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D【解析】D项“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错。“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过程无所谓对错,作者表达的是对在西学东渐时期人们盲目尊崇西方现象的不认可。
2.C【解析】A“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错。由材料“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B“原始社会所独有”“秦代典型器玉玺”错误。由“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可知,前代各种种器型在后期也有仿造。玉玺在秦以后直到清一直沿用,不是秦代专有。D“线路基本相同”错。“玉石之路”是由新疆和田为基点往东西两个方向运输传播,而“丝绸之路”是由中原连接西域,再到西方。
3.A【解析】“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指“玉必须经过雕琢,雕工设计肯定有一定的含义,这个含义一定有吉祥寓意”。A女娲炼石补天,使得天下重获太平,体现了玉石期待太平的象征寓意,但没有体现“工”的内容。B玉璜是玉组佩的一部分。“姬受命,吕佐旌”,意思是姬姓(周武王)受命于天,姜太公(吕尚)当辅佐他平定天下的意思。雕琢有文字是雕工,且有实现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适合。C玉璧雕工为谷纹,寓意丰饶、完美、圆满等美好寓意。适合。D“大禹治水玉山子”雕刻了大禹治水故事,体现了“雕工”,“治水”故事表达太平寓意。适合。
4.【答案】①“國”改为“国”,用“玉”取代了“戈”,表现“化干戈为玉帛”的主旨,借美玉的品性表达期望天下和平的意愿。②“囯”改为“国”,是用“玉”取代了“王”,“国”中有“玉”,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同时表示推翻王权社会,摒弃帝王家天下思想。
【解析】“國”改为“国”,由提示“口”与“戈”被替换为“玉”,由题干“参考材料内容”,“口”部分与材料无关,略去;“囯”改为“国”,为“王”被替换为“玉”,参照“王玉”相关内容作答。
【评分细则】共4分,一点2分;第一点中,“玉”取代“戈”的解释1分,寓意1分;第二点中,“玉”的两个内涵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
①展览主题:全景式地呈现玉器近万年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制度等中国玉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②工作安排:开展前,进行大纲架构、文物挑选运输、布展设计、内容文本;开展后,组织开幕、展出、举办学术研讨会、图录编纂等工作、创意产品开发、撤展事宜、总结大会等。
③布展思路:以时间(年代、朝代)脉络为基线,分神玉、王玉、民玉三大板块。
6.B【解析】“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错,过度解读。文章是对那些来猎奇的人进行调侃——他们觉得赶尸的也要我们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儒者与有荣焉,并没有批判儒家学说的意思。
7.C【解析】“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错,应该是反映湘西妇女吃苦耐劳的坚韧。
8.【答案】①源自盘剥和欺压,且只针对外来剥削者,并不胡乱抢劫杀人。②路坏地险。
③有赶尸习俗。④壮丁吃苦耐劳,乐天知命;女子勤劳能干,有爱美的天性。
9.【答案】凄凉(凄凉情调) 光辉(生命光辉)
①湘西地处边疆,道路、交通、文化相对落后。战乱年代,官吏贪腐,人民被盘剥,有人被迫为匪。平静而诗意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表现了文章的凄凉情调。
②修路壮丁吃苦耐劳,他们完成艰苦的工作后,乐天知命,乐观向上;妇女们坚韧而顽强,挑起生活重担,生活虽然艰苦,但依然追求美,也能苦中作乐。淳朴的风土,善良美好的人性,都表现着生命的光辉。
10. ADG【解析】 “汩没”是动词,且不能带宾语,所以第一处应在它后面断开。 “舍去”是一个固定词语,应在“去”后面断开。 “壮观”和“奇闻”是并列结构,且“天下奇闻壮观”是“求”的宾语,应断在“观”后。
11. B【解析】 “位卑则足羞”的“足”的意思是“值得”。
12. B【解析】错在“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苏辙说自己没有为政才能,此次来京,本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能侥幸入选,这是自谦的说法;下文中讲“且学为政”,就说明作者是很想从政的。
13(1) 他们的气在内心充溢而在外貌上显露,从言语中表达而在文章中表现。
[“充” (充塞,充溢) 、 “溢” (显露) 、 “见” (表现) 各1分, 句意 1分。]
(2)太尉假如认为我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苟” (假如) 、 “辱” (屈尊) 、 “幸” (幸运) 各1分, 句意1分。]
14 (1) 直接赞颂。开头一句直接赞其才略超群。
(2) 类比。一方面以周公、召公等古代贤人的才能、贡献类比韩琦,另一方面以高山大河的奇伟壮丽类比韩琦。
(3) 衬托。以欧阳修在文坛的地位、影响衬托韩琦在政坛的地位、影响。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广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气的宏大相合。司马迁走遍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往,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 他们的气在内心充溢而在外貌上显露,从言语中表达而在文章中表现,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这些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高峻的终南山、嵩山、华山,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身在朝廷,您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 走出朝廷,您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 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听您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D【详解】“都表现了诗人品质高尚,渴望归隐”错误。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没有表现“渴望归隐”。
16 ①前八句为第一层次,由莲的形象联想到食莲之事,表达了亲情。
②中间八句为第二层,由食莲之甘苦引发对为官的思索,由莲出淤泥不染,表达要成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
③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双井塘畔荷花盛开,表达决不会同流合污,绝不改变高洁的情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
前八句为第一层次,开头说:“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莲子像手指一样大,就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怀念母亲的慈爱。“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思。”看到一房里的许多莲子,就想到一房里的众多兄弟,也像莲房里的莲子那样相处。“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莲子中间有莲心,莲心头上有些拳曲,像小儿的手。“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从小儿手就想到家里众小儿,作者回家时,众小儿在门口迎接,要梨枣吃。这是从看到莲房、莲子、莲心,引起对母亲、兄弟和众小儿的怀念,表达了亲人之间的爱意。
中间八句为第二层,承接上句,就莲心说,莲心正是苦的,吃苦的东西不可能感到甜。“甘餐恐腊毒”,吃甜的怕有极毒。这里是就他自己的经历来说,吃甜的怕有毒,如同做大官拿重禄,贪图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则怀惭”,做官不办事吃白食,便感到惭愧。“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却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洁的人能保持操守。“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讲到吃莲子的多,知味的却很少。由食莲之甘苦引发对为官的思索, 由莲出淤泥而不染,表达要成为正直、有良知的官吏的追求。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自己居住的环境,想到“吾家双井塘”,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风香”,池塘里荷花盛开,在初秋时香闻十里。“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制芙蓉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操。表达了决不会同流合污,绝不改变高洁的情操。
17(1)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千山天远大
