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7:02:37

文档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 道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每小题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意。
1.(2023七上·邵阳期末) 阳市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1 处,其中在距今近 5000 年的新宁白面寨遗址发现了 大量狞猎而得的动物遗散,而在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础东天子坪遗址发现了发现大量柱洞 和炭化水稻遗存黄 材料反映出了(  )
A.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 D.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2.(2023七上·邵阳期末)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3.(2023七上·邵阳期末)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黄 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约公元前20 世纪 B.约公元前22 世纪
C.约公元前21 世纪 D.距今约2070 年
4.(2023七上·邵阳期末)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5.(2023七上·邵阳期末)如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其上刻有两段跨越100多年的铭文,早一段铭文提到秦孝公十八年,时任大良造的商鞅监制并颁行了这件标准量器,后一段加刻的铭文提到秦王政甘六年(即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命令圣相将该标准量制推行至全国,根据以上信息(  )
①印证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②是涉及商鞅变法的实物史料
③最早应铸造于秦始皇时期 ④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23七上·邵阳期末)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社会转型 D.政权分立
7.(2023七上·邵阳期末)《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 年考古发现的《睡地虎秦简》 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C.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8.(2023七上·邵阳期末)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灵渠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 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沟通 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加强了经济联系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巩固了国家统一
9.(2023七上·邵阳期末) 如图是驱马安车画像砖。驱马安车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华盖饰顶,由四匹同色马驾,属王侯及卿专供乘坐。汉初,驱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 60 余年后,驱马安车遍布街巷。这
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 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
10.(2023七上·邵阳期末)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1.(2023七上·邵阳期末)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12.(2023七上·邵阳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3.(2023七上·邵阳期末)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 户,443 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14.(2023七上·邵阳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选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①②③处分别是(  )
A.东汉、西晋、淝水之战 B.东汉、西晋、官渡之战
C.东汉、前秦、淝水之战 D.西汉、前秦、赤壁之战
15.(2023七上·邵阳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16.(2023七上·邵阳期末)《齐民要术》在序言里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阅而不 录。”这体现的观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
B.重视汉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
C.民生为本和发展生产的务实精神
D.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
二、材料解析题(42 分)
17.(2023七上·邵阳期末)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 “ 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易中天
材料三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 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利于书写。 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 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第二版)
材料四 邻阳新闻网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报道。
(1)读图回答,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我国 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
(2)这场“跨世纪大辩论”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装 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18.(2023七上·邵阳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称、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棒裸,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主父偃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建制的特点,并谈谈秦朝政治建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上从其计”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9.(2023七上·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 ……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 ……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 胡”,一到惰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 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 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玆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迁 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一项重要举措?他为什么要采取这项措施?
(4)综上材料,概括指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三、开放性题
20.(2023七上·邵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
序号 人物 事 迹
1 李冰 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装
2 商鞅 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装
3 汉武帝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装
4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装
根据以上人物和事迹,提炼一个主题,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展现中国古代不 同领域里的创新发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其中在距今近 5000 年的新宁白面寨遗址发现了 大量狞猎而得的动物遗散,而在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础东天子坪遗址发现了发现大量柱洞 和炭化水稻遗存 ”,可以看出,人类由狩猎改变为农业生产,反映了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题干中没有显示粮食保存技术 ,不符合题意;
C.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 ,题干中没有显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不符合题意;
D.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题干中没有显示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黄,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题干中没有出现诸夏并存邦国林立,不符合题意;
C.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黄部落分布广泛,不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属于约公元前21世纪,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间,再结合对时间转化为世纪的理解识记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 次之多,这反映出周王室地位衰落,无力掌控诸侯,小的诸侯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件文物铸造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从文物铭文看,提及商鞅变法,并且秦始皇把这件文物作为全国的统一标准推行到全国,但是没有提及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所给的文字信息,紧贴题干信息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回答。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科技上,出现了铁器牛耕,变革上,社会转型旧的制度瓦解,新的制度出现,即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家产生,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夏朝,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B.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争霸,但是没有出现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7.