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172)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 配套教学设计(17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5:57:5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所得信息的梳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反应到结果多角度再认识化学反应。
2. 通过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后溶液成分的分析知道溶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物,可能含有两种反应物中的一种。
3. 通过练习知道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不属于溶液体系。
4. 通过问题的解决和整理知道确定成分应注意反应原理、药品用量、实验现象、数据和进程四方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的逐层解决明确两种溶液反应后成分确定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问题的解决明确从题目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方法的总结应用过程中,体会成功,认识到方法对于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2.通过“中考、一模、二模”习题的解答初步建立解决探究题,赢得化学中考的信心。
2学情分析
(一)学生复习时的知识、经验、技能基础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层次不均,有两个派位班和两个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在西城区北区32所中学中排名18位。在综合实验和实验探究两个题目中得分率明显低于区平均。通过逐一与学生交流得知造成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是1、学习基础薄弱差的学生直接选择放弃。2、中等层次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能获得有效信息,对于多物质、多化学反应的题目不能正确分析物质成分,造成无法正确解题。3、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主要是由于思维的严谨性不够,不能准确、规范的回答问题。
学生不敢解答探究题、探究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只停留在反应物与生成物上,对物质的成分确定不准确上。不能快速准确的确定物质的成分是学生解决探究题的第一个瓶颈。
(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1.化学反应原理不明确。
2.对于化学反应进程呈现的形式生疏,不能根据所给信息快速确定溶液的成分。
3.对化学反应后溶液的成分认识简单,只得到唯一的答案。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及突出策略
1. 化学反应后溶液的成分组成不唯一:
策略: 通过【温故】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后溶液的组成一般有三种情况,根据三种情况的列表确定一定含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中的一种。
2. [重点]题目表达溶液成分的四种方式
策略: 通过问题的逐一解决使学生在做题时形成方法,在根据反应原理确定一定含有成分的基础上,知道关注药品的用量、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实验图像。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1.[难点]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溶液的组成。
通过恰好完全反应数据计算,到有过量计算,再到抽象数据的计算。
2. [难点]多种溶液反应后成分的确定
策略:通过流程图列表的方式解决例题,形成动笔的良好解题习惯。
4教学过程
4.1 复习课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