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竞秀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名家名篇,也领略了许多自然美景。
大家欣赏了, ① (作家名)笔下的《春》: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yùn niàng)的花香,那将(kē cháo)安在繁花嫩叶中, A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地卖弄清脆喉咙的鸟儿;那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的人们,无一不展现出春之魅力.我们领略了作家老舍眼中的 ② (文章题目):那似乎给蓝天银上了银边儿的山尖,那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山腰上的薄雪,那终年贮蓄绿色的水藻,无一不彰显济南冬天之温情。我们还体悟了刘湛秋笔下《雨的四季》:柔和又滋润的春雨,热烈而粗犷的夏雨,使人怀想而动情的秋雨,清冷却不似北风般 B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冬雨……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我们充分领略了自然风光之美。读万卷书,仍需行万里路。少年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正等着我们呢!
(1)在语段的①②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 ②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写拼音
yùn niàng kē cháo
抖擞 粗犷
(3)请在语段的A、B两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A B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1)朱自清;《济南的冬天》
(2)酝酿;窠巢;sǒu;guǎng
(3)呼朋引伴;咄咄逼人
(4)删去“通过”或者“使”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作家作品;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第一空,《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第二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们领略了作家老舍眼中的《济南的冬天》:那似乎给蓝天镶上了银边儿的山尖,那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山腰上的薄雪,那终年贮蓄绿色的水藻,无一不彰显济南冬天之温情。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和词语注音的辨析。“ yùn niàng ”写作“酝酿”;“ kē cháo ”写作“窠巢”;“抖擞”的“擞”应读“ sǒu ”;“粗犷”的“扩”应读“ guǎng”。
(3)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识记。第一空,根据“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的释义,可知此处成语为“呼朋引伴”;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第二空,根据“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释义,可知此处成语为“咄咄逼人”。咄咄逼人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我们充分领悟了自然风光之美”一句中,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故答案为:⑴ 朱自清;《济南的冬天》 ⑵ 酝酿 ; 窠巢;sǒu ; guǎng ⑶ 呼朋引伴 ; 咄咄逼人 ⑷删去“通过”或者“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2023七上·肇源月考) “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1)遥怜故园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2)《<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4)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对远方朋友思念的诗句是: , 。
(7)《天净沙·秋思》中“ , ,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巧妙结合,从正反两面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凄楚悲怆。
【答案】(1)应傍战场开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山岛竦峙
(4)岐王宅里寻常见
(5)影入平羌江水流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重点字:傍;罔;殆;竦峙;岐;羌;郎;藤。
故答案为:应傍战场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岛竦峙;岐王宅里寻常见;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2023七上·雅安期末)古代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颈联既是黎明时分江上美景的生动写照,又是时序交替的形象表现,富含哲理。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江景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阔”和“悬”字,炼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3.D
4.“阔”用得好,直抒胸意,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应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写法等。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完成时应通读诗歌,然后认真阅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答题时,先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然后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最后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现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并不是表达“壮志末酬的情怀”;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解答本题时可以先解释“悬”的意思,悬是笔直高挂的样子。一方面写出江面风平浪静,另一方面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阔”字,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
二、阅读理解
(2023七上·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可以为师矣
C.公大笑乐 不亦乐乎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俄而雪骤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8.你认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好,还是比作“柳絮因风起”好?为什么?