【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史记》中记载“失期,法皆斩”,而出土的秦律规定, 失期并不是死罪 ,这反映出秦朝有法律,但是民众并不很了解,才有了陈胜吴广因为失期起义的记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史实,不符合史实;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题干中看不出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种不同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秦长城和灵渠都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它们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 抵御了匈奴侵扰是秦长城,与灵渠无关,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经济联系,灵渠的开凿加强了经济联系,但是秦长城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促进了南北交流,灵渠的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但是秦长城没有这种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点”,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经济严重衰退,一片残破荒凉景象,为此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题干信息显示的就是这种变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统一车轨,统一车轨是秦朝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反击匈奴,反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军事打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D.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广大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于是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结合题干材料,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时局动荡,民生艰难,B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排除A;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所以道家的思想与道教的教义也不同,排除C;
题干材料没有经济发展,民生安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道教产生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洛阳一片残破荒凉,到了曹魏后期已经非常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曹魏政权建立,完成了北伐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后期,不符合题意;
B.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赤壁之战是在长江流域,与洛阳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洛阳的发展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出现了三国鼎立即魏蜀吴;三国最终被西晋统一,西晋短暂统一,很快灭亡,逃到南方的西晋皇族建立东晋,而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这期间北方的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最终东晋获胜,东晋灭亡,江南地区进入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北方,出现了北朝,这样南北朝并立局面出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汉、西晋、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在东汉末期,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C. 东汉、前秦、淝水之战 ,三国是被西晋统一的,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不符合题意;
D. 西汉、前秦、赤壁之战 ,西汉之后是东汉,东汉后出现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即朝代更迭,看懂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只回答。
15.【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中的含义是:舍弃农业崇尚商业,贤能的人是不去做的,眼前富裕了岁末又贫困了,饥饿和寒冷只是暂时缓和,所以商业这个事,并不可取,由此可知,体现的是 民生为本和发展生产的务实精神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 ,题干中没有提及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汉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 ,题干中没有提及汲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不符合题意;
D. 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1)甲骨文;小篆;特点:由繁到简
(2)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蔡伦;便于书写,方便书籍的流传,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文字演变是有繁到简;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做出巨大贡献的是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的发明和推广,便于书写, 方便书籍的流传 , 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故答案为:(1)甲骨文;小篆;特点: 由繁到简
(2)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蔡伦;便于书写,方便书籍的流传,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百家争鸣,再结合对百家争鸣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1)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3)问题: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认为当时的中央面临着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从其计指的是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 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
故答案为:(1)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3)问题: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4)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推行推恩令,再结合对推恩令的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这些材料信息的含义,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9.【答案】(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3)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从而增强北魏的实力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可以看出,西汉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规模很大、由北向南、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 (即北民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魏主即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更好地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从而增强北魏的实力 ;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民族间友好往来、民族迁移、统治者改革等;
故答案为:(1)原因: 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
(2)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3)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即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再进行概括回答。
20.【答案】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故答案为: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主题回答,注意做到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1 / 1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6 道小题,每小题3 分,共 48 分。每小题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意。
1.(2023七上·邵阳期末) 阳市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1 处,其中在距今近 5000 年的新宁白面寨遗址发现了 大量狞猎而得的动物遗散,而在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础东天子坪遗址发现了发现大量柱洞 和炭化水稻遗存黄 材料反映出了(  )
A.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 D.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其中在距今近 5000 年的新宁白面寨遗址发现了 大量狞猎而得的动物遗散,而在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础东天子坪遗址发现了发现大量柱洞 和炭化水稻遗存 ”,可以看出,人类由狩猎改变为农业生产,反映了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题干中没有显示粮食保存技术 ,不符合题意;
C.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 ,题干中没有显示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不符合题意;
D.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题干中没有显示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3七上·邵阳期末)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意在说明华夏族(  )
A.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B.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
C.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D.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黄,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 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以看出,华夏族相互杂居交融多元一体,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诸夏并存邦国林立 ,题干中没有出现诸夏并存邦国林立,不符合题意;
C. 炎黄部落分布广泛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黄部落分布广泛,不符合题意;
D. 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 ,题干中没有出现炎帝黄帝成为华夏始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3.(2023七上·邵阳期末)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黄 关于夏王朝的建立时间,以下不同的表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约公元前20 世纪 B.约公元前22 世纪
C.约公元前21 世纪 D.距今约2070 年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属于约公元前21世纪,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时间,再结合对时间转化为世纪的理解识记回答。
