草本生长特点各不相同,分别是:坚而难萎和根深,弱而待扶和根略浅,经霜辄坏和根愈浅。“根深故也”交代了木本、藤本、草本寿命和生长特性不同的原因是根的深度不同,得出“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
②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翻译为: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作者写自己从农民和花农种植植物身上得到了养生处事的方法。从上问的植物特点自然过渡到对养生和处世的理解。
③人能虑后计长,事事求为木本,则见雨露不喜,而睹霜雪不惊。翻译为: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这是作者领悟出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④其为身也挺然独立,至于斧斤之来,则天数也,岂灵椿古柏之所能避哉?如其植德不力而务为苟且,则是藤本其身,止可因人成事,人立而我立,人仆而我亦仆矣。至于木槿其生,不为明日计者,彼且不知根为何物,遑计入土之浅深,藏荄之厚薄哉!是即草木之流亚也。 翻译为:作为树木本身,挺拔自生,至于被斧头砍,就是天意了,难道充满灵气的椿树和千年松柏就能躲得了吗?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培养自己崇高的品德,只是苟且行事,这样的人与藤本植物一样,只能依靠别人来做成事,别人事成了,我也事成了,别人倒了,我也倒了。至于像木槿一样生存的人,从来不考虑明天,他们甚至不知道根为何物,哪里会考虑根入土的深浅,埋藏的厚薄呢?这种人就像次等的草本。强调做人要像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像藤本“因人成事”,不像木槿“不为明日计”。
故答案为:开篇通过“坚而难痿”“弱而待扶”“经霜辄坏”“深”“略浅”“愈浅”等词,十分准确而又形象地概括了木本、藤本、草本各自不同的生长特点,并从中得出了“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的结论。接着以“吾于老农老圃之事,而得养生处事之方焉”一句,自然地过渡到对养生处世之方的探讨,借言草木来谈论人生:要象木本那样扎根深土“挺然独立”;不学藤本的为根浅薄,毫无定见,“因人成事”; 更不学木槿的“不知根为何物”,得过且过,“不为明日计”。
(2023七上·乐昌期中)现代文阅读
爱到无力
①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
②我们兄妹几个坐在屋前晒太阳,等着开午饭,一边闲闲地说着话。这是每年的惯例,春节期间,兄妹几个约好了日子,从各自的小家出发,回到母亲身边来拜年。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姐姐戏称我每次回家,都是鬼子进村,大扫荡了。的确有点像。母亲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让我带回城,以便事无巨细地把我照顾好。(批注:“恨不得把她自己也塞到袋子里”,夸张的写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备至。)
③这次回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看着这个笑,看着那个笑。我们的孩子,一齐叫她外婆,她不知怎么应答才好。摸摸这个的手,抚抚那个的脸。这是多么灿烂热闹的场景啊,它把一切的困厄苦痛,全都掩藏得不见影踪。母亲的笑,便一直挂在脸上,像窗花贴在窗上。母亲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我要到地里挑青菜了。却因找一把小锹,屋里屋外乱转了一通,最后在窗台边找到它。姐姐说,妈老了。
④妈真的老了吗?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A)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批注:………………)
⑤厨房里,动静不像往年大,有些静悄悄。母亲在切芋头,切几刀,停一下,仿佛被什么绊住了思绪。她抬头愣愣看着一处,复又低头切起来。我跳进厨房要帮忙,亲慌了,拦住,连连说:“快出去,别弄脏你的衣裳。”我看看身上,银色外套,银色毛领子,的确是不经脏的。
⑥我继续坐到屋前晒太阳。阳光无限好,仿佛还是昔时的模样,温暖,无忧。却又不同了,因为我们都不是昔时的那一个了,一些现实无法回避: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洗弄脏的被褥。姐姐的孩子,好好的突然患了眼疾,视力急剧下降,去医院检查,竟是严重的青光眼。母亲愁得夜不成眠,逢人便问,孩子没了眼睛咋办呢?都快问成祥林嫂了。弟弟婚姻破裂,一个人形只影单地晃来晃去,母亲当着人面落泪不止,她不知道拿她这个儿子怎么办。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
⑦我再进厨房,钟已敲过十二点了。太阳当头照,我的孩子嚷饿,我去看饭熟了没。母亲竟还在切芋头,旁边的篮子里,晾着洗好的青菜。锅灶却是冷的。母亲昔日的利落,已消失殆尽。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我说,妈,还是我来吧。我麻利地清洗锅盆,炒菜烧汤煮饭,母亲在一边看着,没再阻拦。
⑧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B)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批注:………………)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
⑨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
10.文章写的是春节回母亲家的事,为什么要写第⑥段中那些“无法回避”的现实?
