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河浦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1.(2023七上·潮南月考)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 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3.(2023七上·潮南月考)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有关( )
鲜卑族姓 拓跋 步六孤 独孤
汉族姓 元 陆 刘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4.(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该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杭州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5.(2023七上·潮南月考)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6.(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图所示的《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国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7.(2023七上·潮南月考)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2023七上·潮南月考)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9.(2023七上·潮南月考)十六国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 B.西秦 C.北燕 D.成汉
10.(2023七上·潮南月考)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烽火”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1.(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2.(2023七上·潮南月考)“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特点,这里的“王”和“马”分别指( )
A.王导司马懿 B.王导司马睿 C.王教司马懿 D.王敦司马睿
13.(2023七上·潮南月考)杜牧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的“南朝”是指( )
A.南北朝 B.东晋
C.宋、齐、梁、陈 D.东魏和西魏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朝时,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使得政治日益败坏的帝王是( )
A.晋武帝 B.梁武帝 C.宋武帝 D.宋文帝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它是南方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的一个缩影。“它”指( )
A.成都 B.建康 C.洛阳 D.广州
16.(2023七上·潮南月考)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表是某老师备课时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这位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西南地区的开发
C.黄河流域的发展 D.西域地区的发展
17.(2023七上·潮南月考)观察如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8.(2023七上·潮南月考)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19.(2023七上·潮南月考)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下列少数民族中曾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黄河流域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20.(2023七上·潮南月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下列对这两次战役共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曹操都取得了胜利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1.(2023七上·潮南月考)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为对象,以书写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家辈出,流派各异,精品荟萃。其中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张旭
2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东晋有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他用点睛之笔再现了洛神翩若惊鸿的绰约风姿。请问这位画家是( )
A.阎立本 B.扁鹊 C.顾恺之 D.王献之
23.(2023七上·潮南月考)初一(1)班某位同学在学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之后,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下列人物中能给他最大启发的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24.(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齐书》中对祖冲之的记载有“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这句话中提及的“千里船”是祖冲之在哪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
A.机械制造 B.数学 C.天文历法 D.书法艺术
25.(2023七上·潮南月考)云冈石窟的柱头有多种不同风格。在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或波斯式兽形柱头。据此可知,云冈石窟( )
A.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B.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
C.吸收了外国造型艺术的特点
D.体现出工匠雕刻技艺十分精湛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26.(2023七上·潮南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西晋末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再度陷入动荡之中。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的割据政权彼此征战,北方长期不得安宁。
材料二 东晋建立之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巩固在江南的统治,统治阶级内部注意加强团结,调整统治政策,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般实”的景象。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革除弊政,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在宋初的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少有的安定与繁荣局面。
(1)材料一,概括指出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总的社会特点。你认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会有怎样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总的社会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有怎样的发展。
(3)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当前国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27.(2023七上·潮南月考)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案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
西晋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①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的典型战役;
②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建安五年(200年)进行的战役;
③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④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由此可知,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著名战役的相关内容及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些战役,以此得出确定答案。
3.【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表信息:鲜卑拓跋改为元姓,步六孤改为陆,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鲜卑人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礼法、说汉话、穿汉服等,图表内容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中的改姓氏,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夷洲,指今天的台湾。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认识。
8.【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八王之乱”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的影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区分八王之乱和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不要混淆。
9.【答案】D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即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和西南的成汉,D项正确;
后赵、西秦、北燕均位于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十六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0.【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军与袁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排除A项;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的认识。
11.【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沟通了中外文明,不符合史实;
B.消除了民族矛盾,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迁,他们和汉族杂居,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促进了道教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2.【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的统治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排除AC项;
司马睿的统治政治上主要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晋初期政治特点的认识。
13.【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南北朝包括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北朝,排除;
B项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南朝,排除;
D项属于北朝,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14.【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B项正确;
晋武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
宋武帝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排除C项;
宋文帝军事上志大才疏,元嘉北伐遭遇失败,并被拓跋焘攻击,刘宋遭受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15.【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也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所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建康相关知识的掌握。
16.【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图表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成就:兴修许多水利工程;缫丝、织布、冶铁业发展显著;建康人口众多,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根据题意,A项正确;
江浙地区、建康(今南京)都是南方,而不是西南,排除B项;
江浙地区、建康(今南京)都属于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
西域地区是西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鲜卑贵族穿汉服正是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一个措施。故选:D。
【点评】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本题属于识图题,注意准确把握与图所对应的历史现象。
18.【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B选项正确;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200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选项错误;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C选项错误;