4.(2023七上·邵阳期末)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 次之多,这反映出周王室地位衰落,无力掌控诸侯,小的诸侯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5.(2023七上·邵阳期末)如图为上海博物馆藏商鞅方升,其上刻有两段跨越100多年的铭文,早一段铭文提到秦孝公十八年,时任大良造的商鞅监制并颁行了这件标准量器,后一段加刻的铭文提到秦王政甘六年(即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命令圣相将该标准量制推行至全国,根据以上信息(  )
①印证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 ②是涉及商鞅变法的实物史料
③最早应铸造于秦始皇时期 ④可用于研究商鞅变法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件文物铸造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从文物铭文看,提及商鞅变法,并且秦始皇把这件文物作为全国的统一标准推行到全国,但是没有提及商鞅变法的影响,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所给的文字信息,紧贴题干信息来分析题肢,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分析回答。
6.(2023七上·邵阳期末)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社会转型 D.政权分立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科技上,出现了铁器牛耕,变革上,社会转型旧的制度瓦解,新的制度出现,即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家产生,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夏朝,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B.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争霸,但是没有出现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7.(2023七上·邵阳期末)《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 年考古发现的《睡地虎秦简》 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C.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史记》中记载“失期,法皆斩”,而出土的秦律规定, 失期并不是死罪 ,这反映出秦朝有法律,但是民众并不很了解,才有了陈胜吴广因为失期起义的记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史实,不符合史实;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题干中看不出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种不同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8.(2023七上·邵阳期末)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灵渠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 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沟通 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加强了经济联系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秦长城和灵渠都为国家的统一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它们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 抵御了匈奴侵扰是秦长城,与灵渠无关,不符合题意;
B.加强了经济联系,灵渠的开凿加强了经济联系,但是秦长城没有显示,不符合题意;
C.促进了南北交流,灵渠的开凿促进了南北交流,但是秦长城没有这种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共同点”,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两者的共同点回答。
9.(2023七上·邵阳期末) 如图是驱马安车画像砖。驱马安车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华盖饰顶,由四匹同色马驾,属王侯及卿专供乘坐。汉初,驱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 60 余年后,驱马安车遍布街巷。这
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 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年,经济严重衰退,一片残破荒凉景象,为此西汉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题干信息显示的就是这种变化,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统一车轨,统一车轨是秦朝统一后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反击匈奴,反击匈奴是汉武帝时期,军事打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D.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实行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理解休养生息的含义。
10.(2023七上·邵阳期末)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3七上·邵阳期末)东汉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士大夫与宦官矛盾重重,张角以东汉中期成书的《太平清领书》中“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富的平均”为教义,创立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无为而治,思想活跃 D.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广大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于是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以治病的方式传道,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结合题干材料,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是时局动荡,民生艰难,B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排除A;
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所以道家的思想与道教的教义也不同,排除C;
题干材料没有经济发展,民生安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道教产生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2.(2023七上·邵阳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2023七上·邵阳期末)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 户,443 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洛阳一片残破荒凉,到了曹魏后期已经非常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曹魏政权建立,完成了北伐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后期,不符合题意;
B.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赤壁之战是在长江流域,与洛阳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洛阳的发展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4.(2023七上·邵阳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选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①②③处分别是(  )
A.东汉、西晋、淝水之战 B.东汉、西晋、官渡之战
C.东汉、前秦、淝水之战 D.西汉、前秦、赤壁之战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出现了三国鼎立即魏蜀吴;三国最终被西晋统一,西晋短暂统一,很快灭亡,逃到南方的西晋皇族建立东晋,而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这期间北方的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最终东晋获胜,东晋灭亡,江南地区进入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北方,出现了北朝,这样南北朝并立局面出现,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东汉、西晋、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在东汉末期,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意;
C. 东汉、前秦、淝水之战 ,三国是被西晋统一的,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与东晋爆发淝水之战,不符合题意;
D. 西汉、前秦、赤壁之战 ,西汉之后是东汉,东汉后出现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即朝代更迭,看懂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只回答。
15.(2023七上·邵阳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16.(2023七上·邵阳期末)《齐民要术》在序言里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阅而不 录。”这体现的观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
B.重视汉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
C.民生为本和发展生产的务实精神
D.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题干中的含义是:舍弃农业崇尚商业,贤能的人是不去做的,眼前富裕了岁末又贫困了,饥饿和寒冷只是暂时缓和,所以商业这个事,并不可取,由此可知,体现的是 民生为本和发展生产的务实精神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 ,题干中没有提及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和地利,不符合题意;
B. 重视汉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 ,题干中没有提及汲取农民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不符合题意;
D. 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 ,题干中没有提及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读懂其含义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解析题(42 分)
17.(2023七上·邵阳期末)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演变
材料二 “ 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易中天
材料三 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两汉之际,开始用麻等植物纤维造 纸。东汉时期进一步改进造纸术,人们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之类的低成本原料造纸成功,价格便宜利于书写。 自此纸的使用逐渐推广。到东晋末,纸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 传至周边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为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张帆《 中国古代简史》( 第二版)
材料四 邻阳新闻网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报道。
(1)读图回答,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什么?我国 汉字的演变有何特点?