【答案】5.D
6.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急;;④大体。
7.①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②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8.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知识点】咏雪(《世说新语》);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A、与:和 。
B、可:可以。
C、 乐:高兴,喜悦。
D、 日 : 日子 ;每天。
故答案为: D
6.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意思是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所以内集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意思是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所以儿女是子女的意思。
③俄而雪骤意思是 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是大的意思。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所以差的意思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急;④大体。
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似 ” 。第②句中的“ 因 ” 。
故答案为:①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②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8.“撒盐空中”意思是在空中撒盐,撒盐是写出乐雪大。
“柳絮因风起”意思是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柳絮写出雪花很轻盈。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2023七上·成华期末)现代文阅读
最怕匆促
曾颖
①上职高的第一年,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40多公里外的新都,这对没怎么出过远门的我,无疑充满诱惑。为了不给妈妈增加负担,我连续一个多星期没吃早饭,把饭钱攒下来,交完一元五角钱的车费后,还剩八角钱。
②我们坐着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到新都,上午逛宝光寺,下午游桂湖公园。对于只有十四五岁的我们,后者的吸引力显然要大一些,说不定还可以让我们荡起双桨,像歌里唱的那样。事实上,当时的桂湖公园,湖是一小畦水,桂花尚未盛开,公园里只有一些旧房子。大家围着湖转了一圈,便觉兴味索然。
③只有语文老师黄仁文一路兴趣盎然。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从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都不肯放过。他且走且吟,一脸惬意,仿佛所见都是久别的老友。
④那时,黄老师刚教我们不久,但他身上那股掩盖不住的潇洒又儒雅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不觉间,我就跟在他身后了。他起初是自顾自地诵读,后来开始给我讲解,哪一副对联是郭沫若题的,上下联里嵌着“桂湖”两个字;哪一句话又和哪一部古典名著有关。还说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前我在读小说时见过这句词,原来还与这座房子的主人杨升庵有关。杨升庵这个名字,从此进入我的视野。
⑤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传说当年杨升庵遇祸遭贬,他对皇帝说:“万岁,您把我发配到哪里都可以,唯独不要把我送回新都老家,我家隔壁有一条巷子,叫猫市巷,那里有很多猫屎,我最怕闻那个味道。”他以为皇帝会因为讨厌他,将他送到他不想去的地方,从而达到回老家的目的。但皇帝看穿了他的小心思,直接将他派去云南。
⑥这当然是无可稽考①的故事,距历史事实很远,但距青少年的兴趣很近。黄老师给我讲的许多关于杨升庵的真实故事,我都淡忘了,唯独记得这一个,历经39年,它依然清晰如昨。
⑦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和大队伍分开了。没有嬉闹追逐,公园显得异常宁静,阳光灿烂且有一点儿小风,既明亮又不燥热。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切,也更应景。
⑧那天午饭,黄老师带的是师母做的卤肉夹馍,他硬分了一多半给我,使我省下几角钱。他让我用这些钱买了一盒新都特产桂花姜糖带回家,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道,吃得满心欢喜。我将此归功于黄老师。
⑨之后的作文课,我写了桂湖。同学们感叹:“我们去的难道不是一个地方?”而黄老师在念完我的作文之后说:“这世间万物,最怕匆促,因为一旦匆促,就失去了洞察和感知美好的能力,即使有美景在侧,也失去了欣赏的能力。旅游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这句话影响了我大半生。
(摘自《读者》2023年第19期,略有删改)
【注】①稽考:考查。
9.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空缺处。
时间 所忆的事 “我”的心情
春游前 “我”省钱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 ①
春游中 ② 失望
③ ④
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 ⑤
⑥ 黄老师念“我”写桂湖的作文
10.猫市巷的故事是“无可稽考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它?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11.若将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的“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从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改为“每一处”,好不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2.文章结尾说“旅游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这里的“如此”指什么?作者在这次“旅游”中获得了哪些美好的人生体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作答。
【答案】9.①期待;②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③“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④愉悦;⑤感激;⑥春游后
10.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
11.不好。原文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既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又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12.“如此”指“最怕匆促”。①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②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③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④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上职高的第一年,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40多公里外的新都,这对没怎么出过远门的我,无疑充满诱惑”①概括力:期待。结合“大家围着湖转了一圈,便觉兴味索然”,②概括为: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结合“不知不觉间,我就跟在他身后了”,③概括为:“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结合“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场,也更应景”,④概括为:愉悦。结合“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⑤概括为:感激。结合“之后的作文课,我写了桂湖”,⑥概括为:春游后。
故答案为:①期待②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③“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④愉悦⑤感激⑥春游后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分析,虽然猫市巷的故事是“无可稽考的故事”,但是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首先回答:不好,然后分析原因。“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丛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写出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故答案为:不好。原文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既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又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世间万物,最怕匆促,因为一旦匆促,就失去了洞察和感知美好的能力”分析,“如此”指“最怕匆促”。结合“只有语文老师黄仁文一路兴趣盎然。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丛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他且走且吟,一脸惬意,仿佛所见都是久别的老友”分析,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结合“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分析,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结合“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切,也更应景”分析,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结合“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分析,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故答案为:“如此”指“最怕匆促”。①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②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③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④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2023七上·期末)名著阅读
