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8:14:40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答案
1.C(A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更重要”于文无据。B“指的就是促进人的身
心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以偏概全,精神文明的内涵外延丰富。
D“…才…”分析不当,原文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和形态…这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论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
新的选择”)
2.D(“注重自我发展、独立发展”曲解文意,原文是强调交流互鉴和尊重其他文明)
3.B(“层层递进”分析不当,分说部分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4.①材料一侧重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处理好两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关系,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在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②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世界
意义,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文明间交流互鉴、平等相
待与和谐共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5.1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密:(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先提出问题:“建设中华民现代
文明,要处理好一下关系”;2-6段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阐述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7段总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只不过要意义。2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第二段最后一句)
生动形象的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促进中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3论证语言:语言
简明扼要,清晰易懂。(每点2分,论证方法等分析合理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
可酌情给分)
6.A(A项“主要原因是沂蒙人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错,主要原因是想省钱)
7.B(B项文章并没“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
1
8.①吃苦耐劳,自力更生。为省钱还账不惜步行160华里到连队。②无私奉献,不怕牺牲。
把亲人献给祖国无怨无悔,平凡中透露出伟大。③坚守信义,一诺千金。艰难生活中却用抚
恤金偿还账单,信守承诺。
(6分。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语言描写传神。如“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写出了大娘的一诺千金。
②动作描写传神。如“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写出了大娘生活的艰苦
和节俭。③细节描写传神。如“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写出了大娘和玉秀的
吃苦耐劳。④场景描写传神。如用战士们争相要求替大娘还款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善良、真
诚的人性。⑤神态描写传神。如“心平气静地说”,写出了大娘丧子后的坚强与理性。
(6分。答对一条2分,答对三条得6分。其它答案,如分析“侧面描写”“心理描写”“形
象描写”等描写手法,或使用“善用动词”“善用对话”等表述,只要于文有据、分析合理
可酌情给分)
10.CEG(占卜的人说我在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真的,我就来不及看到我的儿子长大
成人,以后你要将我的话告诉他。)
11.D(与“数见不鲜”中的“鲜”意思不同)
12.B(“因其母亲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错)
13.(1)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
重要的是心要仁爱。(4分。“养”“要”“物”各1分,句意1分)
(2)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
向(逼她改嫁)。(4分。“以”“夙”“见背”各1分,句意1分)
14.①了解、敬佩欧阳修父亲人品,与欧父感情深厚:②寄望于欧阳修:③为了让丈夫后继
有人。(3分。每个要点1分)
15.C“相似”错误。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
德,“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扬州慢》中,姜夔有五个地方“化用”了杜牧的诗
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出自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春风十里”和“豆蔻词工”,都是出自杜牧的《赠别二首》。“青楼梦好”,出自杜牧的
2绝密 ★ 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拉萨市高中期末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所有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代化属性和文化性质,既是相对世界文明、外国文明而言的,也是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处理好一些关系。
物质文明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对不断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提出了新要求。精神文明是国家强盛、社会进步的精神支撑,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对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精神财富提出了新要求。要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比翼双飞,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是硬道理,要一以贯之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打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求物质文明的丰富,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核心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应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文化是软实力,要一以贯之地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的是理想信念,弘扬的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是文明风尚,促进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此,要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筑起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高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凝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伟力。
