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由此强化了人们的泛生命意识,也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宇宙观和时空观。《荀子·王
2023一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制》上讲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湾池、
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龟整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
姓有余材也,”这里强调了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客观世界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只有“不违农
时”和“顺天”,才能风调雨顺,才能“养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而且更强调“以天地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万物为一体”,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水平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大自然认识深度有限,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到了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认识
材料一:
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有所弱化。春秋晚期,孔子明确
儒家生态观的核心是“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董仲
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规律运行不息,化育
舒和荀子对“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拥有独到的见解。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君
万物,“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在这里,荀子将它视为天、地、
主有德,人心向善,感动天地,天下便有祥瑞现象出现;君主无德,人心向恶,激怒上天,
人三者相协调发展所构成的理想状态。
上天会以灾害的形式警告人们,要人们自省。《苟子·论礼》中也提到“天地合而万物生,
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一系列实践规范,它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学说,更是关注人
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和地是世间万物生存的根本,一旦天地遭到破坏,万物都无法生存。
类社会的维持和生存。儒家的人文精神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
“天人合一”的思想放在今天意义更加明显,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出现很多重
然。“不违衣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署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大自然灾害,提醒人们,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
木不可胜用也”,孟于建议人们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保障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
“仁”学是儒家生态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孔子把“仁”作为自然界最高道德原则。儒
不竭,并使人与自然万物相辅相生、和谐共处,在此古人的要义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合
家思想提侣人们用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仁”学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共生
理节制人们的欲望。孔子不仅仅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学观念,而且主张爱护野生动物,
共荣思想相一致、《后汉书》记载,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儒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尤其反对当时统治者乐“佚(逸)游(游猎)严现象。孟子则从
家的“仁”学理念引导普通民众把对待世界万物的态度提升到道德的层面,对于后世人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出发,从社会与自然一体的角度论证了从亲亲到仁民,再
自然相处之道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扩展了人类道德的范围,给后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
到爱物的道德升华过程。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义。
关系中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启发,即提倡生态道德,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世间万物,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然界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实践的对象,而且当人通过
(摘编自孔凡洪《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社会实践与自然相协调时,它也进入了人类审美的视野之中。儒家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以
材料二:
人的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感悟对象世界,达到对生命的体验。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
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面对这一重大考验,人们总会自觉返
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有助于人的生态审美观念的产生。
归传统,努力从中寻求救助。儒家的生态思想,充满着对大自然的伦理关爱和人与自然关
生态审美正是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而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
系的智慧之思,对于如何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孔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就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儒家“自然观”有其悠远的思想渊源,其发端是从《易经》中有关人们对宇宙自然的
但其最终的落脚处仍是“知者乐,仁者寿”,人始终是自然的主人,人的主体始终优于自
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的阐释,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然的客体。他所说的“知者”与“仁者”,对山水的不同爱好都包含有对于自然的看法在
济。
内,而这种看法显示了汉民族对于自然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从殷商时代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在
(摘编自常新《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
农耕社会,农业的播种、收获全仰于自然,如果人们顺应自然、适时耕作,那么人们就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解决吃饭问题,否则人们就难以维持生存。依靠自然、适时劳作的生产方式和观念,导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
致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这种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
学,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第2页共8页2023一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科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解析】A项,“两者之间是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有误,材料一中“天人合一”
思想和“仁”学之间是并列关系。C项,“有一定的局限性”无中生有,材料二第六段说
“对山水的不同爱好都包含有对于自然的看法在内,而这种看法显示了汉民族对于自然
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可知文章并没有对这一思想进行优劣的评价。D项,“这跟人们对
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关”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二段“其产生基础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
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
2.B【解析】B项“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于文无据,曲解文意,由根据材料二
第四段“孔子明确提出自然界与人的存在一样,是客观的、实在的,天地之道在于按其规
律运行不总,化育万物”可知。
3.C【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因此,儒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存在的价值意
义”,这句话是对以上所有段落的总结,第五段主要论证“为了人类社会的维持和生存,
应合理节制人们的欲望”。
4.①材料引用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名言,论证儒家生态观的两大核心,
即“天人合一”思想和“仁”学,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说理更加
深刻、透彻。②这些名言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文学性,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
文章的思想深度,表明了儒家的生态思想对恢复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义。(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侧重解决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重视万物皆有规律,阴阳相生相克。
②材料二侧重肯定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强调把整个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系统,要
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③材料一就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而言,关
注问题的解决:材料二就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而言,注重分析利弊,立场比较客观。(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B【解析】A项,赵先生的推断只是基于个人对日常生活的认知,属于主观臆测,并
没有确凿的证据。C项对小说人物、思想倾向的认识有误。D项,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也离不开物业、社区等的参与和努力。
7.A【解析】A项有误,以动作、心理描写为主,语言、神态描写少,没有外貌描写。
8.①狭隘,气量小。②自私冷漠。③浮躁,不理智。④报复心强。⑤法制观念淡薄。(每
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原文采用因果循环的方式叙事。赵先生因丢梨怀疑邻居而划了对门的车,钱先生因
高一年级语文科容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