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领导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淝水之战的影响。
19.【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352年,氐族人,建立前秦, 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朝代没有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20.【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战役,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C项正确;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且发生在长江流域,①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认识。
21.【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根据题意,A项正确;
胡昭擅长行、草、隶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张旭擅长草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22.【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晋”“画家”“他用点睛之笔再现了洛神翩若惊鸿的绰约风姿”,由此可判断是顾恺之。东晋的顾恺之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以画人物为著称。他的人物画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C项正确;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排除A项;
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排除B项;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顾恺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2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立志长大后要像袁隆平、李振声一样,成为一名农业专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其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
祖冲之是数学家,排除A项;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排除C项;
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贾思勰的认识。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同时,他还擅长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史书上称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因此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祖冲之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相关成就的掌握。
25.【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或波斯式兽形柱头。”可得出,云冈石窟的柱头采用了希腊、印度、波斯风格,说明云冈石窟吸收了外国造型艺术的特点,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的内容,排除AD项;
云冈石窟的柱头采用了希腊、印度、波斯风格,与“欧美文化”不符,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云冈石窟的认识。
26.【答案】(1)社会特点:战乱频繁。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社会特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有联系。理由:北方的动荡不安导致大量北方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作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有联系。理由:北方的动荡不安导致大量北方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作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北方长期不得安定可知,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动乱,北方农业发展缓慢;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两则材料有联系,因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
(1)社会特点: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社会特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有联系。理由: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27.【答案】(1)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措施是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一“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作用:根据材料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认识:根据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和所学知识,从改革的作用、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创新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1) 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认识: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河浦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1.(2023七上·潮南月考)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下图所示战役的影响是( )
A.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 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烈的交战,周瑜用火攻打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抵御了来自南方的军事威胁”,排除A;
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
西晋的“永嘉之乱”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
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列著名战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③①④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①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的典型战役;
②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建安五年(200年)进行的战役;
③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④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由此可知,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②③④。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著名战役的相关内容及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意图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些战役,以此得出确定答案。
3.(2023七上·潮南月考)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的哪一项改革内容有关( )
鲜卑族姓 拓跋 步六孤 独孤
汉族姓 元 陆 刘
A.改官制 B.禁胡服 C.通婚姻 D.改姓氏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图表信息:鲜卑拓跋改为元姓,步六孤改为陆,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有:迁都洛阳;鲜卑人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的礼法、说汉话、穿汉服等,图表内容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中的改姓氏,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4.(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该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A.杭州 B.台湾 C.福建 D.广州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夷洲,指今天的台湾。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B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5.(2023七上·潮南月考)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2023七上·潮南月考)下图所示的《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国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三国鼎立的认识。
7.(2023七上·潮南月考)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认识。
8.(2023七上·潮南月考)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西周的灭亡 B.东周的灭亡 C.西晋的灭亡 D.东晋的灭亡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八王之乱” 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八王之乱的影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区分八王之乱和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不要混淆。
9.(2023七上·潮南月考)十六国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 )
A.后赵 B.西秦 C.北燕 D.成汉
【答案】D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是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割据政权的总称,它包括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即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和西南的成汉,D项正确;
后赵、西秦、北燕均位于北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十六国相关知识的掌握。
10.(2023七上·潮南月考)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烽火”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军与袁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是秦国军队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最后以赵军的失败告终。长平之战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排除A项;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官渡之战的认识。
11.(2023七上·潮南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沟通了中外文明,不符合史实;
B.消除了民族矛盾,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內迁,他们和汉族杂居,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促进了道教产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12.(2023七上·潮南月考)“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初期的政治特点,这里的“王”和“马”分别指( )
A.王导司马懿 B.王导司马睿 C.王教司马懿 D.王敦司马睿
【答案】B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的统治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的大力支持,B项正确;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排除AC项;
司马睿的统治政治上主要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东晋初期政治特点的认识。
13.(2023七上·潮南月考)杜牧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的“南朝”是指( )
A.南北朝 B.东晋
C.宋、齐、梁、陈 D.东魏和西魏
【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所以C项符合题意;
A项南北朝包括北朝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北朝,排除;
B项东晋灭亡后,南方出现南朝,排除;
D项属于北朝,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14.(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朝时,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使得政治日益败坏的帝王是( )
A.晋武帝 B.梁武帝 C.宋武帝 D.宋文帝
