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大坪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3.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与黄河水患进行了10多年的斗争,“三过家门而不入”是( )
A.炎黄 B.黄帝 C.神农 D.大禹
4.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21年,胡适提出:“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推翻胡适这一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 B.良渚遗址出土精美玉器
C.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D.殷墟遗址发现甲骨文字
5.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6.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7.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8.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9.《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10.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11.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12.下表中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13.“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14.有人将中华文明起源到两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为“前帝制时代”和“帝制时代”。若按此划分,其中分界的主要标志是( )
A.夏朝建立 B.盘庚迁殷 C.秦朝统一 D.楚汉之争
1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统筹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制度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秦始皇为加强对百官的监察,设置了( )
A.郡守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太尉
16.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17.关于秦朝的灭亡,贾谊认为“仁义不施”;陆贾认为“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柳宗元则强调“秦之失,在政不在制”。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 )
A.政治制度改革 B.农民起义频发 C.统治者不行仁政 D.社会矛盾激化
18.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与此相关联的措施是( )
A.建立郡县制 B.修筑道路网 C.实施“推恩令” D.推崇儒家学说
1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下列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显著进步的是( )
A.铁制农具 B.骨耜 C.耧车 D.五铢钱
20.《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21.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22.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杨坚
23.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已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C.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D.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24.《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讲述了关羽被一支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刮骨去毒,旁观的人都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内容更生动具体可信 B.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区别
C.《三国演义》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的描述单调乏味凭空杜撰
2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南方人不喜欢吃米饭 B.南方经济的衰落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北方人口的南迁
26.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27.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28.“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孝文帝
29.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材料题
31.“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ó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目二:史料说史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________
经济 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___________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奋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魏主”是谁?材料二中的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其改革具有什么意义?
(3)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33.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张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名片呈现——提升时空观念】
材料一:见下图
任务二【识别史料——进行历史解释】
材料二:“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 张骞传》
材料三: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葡萄。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也由此传向世界。
——摘自《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主旨演讲稿》
材料四:
任务三【行万里路—追寻历史足迹】
古代科技组
图一河北保定祖冲之故里 图二山东潍坊贾思勰故里
古代艺术组
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图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空信息,分别指出两场战役的名称。
(2)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为什么被称为“凿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丝绸之路的开辟有怎么样的历史意义?
(4)考察历史遗址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两组名胜古迹中任选一处,从人物称谓或遗址地位、人物的事迹或遗址反映的事实及成就或评价为其撰写解说词。
示例:祖冲之是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D
解析:
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禹传子,家天下,夏朝的第二位国君启继承了父亲大禹的位置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由此可知,这一现象开始于夏朝,A项正确;商朝、周朝和秦朝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可知,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故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疆土,不是确立了等级制度实现了富国强兵、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BCD,故选:A。
7.答案:C
解析: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故选:C。
8.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及所学可知,在鲁国国君心中,齐、晋、楚三国地位高于周王室,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齐、楚、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体现了周王室地位衰落,故A正确。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并不是朝觐周王减少的原因,排除B。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可见齐国、晋国和楚国实力上升,但是无法判断鲁国成为春秋时期霸主,排除C。D.周王是天下共主,朝觐周王与是不是宗亲无关,排除D。故选:A。
9.答案:A
解析:由图片下文字信息“防护器具”“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切割工具”可知,当时青铜器种类丰富,用途广泛。故选A。
10.答案:C
解析: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故C符合题意;长城不是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排除A;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与“成都平原”不符,排除B;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C。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被称为百家争鸣。所以答案选B。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根据“秦朝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所以秦朝文物会说“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D项正确;青铜器在秦朝建立之前已经有,排除A项;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发明,东汉时期改进,排除B项;“秘色瓷碗”是在唐朝时期发明,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仁义不施”“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秦之失,在政不在制”可知,这三者都认为秦的速亡在于统治者不行仁政,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18.答案:C
解析: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项与此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解析:
2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凿空之旅”指的是张骞通西域,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发展与西域各国友好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A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B
解析: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的朝代是东汉,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C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23.答案:B
解析:
24.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三国演义》中刮骨疗伤的故事和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的内容不同可知,说明了关羽中箭是在华佗死后,历史事实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区别,文学作品是为了突出关羽的英雄气概,《三国演义》是小说,内容不一定可信,C项太绝对,排除C项;《三国志》并不是凭空杜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5.答案:D
解析:
2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D
解析:
2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学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因此,题干材料评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故D项正确;汉高祖、汉文帝、晋武帝他们都是汉族政权的皇帝,而“去夷即华”强调的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BC项。故选:D。
2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C
解析:
31.答案:(1)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实物史料。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鼎盛时期。
(4)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大一统的相关知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依据图片信息“(秦)半两铜钱”“衡器八斤铜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示均属于实物史料。“(秦)半两铜钱”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货币。“衡器八斤铜权”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统一度量衡。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综合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32.答案:(1)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使秦国国富兵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或答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知,这就是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样人民就富足了;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样,人民就“勇于公战”;根据所学可知,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宜改姓元氏”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这体现的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所学可知,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会遇到困难,必须坚持,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33.答案:(1)名称:图一:赤壁之战;图二:淝水之战
(2)说明: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或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所以称为“凿空”。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或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图二贾思勰是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于是佛教雕刻兴盛。云冈石窟就是著名的代表,它是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石窟艺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
图四(略)
特别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