(2)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3) 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
18.A 争奇斗艳 B 含苞待放 C 翩翩起舞
C
A
2l.
①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 ②这些需求无法满足 ③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
22. 企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羽毛重叠等特征。
评分参考:写出两点给 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 1分; 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
23.(一)审读立意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引用林庚的人生箴言,引导考生体悟贤者的人生智慧,提取到关键词“昂着头”;后一部分用“但”领起,引导考生参悟自然无言的智慧,提取到关键词“垂着头”。材料意在引导考生围绕“昂着头”和“垂着头”这两个关键词,思考其形象表述背后的精神内涵和灵魂姿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者的关系,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
不难看出,情境材料所提供的话题是带有辩证思维性的,这样按照写作任务提出的要求构思立意,完成任务时,一方面要紧扣“材料的启示意义”思考,一方面所写的内容一定要是自己针对材料所展开的“感悟与思考”,另外还要把材料话题所蕴涵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写作时应围绕“昂着头”与“垂着头”的二元关系展开思辨。首先要理解“昂着头”和“垂着头”的内涵,“昂着头”可以是高贵的尊严、可以是自信的人生、可以是自尊的灵魂……“垂着头”可以是成熟的智慧、可以是谦卑的姿态、可以是优雅的灵魂……然后,围绕两个关键词思辨两者的关系,挖掘其不同的价值意义,确立鲜明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人生姿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最后,观照现实,阐述二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二)评分建议
写作主题:围绕“昂着头”和“垂着头”展开具体论述分析即切合题意,如果由此引申出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也算符合题意。
(1)本次作文写作核心是“昂着头”和“垂着头”,关键是要明确在什么情况或阶段“昂着头”或“垂着头”,将两者关系的分析落到“实”处。
(2)要避免空泛议论分析,要将“昂着头”或“垂着头”的运用、两者关系的思辨落脚在对具体问题、事件的分析上,增强论证的针对性,将论证落到具体情境上。
(3)综合文章立意、结构、语言等多个层面评分。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美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璧、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琮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玉时代或巫玉时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
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威。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玉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玉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
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玉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
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原》载:“妇人佩针缕亦佩玉也。”玉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佩玉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狩猎、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朝开始翡翠也成为皇家用玉。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
(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绸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美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绸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或“玉石—丝绸之路”。
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疆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是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
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廊,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 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 (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力地位、延年益寿、保
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
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
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
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
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
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
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
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
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型,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
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
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
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
“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
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颛民生。
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
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着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D. 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重“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
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國(内为口、戈组合)”“囯”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囯”改为“国”字的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
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譬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
材料二:
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美。溪流萦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①香草山花,随时可以掇拾。
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雨、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回转到那个想象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子去了。
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②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