我们必须扎根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让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在真空中生成的,而是在世界文明的万花筒中、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在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生长的。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在交流互鉴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以独立自主的基点塑造中华文明的现代形象,从“民族的”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进程中又焕发出新的光辉。中华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又是现代文明史的“亲历者”,有着鲜明和普遍的世界意义。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要求我们在体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的同时,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在精髓发扬光大,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智慧,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同时,要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打破“有理说不清”的传播藩篱,将中国的故事在国际社会中讲好、传播好,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以开放包容的气度构建现代文明的中国形式,以“世界的”滋养“民族的”。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其他文明相互借鉴,才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底蕴。我们要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浪潮之中,寻找发展道路的“契合点”、价值理念的“共同点”、文化建构的“接合点”,创造出融通中外、汇通古今的现代文明新成果。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构自身的同时也为全世界展示了民族文明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在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强化着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信心。
(摘编自何虎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进路》)
材料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强大的文明韧性、不竭的文明活力和深厚的文明智慧,为人类文明的生存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了文明间交流互鉴、平等相待与和谐共存。
近代以来,西方在全球推行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习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本土文化、传统习俗和语言被逐渐边缘化,文明的独立性和多元性受到冲击。中华文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开放的文明张力和创新的现代文明发展路径,保持了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维护和丰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绵延五千年而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有突出的连续性、
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是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特性的社会主义文明样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优势,克服了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弊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人民为中心,西方文明以资本为中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西方文明强调发展经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追求和平发展,西方文明追求掠夺扩张。这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论调,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
近千年来,人类文明在战争冲突与矛盾对抗中跌宕走过,探索一种和平与平等的文明互动方式至关重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所有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世界各文明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社会生活习惯,从不试图改造或取代其他文明,也不会将自身文明理念强加给其他文明,这破解了“西方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
(摘编自吕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质文明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比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
B.精神文明建设指的就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实现人在精神上的完全独立自主。
C.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从未中断的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D.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B.我们在体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民族性的同时,也要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智慧,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C.近代以来,文明的独立性和多元性受到冲击。中华文明保持了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所有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注重自我发展、独立发展。
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二者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说理非常生动、形象。
B.材料一采用总一分式结构,先总说,提出观点,再分层深入论证,层层递进,论证有说服力。
C.材料一引用“有理说不清”的俗语,论证了要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D.材料二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方文明进行了对比,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优势。
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论证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梁大娘看上去年近七十岁了。穿一身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褂子上几处打着补丁。老人高高的个,背驼了,鬓发完全苍白,面孔干瘦瘦的,前额眼角、鼻翼,全镶满了密麻麻的皱纹。像是曾患过眼疾,老人的眼角红红的,眼窝深深塌陷,流露出善良、衰弱、接近迟钝的柔光,里面象藏着许多苦涩的东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偶然遇上,我怎会相信这就是连长的母亲啊!
我连忙双手扶着老人:“大娘,您快坐下吧。”
我把大娘扶到床沿坐下,转脸对韩玉秀:“小韩,您也坐下。”
玉秀刚坐下,床上的孩子醒了,哇哇直哭。玉秀忙转过身去给孩子喂奶,轻声哄着啥事还不知的孩子:“盼盼,好闺女,莫哭,莫哭……”
“大娘,听说你们上路十几天了。怎么才到……”
没待我说完,段雨国贴着我的耳根告诉我,大娘她们下了火车,是步行赶来连队的!“啥 !”我心里打了个寒悸。从火车站到连队驻地一百六十多华里,难道这祖孙三代是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挪来的?这时,我发现大娘和玉秀的鞋上、裤角上全沾满了南国殷红色的泥巴。昨天刚落过一场雨,路该是多难走哇!段雨国对梁大娘说:“大娘,下了火车站不远就是汽车站,汽车能直接开到我们连的山脚下。怎么?你们没打听着有长途汽车站?”
玉秀小声说:“打听着了。”
大娘接过话:“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你们在路上走了几天呀?”段雨国又问。
“四天带一过晌,”玉秀边给孩子喂奶边说,“要不是老打听路,走得兴许还快些。”我忙给段雨国递个眼色,不让他再问了。
在邀请烈士亲属来队时,团里已寄去了足够用的路费。这祖孙三代下了火车步行而来,是将路费用在别的事上了,还是为了省出几块钱?!梁三喜留下的那六百二十元的欠账单,足以使我晓得梁大娘一家的日子过得该是有多难……
炊事班长带着几个战士,端着刚出锅的面条和四碟儿菜走进来。他们把面条盛进碗里,让大娘和玉秀坐到桌前吃饭。这时,大娘从床上摸过一个包干粮的包袱。包袱是用做蚊帐用的那种纱布缝的,沾满了旅途上的尘埃。大娘解开快空了的包袱,我一看,里面包着的是些黑乎乎的碎片儿,还有几个咸萝卜头。大娘用手抓着那些碎片儿,朝面条碗里放……
炊事班长上前抓住大娘的手:“大娘!别吃这烂瓜干做的煎饼了!瞧,都挤成碎碴碴了…
“带在路上吃没吃完。孩子,吃了不疼撒了疼,用汤泡泡还能吃。”大娘说着,又把那饼碴儿往碗里捧……
我眼里湿了。此时,只有此时,我才真正明白,梁三喜生前为啥因我扔掉那半个馒头而大动肝火啊!