11.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2. 批注是精读文章的常用方法,可以是对内容的客观注解,也可以是读者的主观感悟,例如,对作品的语言、构思及情感等的领悟。请参照文中“批注”示例,在 A、B两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句进行批注。
13.选文和课文《荷叶·母亲》都与“母爱”有关,请从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角度,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说说你对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答案】10.第(6)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刻画了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哀伤之情。
11.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12.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13.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荷叶母亲;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记叙顺序;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10.结合第⑥段“祖父卧床不起已好些时日,大小便失禁,床前照料之人,只有母亲。大冬天里,母亲双手浸在冰冷的河水里,给祖父
洗弄脏的被褥”“母亲自己,也是多病多难的,贫血,多眩晕。手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指头已伸不直了。家里家外,却少不了她那双手的操劳”等句可知,这一段概述了母亲为家里的每个人无私奉献,自己一身伤痛的事实。这一内容是这次春节之前发生的事情,故从记叙顺序角度看是插叙。母亲任劳任怨地照料卧床不起的祖父、关心每个子女的生活,表现出母亲的任劳任怨、慈爱、勤劳能干。母亲为了家庭不断付出,自己一身伤痛,表现出母亲的无私、善良。故作用是:这一段通过插入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突
出了母亲任劳任怨、勤劳能干、善良慈爱的品质,刻画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因母亲年老体弱的哀伤之情。
故答案为:第(6)段那些“难以避免的事实”是母亲在苦难中为这个家辛苦操劳,刻画了母亲为家庭付出的伟大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与哀伤之情。
11.结合文章第①段“母亲进厨房有好大一会儿了“可知,开篇的时间点是现在。结合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可知,这里回忆的是以往每年春节的事情。结合第③段“这次国家,母亲也是高兴的,围在我们身边转半天”可知,第③段又回到了现在。故可知第②段从记叙顺序上看是插叙。再结合第②段“母亲总是高兴地给我们忙这忙那。这个喜欢吃蔬菜,那个喜欢吃鱼,这个爱吃糯米糕,那个好辣,母亲都记着。端上来的菜,投合了人人的喜好”等句子可知,这
一段具体描写了以往回母亲家过年时的温馨场景,母亲记得住每个孩子的喜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们的关怀和爱,有助于塑造母亲慈爱的形象。结合第②段“临了,母亲还给离家最远的我,备上好多好吃的带上。这个袋子里装青菜菠菜,那个袋子里装年糕肉丸子"和第⑧段“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贴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可知,插叙部分中能干的,细致的,慈爱的母亲和现在的记忆衰退、无力为孩子准备东西的的母亲形成对比,进而突出了母亲老去的事实,更能够突出母亲的“爱无力”和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牵挂等,故这一段插叙为下文写母亲年老体衰、记忆衰退而爱到无力做铺垫。
故答案为: 插叙,回忆以往回母亲家拜年的温馨场景,表达了母亲对我们深厚的爱,着力写出母亲清楚记得孩子的饮食喜好,为下文写母亲因年老体弱记忆衰退作铺垫。
12.解答此题根据题干中给出的赏析提示,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入手分析。A句将母亲的背影比作"一枚褶皱的核桃”,运用形象的比喻,突出母亲年老的样子,表现作者看到母亲背影心里的难受。B句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贴”“说”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后面又具体给出母亲的语言,表现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的不舍,以及对没有给出儿女东西的内疚,突出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故答案为: 示例:A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身影比作皱褶的核桃,表现母亲的衰老之态。
B句: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没有东西给我带而内疚,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儿女付出的母亲的形象。
