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设计1
课题名称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二级
教学时间
1节课(40分钟)
教学内容与教材
1、《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经济和社会生活”。 本课是从社会生活方面概述近代中国在外来的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一系列新鲜事物不断出现,社会结构从传统向近代逐步转型的过程。
2、中国近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变革,这三个方面均是在近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这个大背景下发生发展的,都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到近代社会逐步转型的过程。本课重点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的变化。本课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知识点较多,如何让学生掌握近代社会的多方面变化的内容成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传入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生活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有限性。
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及解决办法:
确定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有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所以这三个内容都是本课重点。三个阶段。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贯穿整课,是本课重点。
解决办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有关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教学难点的确定依据及解决办法:
确定依据:要理性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特别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致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很有限,传统的习惯势力仍然存在,这对于学生业讲相对较难。
解决办法:通过教学中运用实物对比图片、具体实例等辅助讲解,并且让学生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从而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报纸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运用多媒体的各种图片、照片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于交通、通讯等的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应作客观、公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中国国情的制约,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教学模式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大致为:“投影图片——情境创设——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教学手段
1、图片资料运用法。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法。对于交通、通讯等的传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应作客观、公允的分析,以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实地调查法。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古时候,我国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运输工具?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投影学生所讲的交通工具图片。
提问:这些古代交通工具的有什么特点与不足之处。(如:用人力、风力或畜力;速度慢;运输量少等)
学生兴趣被引发出来,纷纷七嘴八舌地回答:黄包车、骑马、轿子、帆船等
引发学生兴趣,让古代交通工具的特点与不方便。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参与者。
一、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一、近代交通:火车
投影:“据《申报》记载,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火车图片)
提问:这种新奇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人们的反应这么惊奇?
提问:有火车就必须修建铁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叫什么名字?谁修建的?(提示:唐胥铁路是清政府最早修建的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由英国人修建)
学生回答:火车。
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不用人力、畜力就可以自己行走;具大的钢铁怪物。
学生回答:淞沪铁路;唐胥铁路;滇越铁路。
清政府;英国人;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引起兴趣,认真倾听,思绪追随教师进入课堂学习。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在陆路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是火车,而水路是轮船。
投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及简单介绍“黄鹄”号相关情况。
提问:这种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与古代的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19世纪初期,西方先后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它们出现后,很快应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提问: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有利和不利)
教师总结:
有利方面:1、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
2、促进了商品流通。(轮船、火车的速度快,运量大)
不利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代,不仅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而且在通讯方面,也出现了新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电报和电话。
(板书)2、近代通讯:有线电报、电话
投影:早期电报机、电话图片
提问: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比古代的通讯方式有何优点?
学生回答: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特点是运输量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等。
学生回答:
1、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例:铁路修通以前,从昆明到上海,人们需要走上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而1910年滇越铁路修成以后,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时间。)
2、促进了商品流通。
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电报。
优点:方便快捷。
个别学生容易搞错中国第一条铁路,让学生分清其中区别。
通过对古代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分析,让学生加深新式交通工具出现促进交通发展。
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比古代交通通讯工具与古代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改善了人们生活,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提问:在没有照相、电影、电视、录相带以及CD、VCD、DVD光碟时,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真实面目保留下来,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提问:这些方式有什么不足?
进入到近代史以后,科技的发展,照相、录影的发明,使人们留住时光的梦想变为了现实。翻检这些透着历史风尘的老照片,历史的真实会再次呈现。生活有多广阔,记录就有多丰富。
投影:早期照相机的图片、慈禧的照片、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日本偷袭珍珠港照片。
板书: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归纳照相机出现的作用:
回答一:保留了历史证据,提供了历史资料;
回答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丰富精神生活;
学生回答:①口头流传;②文字描述;③图画……
学生回答:文字描述和口头流传都可能失真,而且因理解不同,主观的成分增加得越多,就越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
出示照片,让学生感受照相在中国的传播,并感悟其局限性。
让学生意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学生观看照片,深刻感悟。并感悟其局限性:照相是近代有钱人才能够享用的事物。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仅仅是记录历史的瞬间,电影却能够较完整地记录历史的片段。最初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后来才出现了有声电影。
提问: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我国第一部荣获国际奖项的电影是?
投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图片,教师分别简单介绍相关的剧情。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说一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照相电影的传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
板书:2、近代报纸、出版业的出现
今天,报纸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传媒工具。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提问:大家经常看的报纸有哪些?