【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B项正确;
晋武帝统一全国,排除A项;
宋武帝吸取了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帝位,排除C项;
宋文帝军事上志大才疏,元嘉北伐遭遇失败,并被拓跋焘攻击,刘宋遭受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南朝的认识。
15.(2023七上·潮南月考)它是南方当时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都市,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的一个缩影。“它”指( )
A.成都 B.建康 C.洛阳 D.广州
【答案】B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也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所以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建康相关知识的掌握。
16.(2023七上·潮南月考)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表是某老师备课时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这位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江浙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西南地区的开发
C.黄河流域的发展 D.西域地区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图表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开发成就:兴修许多水利工程;缫丝、织布、冶铁业发展显著;建康人口众多,成为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根据题意,A项正确;
江浙地区、建康(今南京)都是南方,而不是西南,排除B项;
江浙地区、建康(今南京)都属于长江流域,而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
西域地区是西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17.(2023七上·潮南月考)观察如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
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鲜卑贵族穿汉服正是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一个措施。故选:D。
【点评】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本题属于识图题,注意准确把握与图所对应的历史现象。
18.(2023七上·潮南月考)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B选项正确;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200年)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A选项错误;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C选项错误;
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领导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淝水之战的影响。
19.(2023七上·潮南月考)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下列少数民族中曾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黄河流域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352年,氐族人,建立前秦, 370年,前秦灭前燕,公元376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朝代没有在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割据局面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
20.(2023七上·潮南月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下列对这两次战役共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曹操都取得了胜利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战役,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C项正确;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且发生在长江流域,①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认识。
21.(2023七上·潮南月考)书法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汉字为对象,以书写功夫为基础,用以宣泄情绪、创造美感的艺术。在我国历史上书法家辈出,流派各异,精品荟萃。其中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张旭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根据题意,A项正确;
胡昭擅长行、草、隶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张旭擅长草书,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22.(2023七上·潮南月考)东晋有一位画家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他用点睛之笔再现了洛神翩若惊鸿的绰约风姿。请问这位画家是( )
A.阎立本 B.扁鹊 C.顾恺之 D.王献之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东晋”“画家”“他用点睛之笔再现了洛神翩若惊鸿的绰约风姿”,由此可判断是顾恺之。东晋的顾恺之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以画人物为著称。他的人物画布局严密、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C项正确;
阎立本是唐朝时期的画家,排除A项;
扁鹊是战国时期医学家,排除B项;
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顾恺之相关知识的掌握。
23.(2023七上·潮南月考)初一(1)班某位同学在学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之后,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下列人物中能给他最大启发的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郦道元 D.王羲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立志长大后要像袁隆平、李振声一样,成为一名农业专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其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
祖冲之是数学家,排除A项;
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排除C项;
王羲之是书法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贾思勰的认识。
24.(2023七上·潮南月考)《南齐书》中对祖冲之的记载有“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这句话中提及的“千里船”是祖冲之在哪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
A.机械制造 B.数学 C.天文历法 D.书法艺术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同时,他还擅长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发明了千里船、水碓磨等。史书上称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因此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祖冲之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相关成就的掌握。
25.(2023七上·潮南月考)云冈石窟的柱头有多种不同风格。在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或波斯式兽形柱头。据此可知,云冈石窟( )
A.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
B.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
C.吸收了外国造型艺术的特点
D.体现出工匠雕刻技艺十分精湛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在数处洞窟采用了希腊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柱头;也有一部分采用了印度‘元宝式’柱头或波斯式兽形柱头。”可得出,云冈石窟的柱头采用了希腊、印度、波斯风格,说明云冈石窟吸收了外国造型艺术的特点,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继承了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雕刻技艺十分精湛的内容,排除AD项;
云冈石窟的柱头采用了希腊、印度、波斯风格,与“欧美文化”不符,排除B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云冈石窟的认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26.(2023七上·潮南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西晋末年,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再度陷入动荡之中。十六国时期,内迁各族的割据政权彼此征战,北方长期不得安宁。
材料二 东晋建立之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巩固在江南的统治,统治阶级内部注意加强团结,调整统治政策,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般实”的景象。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政时,革除弊政,减轻赋役,重视发展生产。在宋初的30多年里,南方出现了少有的安定与繁荣局面。
(1)材料一,概括指出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总的社会特点。你认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会有怎样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总的社会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有怎样的发展。
(3)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联系实际,你认为当前国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社会特点:战乱频繁。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社会特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有联系。理由:北方的动荡不安导致大量北方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作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有联系。理由:北方的动荡不安导致大量北方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作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北方长期不得安定可知,从东汉末年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动乱,北方农业发展缓慢;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江南地区出现了“户口殷实”的繁荣景象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依据所学可知,两则材料有联系,因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故答案为:
(1)社会特点:战乱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农业发展:农业发展缓慢(或停滞不前)。
(2)社会特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农业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兴修很多水利工程、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有联系。理由: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4)只有社会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江南地区开发的认识。
27.(2023七上·潮南月考)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案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答案】(1)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措施是迁都洛阳;根据材料一“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可知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作用:根据材料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认识:根据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和所学知识,从改革的作用、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创新等方面分析概括认识即可,如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故答案为:
(1) 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 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 认识:改革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革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