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元杂剧
中国古代作家灿若星辰,但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为数不多,关汉卿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浩如烟海,被誉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的却凤毛麟角,《窦娥冤》便位列其中;
直到今天,人们遇到难以诉说的冤屈时,还常说一句话“简直比窦娥还冤”。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元杂剧的结构、表达、运用,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全剧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了解事件并查阅资料,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把握规律,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学习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中去呈现,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加深对本文的思考深度,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増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戏曲是以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和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1.戏剧分类:
(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2)按表演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
(3)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分:历史剧、现代剧。
(4)按作品容量大小和结构分:多幕剧、独幕剧。
(5)按地域色彩不同分:京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
2.戏剧语言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环境、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
3.戏剧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戏剧结构
幕: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
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指一幕中发生时间或空间变换的情节。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散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末是男角,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男主角叫正末,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末是元杂剧中的男性角色,如张生,陈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监斩官。
末
旦是女角,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彩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旦是元杂剧中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等。
旦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角色
净俗称“花脸”“花面”,有正净、副净之分。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如张飞、李逵。
净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袛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杂
(三)文学常识
题目解读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
“冤”是全剧的“眼”。课文选的是第三折。
知人论世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婆外出讨债遇险,被张驴儿父子救下。可谁知这父子俩包藏祸心,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整体感知
变徵( ) 鼓三通( ) 忤逆( )
苌弘( ) 孛老( ) 刬的( )
罪愆( ) 恓惶( ) 祗候( )
桃杌( ) 喝撺厢( ) 提防( )
盗跖( ) 尸骸( ) 错勘( )
杳无( ) 瀽( ) 前合后偃( )
石陌荒阡( )( ) 哥哥行( )
鳏寡孤独( )( ) 亢旱( )
zhǐ
tònɡ
wǔ
chánɡ
chǎn
bó
qiān
xī
zhī
wù
cuān
dī
zhí
háí
kān
yǎo
jiǎn
yǎn
mò
qiān
hánɡ
ɡuān
ɡuǎ
kànɡ
1.识词断意。
2.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3.设疑引思,体悟情感。
争奈:怎奈,无奈 燕侣莺俦:比喻夫妻 忤逆:不孝顺
看觑:照看,照顾 刬的:平白无故的,怎的 执料:照料,料理
糊突:混淆 则是:只当是 葫芦提:糊涂
暄:炎热 干家缘:操劳家务 亢旱:大旱
搬掉:哄骗,挑唆 典刑:按法行刑 寿延:寿命长
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错勘:错误地判断
整体感知
各部分故事情节
序幕
楔子
开端
第一折
窦瑞云嫁入蔡婆家,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发展
第二折
张驴儿药死老驴儿,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
结尾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昭雪。
高潮
第三折
窦娥临刑发誓愿,千古奇冤杀窦娥。
交代了蔡婆的身份和幼年窦娥的命运。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序幕
剧情简介
蔡婆讨债,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讨债不成反而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剧情简介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开端
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趁机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发展
剧情简介
窦娥蒙冤,哭别蔡婆;发下三誓,昭示清白。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高潮
剧情简介
窦娥托梦,控诉于父;沉冤昭雪,惩恶扬善。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结局
剧情简介
楔子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
第一折
窦端云嫁入蔡婆家
张驴儿巧救蔡婆婆
(开端)
第二折
张驴儿药死老驴儿
昏县官乱判葫芦案
(发展)
第三折
窦娥临刑发誓愿
千古奇冤杀窦娥
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
第四折
窦娥冤魂诉实情
千古奇冤得昭雪
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结局)
第
析
赏
折
三
通读课文,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划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第一层(开头至“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含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含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 “(刽子做喝科,云 )兀那婆子靠后至结束” )含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一
第
层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阅读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控,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答案:
1.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4.“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答案:
5.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什么却在《滚绣球》一曲中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
第
层
窦娥告别婆婆
窦娥的性格——善良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赴刑场时,她怕婆婆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让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显得更为有力和深刻。
三
第
层
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1.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是什么?分别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愿望?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因邹衍
东海曾经
孝妇冤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治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愿望与意志,也是作者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体现。
精读:知新
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临刑发誓
26
窦
娥
冤
押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怨
悲
恨
精读:知新
从戏剧情节/人物关系入手把握冲突
从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入手把握冲突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当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逼她嫁给自己。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回绝了婆婆的求告,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好女不嫁二男的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面对张驴儿“要官休还是私休”的威胁,窦娥毫不屈服地回答“情愿和你见官去”。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岂不知,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期待只能是一种幻想。断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着统治者,本来应该为“捍卫他们所提倡的社会规范——礼教”的人主持公道,并严厉地惩罚破坏公共规范的恶势力。但他恰恰是昏官的代表,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而且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
《窦娥冤》有哪些主要的矛盾冲突?