……
战士们已陆陆续续来到连部,要为大娘一家送行。昨晚,我已给大家讲过,在大娘一家离开连队时,让大家把眼泪忍住……
这时,段雨国竟第一个忍不住抹起泪来。他抹泪,好多战士也忍不住掉泪了。梁大娘站起来:“莫哭,都莫哭……庄稼人种地,也得流几碗汗擦破点皮,打江山保江山,哪有不流血的呀!三喜他为国家死的,他死得值得……”
大娘这一说,段雨国更是哭出声来,战士们也都跟着哽咽起来。有人捅了段雨国一下,他止住了哭。大家也意识到不该在这种时候,当着大娘和玉秀的面流泪。
屋内静了下来。
“秀哪,时辰不早了。别麻烦同志们了,咱该走了。”停了停,大娘对玉秀说,“秀,你把那把剪子拿过来。”
玉秀从蓝底上印着白点点的布包袱里,拿出做衣服用的一把剪子,递给了梁大娘。大娘撩起衣襟。这时,我们发现,大娘衣襟的左下角里面缝进了东西,鼓鼓囊囊的。大娘拿起剪子,几下便铰开了衣襟的缝……
我们不知大娘要干啥,都静静地望着。
只见大娘用瘦骨嶙峋的手,从衣襟缝里掏出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放在了桌上!我们一看,那全是拾元一张的厚厚一叠人民币,中间系着一绺火红的绸布条儿。接着,又见大娘从衣襟缝隙里,摸出一叠发旧的人民币,也全是十元一张的……
大娘这是要干啥?我惊愕了!大娘身上有这么多钱,可她们祖孙三代下了火车竟舍不得买汽车票,一步步挪了一百六十多华里……
大娘看看我,指着桌上的两叠钱说:“那是五百五拾块,这是七十块。”
这时,玉秀递给我一张纸条:“指导员,这纸条留给您,托您给俺办办吧。”
我接过纸条一看,是梁三喜留给她们的欠账单!这纸条和那血染的纸条是一样的纸,原是一张纸撕开的各一半……
顿时,我的头皮嗖嗖发麻!
梁大娘心平气静地说:“三喜欠下六百二十块的账,留下话让俺和玉秀来还上。秀哪,你把三喜留下的那封信,也交给蒙生他们吧。”
玉秀把一封信递给了我。
呵,我们在此时,终于见到了梁三喜烈士的遗书!
……
捧读遗书,我泪涌如注,我怎么也忍不住,我嚎啕起来……
我用瑟瑟发颤的手拿起那五百五十元的抚恤金,对梁大娘哭喊着:“……大娘,我的好大娘!您……这抚恤金,不能……不能啊……”
屋内一片呜咽声。在场的人们都已完全明白,是一桩啥样的事发生了!
战士段雨国大声哭着跑出去将他的袖珍收音机拿来,又一下撸下他手腕上的电子表,“砰”一下按在桌子上:“连长欠的钱,我们……还!”
“我们还!”“我们还!!”
“我们还!!!”