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全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整齐清洁。③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兜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
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绅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戚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贵,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
“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
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
“当然的。我还亲自赶过!那是我一个亲戚,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④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
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命”。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留下一个特别蛮悍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湘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遭遇过一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
景物如此美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
B.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
C.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人初进湘西所见形成呼应。
D.《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句子①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
B. 句子②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
C. 句子③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要目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
D. 句子④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
8. 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4分)
误解 纠正理由
湘西土匪多。 ①
② 路面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
③ 只是一种流传多年的传说。
当地人蛮悍愚蠢。 ④
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恐遂汩没A故B决然舍C去D求E天下奇闻F壮观G以知H天地之广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符合,与《苏武传》中“赐号称王”中的“称”意思不同。
B.足,足够,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足”意思相同。
C.壮,让......雄壮,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
D.选,铨选,古代文人科举及第,只是获得任职资格,还要经吏部考核任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封书信虽然属于所谓的“干谒”文字,但它一开头就奇兀不凡,完全抛弃了仰慕之类的陈辞俗套,提出了对为文与养气关系的论断,可谓先声夺人。
B.作者在书信的最后自明志向,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不想求取利禄,只是想得到对方的教诲,委婉地提出了见面的愿望,语言既有分寸,又有气势。
C.气,其实就是指人的气质修养。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游;作者观看高峻的嵩山、华山,拜见欧阳修,欲谒见韩琦,客观上都可养己之气。
D.文中写到欧阳修及其周围的贤士,推崇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是为了说明这一点:交接名人贤士,对增加人生阅历、提高气质修养有重要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第三段是怎样赞颂韩琦的 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赣上食莲有感①
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濈濈,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②,素食③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作者于此前一年任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省)知县。这一年因事到虔州(今江西赣县),即诗题所标的“赣上”,因食莲有感而作此诗。②腊毒:腊,干肉。干肉放久了,会腐败,含有毒素;这里作动词用,句意是香甜的东西吃久了会受毒害。③素食:吃白食。意为
尸位素餐,为官心怀惭愧。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众雏”“迎门”的场景与陶渊明“稚子候门”的情景相似,画面温馨,充满亲情。
B. “莲生淤泥中”二句与“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相近,赞颂了洁身自好的美好人格。
C. “同袍子”化用了《诗经》中的“与子同袍”,“安得”二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D. “归制芙蓉裳”与屈原的“集芙蓉以为裳”一样,都表现了诗人品质高尚,渴望归隐。
16. 本诗思路清晰,三个层次意思分明,请结合诗歌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落木”作为中国诗歌中的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诗圣”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秋景的萧瑟,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一句写秋景的辽阔。
(2)马可·波罗曾赞叹临安(今杭州)为“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写出了临安楼阁的雅致。
(3)《石钟山记》记载,苏轼与其长子暮夜泛舟至绝壁下,看到了阴森恐怖的大石侧立,听到了磔磔鸟鸣,内心惊恐欲还之时却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____A____。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____B____,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____C____,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从炙热的沙漠到冷峭的冰川,再到全球各地纷繁复杂的生态环境,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即使在一些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_ ①__。
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包括水(或某些溶剂)、能量来源和基本的生物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如果___②___,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但这还不是全部!为了更有利于生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往往会___③___。
比如生活在世界最寒冷大陆上的企鹅,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它们的身体天然就有神奇的保温功能。它们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使动脉内的血液保持略微温暖。当它们潜入寒冷的海水中捕猎时,心率会降低15%,这有助于身体保存更多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又可以用来使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甚至它们身上的羽毛也是密密麻麻地重叠在一起,保护它们免受刺骨的寒风和冰冷海水的侵袭。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诗人林庚说:“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但成熟的稻穗总低垂着头,优雅的垂丝海棠也低垂着头,饱满的向日葵亦低垂着头……这些无言的万物中都内蕴着生命的智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