①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 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 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13.上述文字出自名著《 》,作者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① ②
15.《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古典小说之一,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答案】13.西游记;吴承恩
14.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借)芭蕉扇(或调芭蕉扇)意近即可。
15.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喜爱。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根据选段中提到的“行者”“唐僧”"观音菩萨"等人名可知,出自名著《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故答案为:西游记;吴承恩
1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①根据选段中的“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可知,关联的情节是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时,先后遇到了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妪和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且一棒打死,唐僧不辨人妖,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②根据选段中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可知,关联的情节是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悟空,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孙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向西赶路。
故答案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借)芭蕉扇(或调芭蕉扇)意近即可。
15.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拓展。①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②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画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③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④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那救了出来。
故答案为: 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喜爱。
三、语言综合运用
16.(2020七上·芮城期末)下图是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冒险电影《攀登者》的宣传海报。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上的人物故事。(80字左右)
提示:吴京饰演方五洲 张译饰演曲松林
【答案】此题为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从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对情节进行描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得分。
示例:面对着皑皑雪山,方五洲唯一能做的就是伸出自己的手。他明白,此时的自己体力已经不支,但是他不能看着自己的队友就这样滑落下去。他把手使劲的伸向了曲松林,用最简洁的语言喊着“抓住……抓住……”。此时的曲松林,看到队友的救援,拼命的把手向上伸,想紧紧的抓住方五洲,但是他浑身的力量已经用尽,他只能用眼神告诉队友:我尽力,我够不着。其实他心理明白此刻方五洲的艰辛,他想放弃。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上的人物故事。《攀登者》讲述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观察海报,主要有两个人物:方五洲和曲松林。周围是皑皑雪山,在体力耗尽的情形下,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凭借队友的鼓励与帮助、自己坚强的意志坚持登上峰顶。本题根据提示“吴京饰演方五洲,张译饰演曲松林”从周围恶劣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对情节进行描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示例:面对着皑皑雪山,方五洲唯一能做的就是伸出自己的手。他明白,此时的自己体力已经不支,但是他不能看着自己的队友就这样滑落下去。他把手使劲的伸向了曲松林,用最简洁的语言喊着“抓住……抓住……”。此时的曲松林,看到队友的救援,拼命的把手向上伸,想紧紧的抓住方五洲,但是他浑身的力量已经用尽,他只能用眼神告诉队友:我尽力,我够不着。其实他心理明白此刻方五洲的艰辛,他想放弃。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图片,抓图片的信息,结合构成的要素、重点的文字、图像进行理解,注意从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语言要流畅、生动,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七上·竞秀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名家名篇,也领略了许多自然美景。
大家欣赏了, ① (作家名)笔下的《春》: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中(yùn niàng)的花香,那将(kē cháo)安在繁花嫩叶中, A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地卖弄清脆喉咙的鸟儿;那些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的人们,无一不展现出春之魅力.我们领略了作家老舍眼中的 ② (文章题目):那似乎给蓝天银上了银边儿的山尖,那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山腰上的薄雪,那终年贮蓄绿色的水藻,无一不彰显济南冬天之温情。我们还体悟了刘湛秋笔下《雨的四季》:柔和又滋润的春雨,热烈而粗犷的夏雨,使人怀想而动情的秋雨,清冷却不似北风般 B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冬雨……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我们充分领略了自然风光之美。读万卷书,仍需行万里路。少年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正等着我们呢!
(1)在语段的①②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① ②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写拼音
yùn niàng kē cháo
抖擞 粗犷
(3)请在语段的A、B两处,填上合适的成语。
A B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2023七上·肇源月考) “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1)遥怜故园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2)《<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4)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对远方朋友思念的诗句是: , 。
(7)《天净沙·秋思》中“ , ,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巧妙结合,从正反两面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凄楚悲怆。
(2023七上·雅安期末)古代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颈联既是黎明时分江上美景的生动写照,又是时序交替的形象表现,富含哲理。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江景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阔”和“悬”字,炼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理解
(2023七上·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
B.撒盐空中差可拟 可以为师矣
C.公大笑乐 不亦乐乎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③俄而雪骤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8.你认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比作“撒盐空中”好,还是比作“柳絮因风起”好?为什么?