但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大多数中国人是看不懂的。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从1872年创刊,直到1949月停刊,前后办了77年。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等人集资创办,发表民主自由言论。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 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出示《申报》图片)
提问:我们在每天的学习中都可能要用到字典、辞典等工具书。然而,你知道这些书籍一般是由什么机构出版的吗?
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它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不仅有工具书,还有外国名著、丛书、期刊等等。它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学生使用的课本也是由它来出版发行的(出示《商务印书馆》图片)。
学生回答:
第一部国产无声影片是《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第一部荣获国际奖项的电影是《渔光曲》。
学生回答:伴以朗读、伴以录音机或伴以留声机配音。
学生: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等
学生回答:商务印书馆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亲身体验到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中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溥仪为何剪短发、穿西装?体现了近代社会哪个方面发生变化?
提问:1、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是什么?
2、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
①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以前男人的脑后都托着长长的发辫,妇女普遍把脚缠成“小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着装打扮,有什么缺点或危害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百年中国——天足运动》视频,加深学生对缠足对女性的危害作用。)
②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③称谓变化:平等称呼代替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提问: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可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总来的讲都是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体现了民主与平等的精神,是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民主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根据你的理解,现今所倡导的民主都有哪些呢?今天给大家讲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方面,那么促使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问:直到今天,有时候在大街上偶尔看到一些90多岁的老太太,但仍旧裹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在近代中国,虽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无论从其广度,还是深度上说,都是十分有限的。
提问:大家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时尚、潮流兴、有型。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辛亥革命的发生;西方风俗的传入。剪发辫、易服装、废止缠足、废除了跪拜礼,改称呼等
学生回答:活动不方便;麻烦;缠足对女性健康的摧残等。
学生回答: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学生回答:民主体现在同学之间的平等友爱、互帮互助;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支持等等。
学生回答: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2、辛亥革命的冲击
学生回答: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有限的。
学生回答:轮船还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可看到等。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从而亲身体验到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同时让学生体会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体现民主与平等的精神,是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有了改善。
四、小结
伴随着欧美各国的殖民侵略,西方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和生活习俗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特别是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致使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很有限。中国铁路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传统的习惯势力仍然存在。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是社会的进步。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沉沦为代价的。但同时又给中国带来进步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五、巩固练习
投影:一、巩固练习:
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4、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5、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6、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二、历史小诊所: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
1912年的元旦,我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电影里人物说话的声音很大。突然手机响了,南京的一个朋友打电话说“中华民国成立了,快把辫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剪辫子了,还特意照了一张相片从网上传给了朋友,然后我坐火车去了南京,见到了孙中山,他说:"你见到了本总统为何不下跪?
学生堂上完成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要点。
“活动与探究”
讨论: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请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或“100年前的社会生活”为内容,访问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邻居老人,向他们了解解放前尚存的旧习俗:如缠足、称呼、见面行礼等方面的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1、近代交通:火车、轮船
2、近代通讯:有线电报、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2、近代报纸、出版业的出现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装束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2、礼节变化:鞠躬握手礼代替跪拜礼
3、称谓变化:平等的称呼代替有等级观念的称呼
课件35张PPT。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 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 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思考: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自主学习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引文,图片自主学习 第一目,你从文中获得了那些历史信息
方法:自主学习
时间:三分钟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早期火车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早期电报机1880年贝尔电话电话的历程①②③④⑤ 思考: 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2、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3、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自主学习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方 法:自主
时 间:五分钟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有线电报,电话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照相和电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
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早期的照相机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二、文化生活的变迁日本偷袭珍珠港照片《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 胡蝶在《歌女红牡丹》中的剧照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早期报纸--《申报》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动脑筋: 1、无声电影里得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再说什么? 2、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有的报纸上广告太夸张了,那时不是说明他在欺骗读者呢?作为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报纸、电视中的广告呢?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时间:五分钟自主学习三: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片了解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那些变化?
方法:自主
时间:两分钟清朝梳辫图溥仪剪辫装三、社会习俗的变化清末剃发图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清末民女民国少女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变礼仪易服饰废缠足改称呼 从这些变化体现民国初年的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从以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尊互重。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从中我们可能得出什么启示? 讨论: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在鼓励士人在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板书设计:?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黄鹄”号轮船淞沪铁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申报》商务印书馆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