13.相同点。结合第⑨段“我的母亲,终于爱到无力”等内容可知,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爱。结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知,《荷叶·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故相同点: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不同点。结合第⑦段”看到我,她恍然惊醒过来,异常歉意地说,乖乖,饿了吧 饭就快好了。这一说,差点把我的泪说出来"可知,母亲因为不能给孩子帮助而感到愧疚,这份愧疚令作者既感动有内疚。结合第④段“妈真的老了吗 我们顺着姐姐的目光,一齐看过去。母亲在阳光下发愣,母亲说,我要做什么的 哦,挑青菜呢,母亲自言自语。背影看起来,真小啊,小得像一枚褶皱的核桃"可知,见到母亲的衰者,作为孩子,内心非常哀伤。故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和对母亲老去的哀伤。结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把自己比成红莲,母亲比成荷叶,故可知《荷叶·母亲》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依恋。这是两篇文章的不同点。
故答案为:相同点:都蕴含对母亲的热爱与赞美。不同点:本文还表达了对母亲老去的哀伤、对母亲的愧疚,蕴含着“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报答自己的父母,不能等到他们爱到无力时才想起他们”的思想:《荷叶·母亲》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依恋。
(2024·东营) 名著阅读,回答问题。
14.读书社组织“读西游,话人物”题诗活动,请你根据短诗内容,对应小说人物。
① ②
涉水翻山夕阳,载僧西去蹄扬 黄发金箍火睛,虎皮腰裙铁兵。
取经万里忠心在,任凭风吹鬃长。 天宫地府难辨,如来面前真形。
③ ④
三尖两刃枪,奉命战猴王。 翠云山洞一裙钗,恼怒悟空两战开。
如影随形变,倒比大圣强。 青锋抵敌铁棒勇,蟭蟟借得芭蕉来。
15.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适合 与 并用的方法。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本书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不超过50字)
【答案】14.白龙马;六耳猕猴;二郎神;罗刹女
15.精读和略读;示例:《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告诉我,通往理想的路虽然很崎岖,只要矢志不移,终究会抵达梦想。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西游记》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人物的史记与理解。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或启示。名著的阅读方法有很多,如圈点勾画、批注、读书笔记、精读略读、跳读、写读后感、读前言后记、读目录等等,要有所了解。阅读启示先要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然后表述理由,注意条理清晰,论据充分。一定要结合名著内容来谈。
14.第1空,由诗句: ”涉水翻山夕阳,载僧西去蹄扬 , 取经万里忠心在,任凭风吹鬃长“中“载僧”就是唐僧的坐骑白龙马,他是小白龙变的,;
第2空,由诗句: 黄发金箍火睛,虎皮腰裙铁兵。 天宫地府难辨,如来面前真形。 “真假孙悟空”这个情节里,孙悟空和假悟空大家都辨不清,如来用金钵盂罩住,假悟空现了原形,所以这是就是和孙悟空很像的六耳猕猴;
第3空, ”三尖两刃枪,奉命战猴王。 如影随形变,倒比大圣强 “这个诗句说的是“小圣施威降大圣”,大圣就是二郎神;
第4空, ”翠云山洞一裙钗,恼怒悟空两战开 。 青锋抵敌铁棒勇,蟭蟟借得芭蕉来 “这个诗句说的是三调芭蕉扇"的情节,取经路上火焰山挡路,悟空找牛魔王之妻罗刹女借扇的情节,罗刹女也称铁扇公主。
故答案为:
白龙马;六耳猕猴;二郎神;罗刹女
15.第1问,读《西游记》这类古典小说,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可以精读细读,对那些不感兴趣的或者那些写人的比较晦涩的诗句就可以跳读或略读。
第2问,《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是只要意志坚定,就能战胜困难,实现理想,或者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也可以。要根据情节来分析。
故答案为:
精读和略读;示例:《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意志告诉我,通往理想的路虽然很崎岖,只要矢志不移,终究会抵达梦想。
三、语言综合运用
16.(W《散文诗二首》同步检测(原卷版))《散文诗二首》运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请你运用此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1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要选择故乡中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村前的小河,村头的老槐树,炊烟等,既要对这些景物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也要有抒情。
【点评】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