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节选)
情景导入
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哈姆莱特》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人生体验的深刻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莱特》。
——〔美〕克里夫顿·费迪曼
《一生的读书计划》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
是《圣经》,另一本是 ,
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莎士比亚全集》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及其疯癫言行的含义。对哈姆莱特的言行进行评价。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清哈姆莱特的内心纠结所在,领会剧作的情感意蕴。 (重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剧的悲剧意蕴,感受莎士比亚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难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剧的主旨、时代内涵与文化意蕴。
知人论世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戏剧之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爱好戏剧,20岁后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代表作: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正 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 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第十二夜》等
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莎翁悲剧的特点
(1)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2)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3)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罗密欧与朱丽叶》除外)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
剧作整体基调昂扬,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
中期:悲剧时期
作品主要揭露当时社会的种种乱象及道德堕落,表现作家对社会及个性透彻深入的了解
后期:传奇剧时期
宣传仁爱、宽恕与和解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在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被公认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文艺复兴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读准字音
成语辨析
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涂脂抹粉: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比喻对丑恶事物进行粉饰。 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相同点:都有“掩饰”的意思。
不同点:“涂脂抹粉”的适用对象是丑恶的事物,“文过饰非”侧重于过失、错误。
例句 ①不管他怎样_________,也掩盖不了他的丑恶本质。
②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 _________,很少有像瞿 秋白同志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的。
涂脂抹粉
文过饰非
全剧情节梗概
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哈姆莱特悲痛欲绝,装疯度日,新国王克劳狄斯开始怀疑,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劳狄斯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刺杀”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洛涅斯。
第四幕:克劳狄斯为除后患,逼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哈姆莱特死里逃生,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悲痛欲绝,落水而死;王后误饮毒酒而亡;国王被哈姆莱特灌毒酒而亡;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双方中毒而亡。
剧中人物关系介绍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
乔特鲁德
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
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克劳狄斯
乔特鲁德
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特鲁德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人物关系
老哈姆莱特
霍拉旭
前夫妻
背叛
兄弟
谋杀
叔侄
复仇
母子
痛恨
羞愧
父子
伸冤
监视
误杀
仇人
暗算
恋人
溺死
挚友
协助
君臣
指使
兄妹
疼爱
父女
逼迫
夫妻
乱伦
罗森格兰兹
吉尔登斯吞
朋友
尖锐的矛盾冲突
克劳狄斯 ——
哈姆莱特 —— 雷欧提斯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报仇雪恨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新知讲解
杀
父
霸
母
之
仇
杀
父
害
妹
之
仇
1.理清人物关系,给本课的7个出场人物写份说明(应包含人物身份、主要性格特征)。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的叔父。老谋深算,阴险毒辣。
乔特鲁德——丹麦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前王之妻,改嫁克劳狄斯。
哈姆莱特——前王之子,今王克劳狄斯之侄。
罗森格兰兹——朝臣。
吉尔登斯吞——朝臣。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吹牛拍马,故弄玄虚。
奥菲利娅——波洛涅斯之女。心地纯洁、善良多情。
整体感知
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陛下”)
第二部分(“生存还是毁灭”至“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
第三部分(“恋爱!他的精神错乱不像是为了恋爱!”至结束)
2.课本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
表现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个是生死问题
一个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
哈姆莱特已经决定复仇,但他势单力薄,而且处于种种矛盾的漩涡之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反映出他内心激烈的矛盾斗争。
鉴赏点一:分析表达技巧,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1.话剧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一例说明。
【明确】个性化的语言和由表现人物个性决定的恰当的台词方式是话剧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如:
国王 (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这段台词真实地暴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把国王的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揭开了给人看。
审美鉴赏
2.国王窥视的部分多次运用了借喻的手法,请你至少找出两处,并说明其本体和喻体。
【名师导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即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以及“如”“像”等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
【明确】第一处,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本体是死亡,喻体是“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第二处,“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本体是哈姆莱特,喻体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鉴赏点二:分析人物心理,鉴赏戏剧冲突
1.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2.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1)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
(2)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
(3)在这种情况下,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差距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
(3)有个人英雄主义的特点,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极大的肯定。这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3.西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读剧本之后,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是一个 的王子。
快乐的王子
?的王子
(内心)
疯癫的王子
(外表)
陨落
奉为典范的父亲惨死
挚爱的母亲迅速改嫁
发小给敌人做了卧底
恋人成为试探的工具
重臣当了敌人的传声筒和狗头军师
阴谋
乱伦
背叛
明确:忧郁的、内心矛盾的、有理想的、孤独的、软弱的、延宕的……分析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即可。虽说哈姆莱特的形象是复杂的、多角度的,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因不同的境遇、个性和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形成各自的看法。但哈姆莱特终究还是哈姆莱特,不是其他人,分析时要紧密联系文本,不能仅凭感觉自说自话。
探究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明确:
①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②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③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探究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明确:
哈姆莱特的悲剧就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怀揣人文主义理想,想要重整乾坤却又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因而迷惘、痛苦、矛盾,最终选择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来与时代对抗的悲剧!