从人物自身的心理矛盾入手把握冲突
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窦娥在蔡婆婆家中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婆婆。在大堂上,在酷刑下,宁死不招,当她在婆婆受酷刑和自己蒙冤而死之间作出选择时,毅然选择了死。窦娥说:“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一层的唱词【端正好】、【滚绣球】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愤恨,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也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控诉。
《滚绣球》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运用了呼告、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具有高亢激昂、酣畅淋漓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揭示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控诉的主题。
修辞手法
呼告
对比
对偶
反问
反复
借代
【端正好】
【滚绣球】
【倘秀才】
【叨叨令】
【快活三】
【鲍老儿】
【耍孩儿】
【二煞】
【一煞】
【煞尾】
押赴
刑场
婆媳
诀别
临刑
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怨
悲
恨
梳理脉络
窦娥大事年表
三岁
七岁
十七岁
十九岁
约二十二
窦娥冤
亡了母亲
离了父亲(父亲窦天章为筹借上京赶考的路费,将幼女端云卖与蔡婆家做童养媳)
与夫成亲
夫亡,和蔡婆婆守寡
蔡婆婆向赛卢医要债,赛卢医将其骗至郊外,要将蔡婆婆勒死,幸得张驴儿父子所救,不料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以救过蔡婆为借口,闯入她家,逼迫婆媳二人嫁其父子,窦娥抗拒不从,张驴儿下毒欲毒害蔡婆,反将其父毒死,便嫁祸于窦娥,张驴儿诬告其父为窦娥害死,官府严刑逼供,窦娥为救护婆母,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死者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同住人员:
性格特点:
真实姓名窦端云,后改名窦娥
女
楚州
山阳县蔡婆家
无固定职业,与婆婆相依为命
丧偶
二十二上下
蔡家婆婆、张驴儿父子
善良,孝顺
小 结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 悲 → 恨。
2.窦娥的形象: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 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中国古典悲剧以凄、苦、悲、怨作为审美效应,以令人泣下的悲怆为美,以弱者的苦境、苦情博取观众的眼泪。“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大团圆结尾
悲剧价值
任何一位观众只要真正被悲剧人物的行动及其崇高精神所吸引,他一定会沿着悲剧作品所设置的方向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道德判断倾注其中。当你在为之哀伤,为之悲痛的同时,你的思想情感就会出现一个瞬间超越的感觉。你就会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而且是使内在情感和整个精神状态受到净化的审美自由。悲剧审美价值的本质也就在于这种超越性。
窦娥的悲剧价值
1.让阅读者获得由“应该如此”到“竟然如此”的心理反差所导致的痛苦的独特情感体验,与剧本中主人公窦娥因追求目标被“毁灭”所产生的痛苦产生共鸣,萌发同情和悲悯情怀。
2.给予读者一种道德净化并获得一种道德判断的理性发现。
悲剧能够“唤起人们悲悯与畏惧(即痛苦感)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诗学》
谁解窦娥剧——析价值
悲剧价值探究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壹
贰
叁
就表现力而言,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好?择其一说说理由。
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临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1.《窦娥冤》是经典悲剧,你认为其冤在何处,悲在何处?
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做调查研究,更不做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合作探究
2.请概括窦娥的形象,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总)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分析)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为丈夫服孝,侍奉婆婆,不忍心婆婆受刑而屈打成招;赴法场的路上不愿让婆婆看见伤心而绕后街走。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坚决抵制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张驴儿的父亲死后,对张驴儿的要挟毫不畏惧;在公堂上受审时,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最精彩的还是她的反抗精神:赴法场受刑时,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行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但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艺术特色
1.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3.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深邃。
请分析一下导致窦娥蒙冤悲剧的原因。
客观
原因
张驴儿的陷害
官府的昏庸(司法不公)
父亲为了科举抛弃女儿(科举制度)
婆婆为了放高利贷引狼入室(高利贷制度)
童养媳的身份(童养媳制度)
主观
原因
善良,为婆婆替罪(个人性格)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拓展延伸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地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了《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入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