(2023七上·成华期末)现代文阅读
最怕匆促
曾颖
①上职高的第一年,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40多公里外的新都,这对没怎么出过远门的我,无疑充满诱惑。为了不给妈妈增加负担,我连续一个多星期没吃早饭,把饭钱攒下来,交完一元五角钱的车费后,还剩八角钱。
②我们坐着汽车,一路摇摇晃晃到新都,上午逛宝光寺,下午游桂湖公园。对于只有十四五岁的我们,后者的吸引力显然要大一些,说不定还可以让我们荡起双桨,像歌里唱的那样。事实上,当时的桂湖公园,湖是一小畦水,桂花尚未盛开,公园里只有一些旧房子。大家围着湖转了一圈,便觉兴味索然。
③只有语文老师黄仁文一路兴趣盎然。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从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都不肯放过。他且走且吟,一脸惬意,仿佛所见都是久别的老友。
④那时,黄老师刚教我们不久,但他身上那股掩盖不住的潇洒又儒雅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我。不知不觉间,我就跟在他身后了。他起初是自顾自地诵读,后来开始给我讲解,哪一副对联是郭沫若题的,上下联里嵌着“桂湖”两个字;哪一句话又和哪一部古典名著有关。还说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前我在读小说时见过这句词,原来还与这座房子的主人杨升庵有关。杨升庵这个名字,从此进入我的视野。
⑤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传说当年杨升庵遇祸遭贬,他对皇帝说:“万岁,您把我发配到哪里都可以,唯独不要把我送回新都老家,我家隔壁有一条巷子,叫猫市巷,那里有很多猫屎,我最怕闻那个味道。”他以为皇帝会因为讨厌他,将他送到他不想去的地方,从而达到回老家的目的。但皇帝看穿了他的小心思,直接将他派去云南。
⑥这当然是无可稽考①的故事,距历史事实很远,但距青少年的兴趣很近。黄老师给我讲的许多关于杨升庵的真实故事,我都淡忘了,唯独记得这一个,历经39年,它依然清晰如昨。
⑦不知不觉间,我们就和大队伍分开了。没有嬉闹追逐,公园显得异常宁静,阳光灿烂且有一点儿小风,既明亮又不燥热。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切,也更应景。
⑧那天午饭,黄老师带的是师母做的卤肉夹馍,他硬分了一多半给我,使我省下几角钱。他让我用这些钱买了一盒新都特产桂花姜糖带回家,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道,吃得满心欢喜。我将此归功于黄老师。
⑨之后的作文课,我写了桂湖。同学们感叹:“我们去的难道不是一个地方?”而黄老师在念完我的作文之后说:“这世间万物,最怕匆促,因为一旦匆促,就失去了洞察和感知美好的能力,即使有美景在侧,也失去了欣赏的能力。旅游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这句话影响了我大半生。
(摘自《读者》2023年第19期,略有删改)
【注】①稽考:考查。
9.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填写表格空缺处。
时间 所忆的事 “我”的心情
春游前 “我”省钱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 ①
春游中 ② 失望
③ ④
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 ⑤
⑥ 黄老师念“我”写桂湖的作文
10.猫市巷的故事是“无可稽考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写它?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11.若将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的“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从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改为“每一处”,好不好?请作出判断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2.文章结尾说“旅游如此,人生亦是如此”,这里的“如此”指什么?作者在这次“旅游”中获得了哪些美好的人生体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简要作答。
(2023七上·期末)名著阅读
①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八戒见了,大惊道:“师父!不好了!那妈妈儿来寻人了!”唐僧道:“寻甚人?”八戒道:“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行者道:“兄弟莫要胡说!那女子十八岁,这老妇有八十岁,怎么六十多岁还生产?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 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 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13.上述文字出自名著《 》,作者 。
1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① ②
15.《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古典小说之一,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三、语言综合运用
16.(2020七上·芮城期末)下图是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冒险电影《攀登者》的宣传海报。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上的人物故事。(80字左右)
提示:吴京饰演方五洲 张译饰演曲松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朱自清;《济南的冬天》
(2)酝酿;窠巢;sǒu;guǎng
(3)呼朋引伴;咄咄逼人
(4)删去“通过”或者“使”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作家作品;成分残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第一空,《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第二空,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们领略了作家老舍眼中的《济南的冬天》:那似乎给蓝天镶上了银边儿的山尖,那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山腰上的薄雪,那终年贮蓄绿色的水藻,无一不彰显济南冬天之温情。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和词语注音的辨析。“ yùn niàng ”写作“酝酿”;“ kē cháo ”写作“窠巢”;“抖擞”的“擞”应读“ sǒu ”;“粗犷”的“扩”应读“ guǎng”。
(3)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识记。第一空,根据“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的释义,可知此处成语为“呼朋引伴”;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第二空,根据“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的释义,可知此处成语为“咄咄逼人”。咄咄逼人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4)本题考查病句修改能力。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使我们充分领悟了自然风光之美”一句中,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故答案为:⑴ 朱自清;《济南的冬天》 ⑵ 酝酿 ; 窠巢;sǒu ; guǎng ⑶ 呼朋引伴 ; 咄咄逼人 ⑷删去“通过”或者“使”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⑵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决此类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2.【答案】(1)应傍战场开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山岛竦峙