苏联作家阿尼克斯特所说:“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在那个黑暗势力还尚且顽固的时代要用理性的灯笼寻找一个大写的人实在不易!
莎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反映社会,反映现实。
【思考】归纳作品主题:
作品围绕国王(封建势力代表)与哈姆莱特(人文主义代表)这组核心冲突设计了一系列复杂情节,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却因时代的局限而痛苦彷徨的人文主义理想家的典型。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同时也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是莎翁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思考与探索。
A.主观原因: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B.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A.揭示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力的作用。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歌德
名 家 观 点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下列有关《哈姆莱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
B.哈姆莱特为报父仇而故意装疯,疏远了心上人奥菲利娅,后来又误杀了奥菲利娅的哥哥,以致痛苦中的奥菲利娅溺水而亡。
C.《哈姆莱特》全剧共五幕二十场。最后一场全剧达到高潮:哈姆莱特中了剑毒并用毒剑刺中了篡位的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身亡。
D.哈姆莱特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复仇悲剧,而是一个被莎士比亚深化了的性格悲剧,他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
[解析]选B项.哈姆莱特误杀的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B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生动而富于形象性、哲理性。《哈姆莱特》充分展示了莎士比亚的语言特点。
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赏析。
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哈姆莱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
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莱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波洛涅斯: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奥菲利娅: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价值。
个性化的语言
小组一展示:朗读内容并分析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
笑里藏刀的家伙。
国王: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
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国王:亲爱的乔特鲁德,你也暂时离开我们;因为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
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
她的父亲跟我两人将要权充一下密探,躲在可以看见他们,却不能被
他们看见的地方,注意他们会面的情形,从他的行为上判断他的疯病
究竟是不是因为恋爱上的苦闷。
个性化的语言
小组二展示:朗读内容并分析
哈姆莱特: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形象化的语言
小组三展示:朗读内容并分析
哈姆莱特:要是你一定要嫁人,我就把这一个诅咒送给你做嫁奁:尽
管你像冰一样坚贞,像雪一样纯洁,你还是逃不过谗人的诽谤。
奥菲利娅: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
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
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
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
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
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
朝的泥土!
形象化的语言
小组四展示:朗读内容并分析
动作化的语言——比剑情节(延伸)
哈姆莱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奥斯里克:两边都没有中。
分析: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分析:哈姆莱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分析: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小组五展示:朗读内容并分析
动作化的语言
国王:我怕你击不中他。
哈姆莱特: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分析: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
分析:哈姆莱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以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其思想基础为人性论:肯定人的价值,赞美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推崇知识,主张平等。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水平的就是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中所形成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作 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
【综合素养实践】
莎士比亚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士比亚的语言深沉含蓄,极富有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一段内心独白,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透视。(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我,一个与孤单、寂寞做伴的我
我,一个独自一人在角落里哭泣的我
我,一个小丑一般的我
心里很清楚怎么样心里的孤独也不会消除
但仍旧奢望我是会被眷顾的一个
有一天阳光会照到我的身上
让我感受到温暖,快乐
让我的心灵得到一丝的安慰
不知这是不是奢望
也许注定要一个人走下去
写完属于自己的这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