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6:21:0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
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
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
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
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是“衣”。自张赛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
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
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
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
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
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
了赵国在列国央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钩。
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
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
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钩,汉代诸侯王墓
中经常发现带钩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1页
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
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
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
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
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
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
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
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
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
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
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
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
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
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
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
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
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
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
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
予了新的内涵。
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
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
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
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
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
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
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
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
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
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
火重生。
(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1页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6 7 10 11 12 15 18 21
选项 A C B D D C C E G C B C B A
1.(3分)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中国与欧洲在多个领域进行交流与互动,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错。故选A。)
2.(3分)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极大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错。文中只是强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B.“因此促成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错。属于强加因果的错误。D.“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错。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是为了证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观点,汉代的高级马车借鉴了草原风格,并制作精美的饰物,并不能由此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故选C。)
3.(3分)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句是说中国建筑自有的民族特色,这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内容不相符。故选B。)
4.(3分)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 “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前面材料不对应。前面材料说的是制造一种器物,使用工种最多的是车。故选D。)
5.(6分)①衣: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食: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住: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3分)D(D项“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错误,联系文中的“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可知,儿子是因为心疼母亲过度劳累才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这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
7.(3分)C(C项“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错误。联系句子③所在的语句“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面面相觑地站着”可知,“面面相觑”说的是“房子”,而不是“人们”,这里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房子得不到维修,破败不堪的景象。)
8.(5分)①故事情节:“青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发展紧凑集中;(1分)②人物形象:“青鱼”关乎人们的命运,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2分)③小说主旨:“青鱼”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渔民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美。(2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运用对比,通过对青鱼再次出现前后人们生活状况的描述,表现出对渔民苦难生活的同情;②运用点面结合描写,通过青鱼来时渔民昼夜忙碌,表达对渔民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美;③运用插叙、对话描写,通过回忆老卡达早年的生活和后面的母子对话,展现友情、亲情是苦难人生中的慰藉;④通过隐喻、象征,人们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青鱼,表达对人类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分)C E G(“而”字连接“圣王在上”和“民不冻饥者”,中间不断开,“者”放在上句句末,是判断句的上句,后面C处断开;“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结构一致,中间断开,
即E处断开;“非能……也”是判断句的下句,后面G处断开。)
11.(3分)C(C错误。“蝇营狗苟”的“苟”,苟且。A正确。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宠幸。B正确。D正确。土地生产;有利形势。)
12.(3分)B(“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当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时,就可以命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这是晁错再次上奏的建议,而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
13.(8分)(1)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呢?
(评分参考:“莫之省”宾语前置句,“省”,顾惜,顾恤;“劝”,劝勉,鼓励;一点1分,大意1分)
民众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
(评分参考:“苦于农”,状语后置,比农事更苦;“使”,役使;一点1分,大意2分)
14.(3分)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5.(3分)C(C项“‘图画’为实”理解错。“图画”与“风雨”均为虚写,是诗人对书斋外山水景物的想象。)
16.(6分)①仁者乐山,胡逸老观山得到了山之妙——“仁爱之心”。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救济穷人,就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
②智者乐水,胡逸老观水得到了水之妙——“睿智之心”。他诗书传家,不留钱财给子孙,以免招祸,说明他深谋远虑、睿智清明。
③这两句诗借山水之妙赞扬胡逸老的仁爱睿智,内心精湛明净,一尘不染,是全诗感情的巧妙总结。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6分)(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表里俱澄澈 肝肺皆冰雪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3分)B(不能替换。“叹为观止”应以人作主语;若用“叹为观止”,需将此句改为:《红楼梦》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19.(4分)序号②,修改:将“改革”改为“改编”。序号⑤,修改:“把”改为“以”(或“为”改为“作为”)。
(评分参考:每处2分,共4分;只写对序号,无修改或修改错误,此处不得分)
20.(4分)①: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或:带进剧本的情境之中)
②:那么剧本就是箭杆
(评分参考:每处2分,共4分;每处超过字数扣1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1.(3分)A(根据语境可知,文中的引号表示强调。A项,“合作”表强调。B项,表示物定称谓。C项,表示反语。D项,表示直接引用。)
22.(6分)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语气短促,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②后面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二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3.(60分)写作
作文评分标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划分为一等(49-60分);内容较为充实,结构较为完整划分为二等(43-48);中心基本明确,感情基本真实,内容单薄划分为三等(36-42);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划分为四等(20分以下)。
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
6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正常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6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完全空白的,评0分。
审题:
这段材料主要讨论了创新、试错、学习之间的关系。首先,它引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事件,强调了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可以试错”但“要坚决地试”的观点,这突出了试错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材料接下引用科学家名言指出,在错误中学习,在面对未知世界时,试错是否越多越好?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试错在创新、学习中的角色和限度。试错是创新、学习的必由之路,因为它涉及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实验,这往往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调整来找到正确的方法或路径。然而,试错并非没有成本,它可能消耗资源、时间和人力,甚至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对试错持有一个理性的态度。既要认识到试错在创新、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要意识到试错并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适度并讲究方法。有效的试错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计划性的,并且能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为后续的创新、学习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立意:
勇于试错,推动创新
试错有度,高效创新
试错需有度,策略性创新
从错误中学习,助力创新升级
从失败中学习,智慧创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现在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要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对有战马的人的优待相比较,差得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中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边塞,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
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下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等级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
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恩德福泽加给万民,百姓更加勤勉务农,生活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
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鼓励百姓不明确。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
材料二:
民众的境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什么叫轻治?就是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便宜而钱就贵重,粮食便宜则农民贫穷,钱贵重则商人富有;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业而求食的人就会增多的说法。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却获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想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裕,那么国内的粮价必须要贵,而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赋税必须增多,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田就不得不买粮食。粮食贵则种田者获利,种田者获利则务农的人增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划算,而又加重赋税,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弃经商、手工业而从事土地生产。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