(4)岐王宅里寻常见
(5)影入平羌江水流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重点字:傍;罔;殆;竦峙;岐;羌;郎;藤。
故答案为:应傍战场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岛竦峙;岐王宅里寻常见;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点评】本道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解答此类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答案】3.D
4.“阔”用得好,直抒胸意,表达了春潮把江岸变得渺远无际,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悬”用得好,悬字是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应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写法等。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完成时应通读诗歌,然后认真阅读词语所在的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答题时,先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然后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最后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现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并不是表达“壮志末酬的情怀”;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解答本题时可以先解释“悬”的意思,悬是笔直高挂的样子。一方面写出江面风平浪静,另一方面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阔”字,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
【答案】5.D
6.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急;;④大体。
7.①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②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8.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知识点】咏雪(《世说新语》);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实词的识记。此类题目应在平时记清,记牢,其次,还可以通过句意判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译文,只有掌握了译文,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A、与:和 。
B、可:可以。
C、 乐:高兴,喜悦。
D、 日 : 日子 ;每天。
故答案为: D
6.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意思是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所以内集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意思是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所以儿女是子女的意思。
③俄而雪骤意思是 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是大的意思。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所以差的意思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
故答案为:①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②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③急;④大体。
7.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此类题目应在平时应多背诵,其次,要注意句子中重要的字词的翻译。如第①句中的“ 似 ” 。第②句中的“ 因 ” 。
故答案为:①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②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8.“撒盐空中”意思是在空中撒盐,撒盐是写出乐雪大。
“柳絮因风起”意思是柳絮凭借着风飞舞,柳絮写出雪花很轻盈。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示例二:我认为“撒盐空中”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答案】9.①期待;②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③“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④愉悦;⑤感激;⑥春游后
10.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
11.不好。原文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既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又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12.“如此”指“最怕匆促”。①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②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③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④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上职高的第一年,学校组织春游,目的地是40多公里外的新都,这对没怎么出过远门的我,无疑充满诱惑”①概括力:期待。结合“大家围着湖转了一圈,便觉兴味索然”,②概括为: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结合“不知不觉间,我就跟在他身后了”,③概括为:“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结合“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场,也更应景”,④概括为:愉悦。结合“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⑤概括为:感激。结合“之后的作文课,我写了桂湖”,⑥概括为:春游后。
故答案为:①期待②大家围湖游桂湖公园③“我”随黄老师游桂湖公园④愉悦⑤感激⑥春游后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分析,虽然猫市巷的故事是“无可稽考的故事”,但是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它是黄老师所讲杨升庵故事中“我”唯一清晰记得的那个,写它能表现黄老师知识的渊博,寄托“我”对他的怀念之情,也能增加文章趣味性。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首先回答:不好,然后分析原因。“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丛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写出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故答案为:不好。原文用多种景物进行排比,既表明桂湖公园其实有很多可看之处,又强调了黄老师对公园的处处景物都有浓厚兴趣。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这世间万物,最怕匆促,因为一旦匆促,就失去了洞察和感知美好的能力”分析,“如此”指“最怕匆促”。结合“只有语文老师黄仁文一路兴趣盎然。一副楹联、一块牌匾、一丛花草、一棵老树或一块奇石。他且走且吟,一脸惬意,仿佛所见都是久别的老友”分析,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结合“关于杨升庵,黄老师给我讲了一个猫市巷的故事”分析,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结合“在这片被花树和传说包围的小小世界,只有我们这一老一少,小桥流水式的言语,更贴切,也更应景”分析,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结合“黄老师硬将午饭分给“我”分析,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故答案为:“如此”指“最怕匆促”。①黄老师能在“平常”之景中感受美好;②黄老师的讲解丰富了“我”对桂湖公园的认识;③随黄老师同游的情形很美好;④黄老师对“我”这位贫困学生的关爱。