……泪眼下,我早已分不清这是谁,那是谁,只见一块块手表,一把又一把人民币,全堆在了我面前的桌子上……
当一片撕心裂胆的哭声渐惭沉下,我嗓音发哽地哀求梁大娘:“大娘,我是……吃着
您的奶长大的……三喜哥欠的钱,您就……让我还吧……”
梁大娘用手背抹了抹眼睛,苍老的声音嘶哑了:“……孩子们,你们的好意,俺和玉秀……领了,全都领了!可三喜留下的话,俺这当娘的不能违……不然,三喜他在九泉之下,也闭不上眼……”
不管大家怎样哭劝,大娘说死者的话是绝对不能违的!她和玉秀把那六百二十元钱放下,上了车……
走了!从沂蒙山来的祖孙三代人,就这样走了!啊,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上帝!(摘编自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大娘和玉秀没有乘坐可直接开到连队驻地的汽车,主要原因是梁大娘觉得庄稼人走点路不碍事。
B.我看到梁大娘连碎成喳喳的煎饼都不舍得浪费时,才明白了连长因我扔掉半个馒头而动怒的原因。
C.由选文情节推测,梁大娘身上的两沓钱,550元是梁三喜的抚恤金,另外那70元可能是凑起来的钱。
D.从梁大娘坚决不让战士们替自己还账的情节来看,梁三喜遗书中应有让家人还清欠账的相关内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不仅使我们读来亲切自然,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我扔掉半个馒头和梁大娘吃烂瓜干煎饼进行对比,突出了大娘的崇高形象。
C.小说文笔朴实但感情深厚,节选部分的情节,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起到净化读者心灵的作用。
D.小说结尾部分揭示了老区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联系,升华出“人民就是上帝”这个庄严神圣的主题。
8.著名评论家冯牧先生曾说:“梁大娘和玉秀这两个人物,准确地、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农村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最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请简要分析婆媳二人有哪些“瑰丽和宝贵”的思想品质。(6分)
9.优秀的小说,常以“传神的笔触”而取胜,《阿Q正传》《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等作品中,不乏这样的“传神之笔”。有人评价《高山下的花环》:“用传神的笔触描写出人性的光辉”,请结合这篇文本分析其“传神的笔触”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①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②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材料二: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注:①矧sh n:何况,况且。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术者A谓我岁B行在戌将死C使其言D然E吾不及F见儿之立也G后H当以我语告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归,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归”意思不同。
B.烛,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
C.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不矜名节”的“矜”意思都不同。
D.鲜,少,文中是“没有”的意思,与“数见不鲜”“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相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去世后没有留下维持生活的钱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
B.欧阳修的父亲每逢祭祀时总会哭泣,因其母亲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又因每逢有酒水美食时母亲已无法享用遗憾哭泣。
C.欧阳修的父亲认为想给死刑犯求一条生路却没能达成,死者和自己都没有遗憾;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可能就有遗憾了。
D.欧阳修和李密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都幸得母亲或祖母抚育,材料一借助母亲之口写父亲的品行,材料二侧重写祖母抚养自己的艰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4分)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14.材料一中欧阳修的母亲“何恃而能自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西江月·平山堂①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②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①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这是苏轼第三次到平山堂,恩师欧阳修早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词中有“文章太守”“杨柳春风”等句)。词人联系自己政治上屡遭不幸,感慨万端,因作此词。②转头:这里比喻死亡。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用“三过”“半生”概述了苏轼三临平山堂的经历及对峥嵘岁月的回忆。
B.欧阳修在平山堂壁上的题词中自称“文章太守”,可以看出他的风流自得之态。
C.苏词将欧词中的句子融入自己的词中,与姜夔《扬州慢》词中融入杜牧诗句相似。
D.本词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语真情挚,蕴含一定的哲理,读来耐人寻味。
16.本词末两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有“感慨”之意,请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战士的流血牺牲和主将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
(2)在《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上遍观宇宙天地辽阔繁盛的句子是: , 。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 ① 地过活。
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苦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 ② ,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 ③ ,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然而,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另一类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注重工笔细描,讲求娓娓道来,①给观众创造了一种沉静美好的生活氛围,在治愈心灵的同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追求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②引领了一种影视创作领域的健康新风尚。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观众们看过之后瞬间感觉“被治愈”了。
但随着作品数量增多, A 。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电子榨菜”,这些问题 B ,需要创作者们理性分析,认真解决。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已经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
20.画横线两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21.在文中A、B处填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一闲空,连阿Q 都早忘却。
B.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
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D.都是我的马虎大意,我们这次没能赢得比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在《我在》中,告诉我们不要蜷缩在寂寞的角隅,而是时刻响亮的回答“我在”,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无论是奔跑者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都要勇于展示自我,朗声宣布“我在”,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历史时代,也告诉自己,在生命的大教室里,我永远不会缺席。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当代青年只有善于展示自我,才能把握机遇。勇于展现自我,是悦纳自我的体现,是积极进取使自己“燃起来”的人生外化。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