(2)这场“跨世纪大辩论”产生了什么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装 说说纸的发明和推广的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甲骨文;小篆;特点:由繁到简
(2)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蔡伦;便于书写,方便书籍的流传,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甲骨文;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统一后颁行全国的文字是小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文字演变是有繁到简;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为改进造纸术做出巨大贡献的是蔡伦,他改进了造纸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的发明和推广,便于书写, 方便书籍的流传 , 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故答案为:(1)甲骨文;小篆;特点: 由繁到简
(2)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思想仍在闪光;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3)蔡伦;便于书写,方便书籍的流传,在传承和传播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积极传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
【点评】(1)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百家争鸣,再结合对百家争鸣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8.(2023七上·邵阳期末)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称、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棒裸,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编自赵毅、赵铁峰《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 .主父偃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建制的特点,并谈谈秦朝政治建制对后世的影响。
(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上从其计”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1)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3)问题: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父偃认为当时的中央面临着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从其计指的是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了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 , 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
(4)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
故答案为:(1)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对中国古代历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
(3)问题:诸侯王势力威胁中央统治。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了诸侯王的威胁
(4)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或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推行推恩令,再结合对推恩令的影响的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理解这些材料信息的含义,再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9.(2023七上·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其中汉武帝时期的功绩尤为卓著 ……各民族在日益增强的互动、交融中相互依赖,共同发展,逐渐加深了感情,加强了认同。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
材料二 晋、南北朝之时,是向来被看做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显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 ……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 胡”,一到惰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混然无迹, 良非偶然。
——摘编自吕思勉《 中国通史》
材料三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玆大举,光宅中原。”
——魏收《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口迁 移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一项重要举措?他为什么要采取这项措施?
(4)综上材料,概括指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答案】(1)原因: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3)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从而增强北魏的实力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西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文化环境和广阔的地理空间”,可以看出,西汉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规模很大、由北向南、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 (即北民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魏主即孝文帝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更好地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从而增强北魏的实力 ;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民族间友好往来、民族迁移、统治者改革等;
故答案为:(1)原因: 西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
(2)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3)特点:规模很大、由北向南、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即北民南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4)方式:民族间友好交往、民族迁徙、统治者改革。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答,即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4)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再进行概括回答。
三、开放性题
20.(2023七上·邵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出人物与其创新成就
序号 人物 事 迹
1 李冰 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建千秋功绩装
2 商鞅 废井田奖励耕战增强秦国国力装
3 汉武帝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并实行盐铁专卖装
4 张仲景 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装
根据以上人物和事迹,提炼一个主题,写一篇200 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展现中国古代不 同领域里的创新发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答案】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故答案为:观点:我国古代杰出人物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者论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创新贡献影响了中国,深刻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李冰发挥自己的才智,因势利导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了天府之国,建立了千秋功绩。商鞅实行变法,实行废井田,奖励耕战等,增强了秦国国力,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实行盐铁专卖,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西汉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时期。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被誉为“医圣”,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勇于创新,在思想文化或政治文明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主题回答,注意做到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史实无误。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