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160)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160)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5:53:29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用途
2、掌握中和反应以及金属和酸、盐溶液反应的条件,会写出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情感,增强自信心。
2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酸碱盐相互之间发生的有关反应
难点:酸碱盐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3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常见的酸碱盐性质、用途
2、掌握中和反应以及金属和酸、盐溶液反应的条件,会写出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情感,增强自信心。学时重点
重点:常见酸碱盐相互之间发生的有关反应学时难点
难点:酸碱盐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师活动

活动2【活动】投影

活动3【活动】组织小组活动

活动4【练习】典例分析
例题1(2011.咸宁市)现有氧化铁、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五种物质,在常温下它们两两相互发生的化学反应有()A.4个B.5个C.6个D.7个例2(2014大庆)“类推”是学习化学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①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②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③金属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所以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④浓盐酸试剂瓶敞口久置后变稀且质量减轻,所以浓硫酸敞口久置也变稀且质量减轻. A.①B.①③C.①②④D.全部例3(2014 南宁)如图是几种化合物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含锌化合物M的转化关系图.(1)物质M属于  (填“酸”、“碱”或“盐”).(2)写出转化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符合转化①反应的规律:  .
例4(2014 南宁)某碳酸钾固体样品,可能含有硫酸钾、碳酸钙、硫酸铜、氯化钾、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杂质,为了确定杂质的成分,进行以下实验: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然后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A,过滤.②沉淀A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放出气体.往步骤①所得的滤液中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B,过滤.回答下列问题:(1)白色沉淀B是  ,步骤②中放出的气体是  .(2)杂质中一定含有  ,一定没有  .(3)最终所得滤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  . .例5(2014崇左)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下图是某无色溶液X与不同类物质间反应的知识网络。请回答:(1)若X是稀盐酸,Y是红色溶液,A是一种指示剂,则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2)若X是稀盐酸,Y是白色沉淀,则A、B、C、D四种物质依次为: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X是稀硫酸,D是碱,则X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________。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酸碱盐专项练习
有针对性的训练,强化知识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教师作为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思想。因此,设计时我主要考虑两点:一是如何让复习课上得生动活跃,二是要有高效率。为了不让复习课变成知识点死板的重复,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并把重点放在知识的系统化和网络化上。为了提高效率,我把各种知识点变成学生活动的内容,这样既提高复习效率,也能排除知识点的枯燥无味。不足之处就是时间掌握不太好,学生小组讨论时花的时间比我预期的多,导致典例分析的时间差一点。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