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课题:七律·长征
内容分析: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②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③思维能力:根据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 ④审美创造:通过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难点: 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个像邱少云、江竹筠、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长征》的诗歌,讲一讲狼牙山上的故事。让红色记忆铭心处,使英雄事迹薪火永传。 活动流程:为了迎接国庆节的来临,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为主题,设置了 “红色耀中华,红心永传承”策划国庆节活动的大任务,在策划国庆节多彩的活动中,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建构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通过单元统整学习,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 任务二:最美童声颂长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块一 了解历史,初读诗歌
1.质疑,引入新课。 学生从题目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大致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 (1)根据历史,了解长征。 ①齐读课题“长征”: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长征”吗?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八十多年前,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二万五千里长征。 ②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历史背景:1932年,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进一步加快侵华步伐。1933年春,日军相继攻占山海关、热河,并侵占长城以北沿线部分地区,锋芒直指平津。 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但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王明的“左倾”错误指导下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四路红军相继撤离苦心创建经营的苏区,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完成了这次决定中国命运的革命力量的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间奇迹。 ③播放视频:《十送红军》感受长征途中的艰辛。 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 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壮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000人,抵达陕北时只剩6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达陕北。 路线: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毛主席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七律·长征》。 结合视频和历史背景资料,大致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感受红军路上的艰难。
第二节:初读诗文,读准节奏。
1.朗读试题,了解“七律” (1)再读题目,教师提问:“七律”是诗体名,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看,这首诗总共几行?数一数,每句几个字? (2)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2.朗读课文,感知节奏。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学生注意听老师的节奏。 (2)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3)同桌互读。与同桌互读互听,听一听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1)小组合作,词语理解。 说一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采用各种认字方式理解词意。 ①读“逶迤”。 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指导:“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②读“磅礴”,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肯定跟山有关,猜一猜它们的意思,课件出示“磅礴山势图”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大意。 (3)了解大意,交流分享。 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其他同学们补充。 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晃动着,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4)教师提问:整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总领句,从整体上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师生读诗:师生合作读一读这首现代诗歌,教师读第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四句,男生读第五、六句,齐读第七、八句。 了解七律的特点。 大声读课文,读准“逶、迤、礴、岷”的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检验朗读结果,互读互评 说说自己能读懂哪些词语和句子?还有哪些不太理解。 组内交流。 用自己的话尝试说一说诗的大意。 思考: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远征之“难”?哪些语句让你看出红军的“不怕”呢? 带着感情读诗歌,读出气势来。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并尝试解决,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节:生字指导
1.易错字指导: ①区分“崖”和“涯”:“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②区分“渡”和“度”:“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 ③提示:“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2.自己书写。 认读生字。 观察生字的特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随着教师示范练写、书写。
拓展作业: 1.讲一讲有关红军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2.画一画长征路线图。感受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共34张PPT)
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4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初读诗文
三
理解诗意
四
生字指导
五
六
拓展作业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红军长征的目的和意义,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根据长征路线图,了解长征经过的地方,整体感受“长征”二字的含义。
通过诗句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
历史背景
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说一说,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
趣味导入
长征:指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跨越万水千山,自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行动。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千难万险的伟大壮举。
历史背景
听音乐
听完歌曲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长征路线示意图
这首诗完成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
初读诗文
同桌之间互读、互听。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总共几行?数一数,每句几个字?
初读诗歌
“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意读准节奏
四
理解诗意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大意
借助注释、图片,理解词语,感知诗意
这句诗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
一般、平常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
红军绝非等闲之辈
五岭山脉
“逶 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乌蒙山
磅礴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
使人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再读诗句,说说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完整首诗,说一说,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长征:艰难险阻
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生合作读诗歌,读出这种气势,读出这种激昂。
五
字词指导
崖
“崖”字上部的“山”宜扁,两个“土”的第二横略长。
形似字辨识
陡崖 悬崖峭壁
天涯 学海无涯
索
“索”字中部的“冖”要写得宽一点,盖住下面,下部不要写成了“系”。
辨
字
识
记
索要 思索
要素 素食
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
辨
字
识
记
刻度 进度
渡河 轮渡
1.讲一讲有关红军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2.画一画长征路线图。感受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拓展作业
课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