【答案】13.西游记;吴承恩
14.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借)芭蕉扇(或调芭蕉扇)意近即可。
15.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喜爱。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经典情节;作品的综合评价;《西游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根据选段中提到的“行者”“唐僧”"观音菩萨"等人名可知,出自名著《西游记》。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故答案为:西游记;吴承恩
14.本题考查名著情节。①根据选段中的“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师兄打杀的,定是他女儿。这个定是他娘寻将来了”可知,关联的情节是三打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时,先后遇到了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妪和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且一棒打死,唐僧不辨人妖,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②根据选段中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可知,关联的情节是三调芭蕉扇。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火焰山是必经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独芭蕉扇可以扇灭。芭蕉扇是铁扇公主的宝物。孙悟空第一次向铁扇公主借扇,铁扇公主一扇子扇飞孙悟空,孙悟空变成小虫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折腾,铁扇公主给了一把假扇。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走真扇,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真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铁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孙悟空扇灭火焰山,唐僧师徒向西赶路。
故答案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调(借)芭蕉扇(或调芭蕉扇)意近即可。
15.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拓展。①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比如孙悟空这个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气,他是花果山的一个仙石。里头含了仙胎,迎风化为石猴。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两眼露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上天,从这些描写就能看出仙气。但同时他又具有魔气。②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刻画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我们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带到深山恶水中,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来塑造人物形象。③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孙悟空,既是个英雄,又很幽默,他不显得古板,而是跟谁都诙谐,开玩笑。到天宫见到玉帝,求人办事,也是唱个喏便走,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没被满足,就折腾,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说不借。他说,那好,你说不借那就好,可就别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赶紧掏出一粒丹给他了。因为太上老君知道不给这一粒丹,说不定多少粒丹都没有了,孙悟空这种说话的方式很幽默的。④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孙悟空脾气比较急,有时又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所以猪八戒几次都用话挤兑他。孙悟空被撵走,但猪八戒用言语一激将,又回来了,最后把师父从黄袍怪那救了出来。
故答案为: 示例:《西游记》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所以深受青少年喜爱。
16.【答案】此题为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从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对情节进行描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得分。
示例:面对着皑皑雪山,方五洲唯一能做的就是伸出自己的手。他明白,此时的自己体力已经不支,但是他不能看着自己的队友就这样滑落下去。他把手使劲的伸向了曲松林,用最简洁的语言喊着“抓住……抓住……”。此时的曲松林,看到队友的救援,拼命的把手向上伸,想紧紧的抓住方五洲,但是他浑身的力量已经用尽,他只能用眼神告诉队友:我尽力,我够不着。其实他心理明白此刻方五洲的艰辛,他想放弃。
【知识点】语言生动;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题目要求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上的人物故事。《攀登者》讲述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观察海报,主要有两个人物:方五洲和曲松林。周围是皑皑雪山,在体力耗尽的情形下,他们只有咬紧牙关,凭借队友的鼓励与帮助、自己坚强的意志坚持登上峰顶。本题根据提示“吴京饰演方五洲,张译饰演曲松林”从周围恶劣的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对情节进行描述,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示例:面对着皑皑雪山,方五洲唯一能做的就是伸出自己的手。他明白,此时的自己体力已经不支,但是他不能看着自己的队友就这样滑落下去。他把手使劲的伸向了曲松林,用最简洁的语言喊着“抓住……抓住……”。此时的曲松林,看到队友的救援,拼命的把手向上伸,想紧紧的抓住方五洲,但是他浑身的力量已经用尽,他只能用眼神告诉队友:我尽力,我够不着。其实他心理明白此刻方五洲的艰辛,他想放弃。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图片,抓图片的信息,结合构成的要素、重点的文字、图像进行理解,注意从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语言要流畅、生动,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